从人对音乐的掌握过程来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感受音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创造音乐。这四个阶段并不是绝对划分的,而是指某个阶段以培养哪种能力为主,其他能力同时发展。音乐教育正处于第一个阶段,即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能力为主的阶段。苏霍姆林斯基强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感知和领会美。”在四川省召开的“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前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强调:“感知和领会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关键,是审美素养的核心。”感知和领会,一个是看,一个是听。看到了,而且发出赞叹,在心灵的深处才会产生美的感受;听到了,而且领会了声音的奇妙,就会产生对音乐的美感。看和听是通向美的第一个窗口,重要的是教师引导。教师的责任在于“传道、授业、解惑”。什么是美?怎样才美?这是美育教育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云:“靡靡之音可以亡国”正是这一道理。所以,教师引导学生去感受美、领会美是十分重要的。下面仅就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感受音乐之美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精选音乐作品,创建良好的音乐环境
良好的环境对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不好的环境则不利于人的成长,甚至产生极大的危害。试想,在一个校风差、学风歪的学校里,学生怎能得到健康发展?在一个让学生大嚷“对你爱不完”的音乐环境中,学生又如何能得到美的熏陶?作为教师,对于社会的大环境,我们难以改变,却可以在课堂这个小环境里,精心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创建良好的音乐环境,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除了要和学生分析、掌握一些好的歌、乐曲外,还要经常播放优秀的音乐作品。如在学习《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时,我播放《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激起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在学习《故乡的亲人》时,我播放《思乡曲》,勾起学生思念之情等。即使平时在学生自学、练习时,我也常播放一些轻松、活泼的音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熏陶,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二、调动电教媒体,营造情境交融的氛围
电化教育有两个功能:一个是能向学习者提供在当时无法看见和看清的事物、现象和过程,或无法听到和听清的各种音响。另一个是能够提供替代的经验。在课堂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电化教育的这两种功能。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媒体,创设特定的环境,营造特定的氛围,这对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引导学生感受、领会音乐的美,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如,在欣赏《长征组曲》中的《过雪山草地》的录像片段,看到红军战士不畏艰难与困难作斗争的情景,感受到红军战士坚定不移的革命信念,这时,乐观向上的歌声已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
三、运用语言艺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音乐与文学不同,尽管它们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表述,但文学有其明确的含义,而音乐却没有明确的内容,它的内容通过模仿、象征、暗示、表情等手段来表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教师必须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如提问、提示、描述、讲解等手段,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入音乐的天堂,体验到五彩缤纷的音乐之美。
四、音乐对人的思想品德有感染教化作用
当今,时代呼唤德育,人民渴望德育。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交响曲中,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中,德育成了教育的“特强音”。李岚清同志说:“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加强伦理道德,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
音乐课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学科,究竟对人的思想品德,有否感染、教化作用,其实这个问题早被先哲所认识。春秋儒家,礼乐并重,极言“礼乐云者,其关天下之盛衰”“礼乐教育乐下之根本。”像《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等气壮山河的抗战歌曲,唤起了千军万马,振我民族声威。短短的《我是一个兵》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雄辩的事实证明,音乐能够陶冶情操,培养人们爱祖国、爱人民,为真理,敢于斗争的情操美德,正如贺绿汀同志说的:“音乐是培养人民高尚道德品质,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作为美育之一的音乐教育,对学生加强美德教育,自然是音乐教师义不容辞的社会职责。
总之,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感受、领会音乐的美,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操,并从中汲取激励向上的动力,真正达到以美育人的目的。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