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菲律宾在几千公里外的一个海岛对峙着,这让很多人很亢奋。这年头不缺挥斥方遒的民间战略家,在他们眼中,中国周边狼烟四起,中华民族又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外交软弱,不该韬光养晦,恨不得即刻兵发南海,把红旗插上黄岩岛。
不由得想起作家王小波描写过的一个形象:“某日,我哥哥去看一位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走进那间房子,我哥哥被惊呆了:这间房子有整整的一面被巨幅的世界地图占满了。这位同学身着蓝布大褂,足蹬布底的黑布鞋,手掂红蓝铅笔,正在屋里踱步,而且对家兄的出现视而不见。我哥哥耐心地等待了一会儿,才小声问道:能不能请教一下……你这是在干吗呢?他老人家不理我哥哥,又转了两圈,才把手指放到嘴上,说道:嘘,我在考虑世界革命的战略问题。”
且慢,回到现实中来,韬光养晦就受气吗?共同开发就吃亏吗?如果中国真的历来一直吃亏受气,那么中国现在的国际地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中国作为一个国家已经崛起了,但是国民心态还普遍停留在弱国心态之中,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弱国无外交”情结使得民族主义神经很容易被拨动。
“弱国无外交”出自1945年中国记者至比利时采访前外交总长陆征祥,据报导,陆征祥曾对未来国情提出简短而著名的警语:“弱国无公义,弱国无外交。”我们长期以来所接受的教育形成的印象是:其一,“落后就要挨打”,暗示着国际社会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世界;其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丧权辱国的屈辱史,暗示中国一直扮演着受侮辱和受损害的角色;其三,对外强硬才是爱国,妥协就是卖国。
所谓落后就要挨打,在殖民主义时代确实存在这种现象,但毕竟现在有了联合国为代表的一系列国际组织和解决争端的国际法,国际秩序不再是打打杀杀,而是折冲樽俎、舌辩群儒。
至于强硬和妥协,只是维护国家利益的不同手段,不存在道德上的高下之分。这个问题其实在古代就困扰着中国人。由于儒家倡导的正统之争,所谓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因此,人们往往不是在可行性上进行事实判断,而是在正当性上进行价值判断,凡是主战的就是英雄,主和的就是汉奸。说中国外交是一部丧权辱国史,更是无稽之谈。中国虽然现代化进程受阻,一波三折,但作为大国、弱国却超水平发挥了战略智慧,几乎抓住了每一次历史机遇。上个世纪有三次全球大变局:一战、二战、冷战。
事不过三,一次尚属偶然,次次须问缘由。一战,中国派出了14万民工搞后勤,战后跻身于战胜国,初次尝到了战胜国的滋味;二战,中国挺了8年,虽然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但死磕到底,政治正确,战后不但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更一跃成为联合国五常;冷战,中国先是在苏联援助下建立了重工业、发展了核技术,继而纵横捭阖,联美抗苏,继而改革开放,风生水起,当苏东解体之时,中国却抓住历史机遇完成了大国崛起。这是何等高明的战略!这是何等老辣的手腕!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中华百年激荡史,就是一个破茧化蝶、凤凰涅槃的历史。
平心而论,主权虽然神圣,但并非不可触碰。虽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世界政府,但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发展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各国的主权,欧洲更是从一个分茅裂土的主权国家体系开始尝试过渡到邦联或者联邦。《道德经》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审慎的对待那些嗜血的欲望,“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貌似妥协,却是一种超越现行框架的大智慧、大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