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

2012-12-29 00:00:00王成照
新课程·上旬 2012年10期

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支点和重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需要联想、比较、揣摩、领悟等思维活动。那么,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的重点部分进行各种形式的诵读,掌握文章的语气、节奏、句式;揣摩作者蕴含的情趣和意念,充分感知课文准确的用词,生动的造句,语势的磅礴,巧妙的布局,感人的情境等,直到弦外之音都能有所体会。

如,教学《三亚落日》一文时,可利用多媒体教学,让学生感受一下落日从“收敛光芒”到“慢慢下沉”,从“顽皮地蹦跳”到“悄然无声的落水”的变化过程。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全文,正确处理课文高昂、婉转、舒缓、急速等不同的语气变化,并抓住“色彩斑斓、瞬息万变、动静交互、千姿百态”等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从而真切感受到三亚落日的色彩美、形态美、意境美,感受大自然景色的奇妙和瑰丽。

二、在想象中培养语感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文章的情景呢?叶老说:“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语感同想象是紧密联系的,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启发学生想象,必然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内心视像”。它能使课文内容像放电影一样,在头脑中一一闪过,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引起情感共鸣。

如,《黄果树瀑布》一文,重在朗读感悟,首先让学生跟随作者一起“进入黄果树景区”去“听”瀑布的声音,切实感受“哗哗”水声“从远处飘来”,“像是微风拂过树梢”,在“渐进渐响”,“最后像潮水般涌上来”的情境。再让学生与作者一起“透过树的缝隙”,去“看”瀑布形象,感受“好像一匹宽幅白练正在从织布机上泻下来”的情景,以及有如“千万架织布机的大合奏”所发出的巨大声响。然后借助挂图、录像、配乐朗诵等辅助手段,帮助学生边读边展开丰富的想象,在头脑中形成“大自然的杰作”的具体表象,构建文字符号所表现的黄果树瀑布的立体画面,产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之感。想象之后,又辅之以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感情朗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感的目的。

三、在揣摩中培养语感

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语感训练的关键环节。叶圣陶认为:“一篇作品读有一两遍,未必理解得透,必须多揣摩。”只有揣摩品味得透彻,才能促进语感的发展。课文中有些语句,特别是那些表现文章中心、表达情感的精妙传神的语句,往往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教师只要抓住这些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比较和细细品味,学生的语感就会得到升华。

如,《二泉映月》中“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沉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黑夜。”“倾吐”一词,让学生朗读品味,真正领悟到盲人阿炳是在用心演奏,是在用琴声“倾吐”自己对家乡、对生活、对音乐的深沉的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学生只有通过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才能把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从而领悟作者遣词的独具匠心,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

四、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小学生记忆力强,教材中的许多课文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让学生“熟读”,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成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意蕴和文章的气势。教师可以因材施教,每日推荐一定数量的诗、词让学生背诵。这样,有利于学生贮存语言,积淀语感,从而扎扎实实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不断提高。

总之,学生语感的培养应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寻语感培养的途径,从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入手,注重情感的体验和丰富的积累,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语言实践感受的平台。

(作者单位 江苏省盱眙县维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