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反应是每个人在遇到有效刺激的一刹那产生的瞬间反应,它从人类本能出发,不受思想的控制,无法掩饰,也不能伪装。微反应是通过两大类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的,一种是微动作,一种是微表情。透过微动作和微表情所产生的微反应可以透露一个人的真实想法和心理,所以,对微反应的研究也称为微表情心理学或微表情动作心理学。
从克林顿的撒谎谈起
从微动作和微表情所呈现的微反应可以知道一个人是否在撒谎,例如摸鼻子、搔头皮、眨眼等是微动作,而在第一时间短暂出现的讥笑、不安、惊恐等表情就是微表情。微表情心理学给出的解释是,正常的表情一般持续在1/2秒到5秒之间,有一个起承转合的过程。而微表情与正常表情的差异在于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只有1/25秒至1/5秒。这种表情往往和欺骗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撒谎最为经典。调查人员发现,比尔·克林顿就莱温斯基性丑闻事件向陪审团陈述证词时,只要说的不是实情,他的眉头就会在谎言出口之前不经意地微微一皱,而且每四分钟会触摸一次鼻子,在陈述证词期间克林顿触摸鼻子的总数达到26次之多。相反,如果说真话,克林顿很少触摸自己的鼻子。
那么,触摸鼻子与撒谎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呢?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撒谎时,一种叫做儿茶酚胺的化学物质就会被释放出来,引起鼻腔内黏膜细胞肿胀,从而刺激鼻腔内膜的神经末梢,产生刺痒感。当然,血压也会因撒谎而上升。而血压上升会导致鼻子膨胀,也会诱发鼻腔内膜的神经末梢产生刺痒感。如此,撒谎者就会频繁地用手摩擦鼻子以舒缓发痒的症状。
所以,微表情心理学把摸(揉)鼻子视为经典的掩饰真相的微动作,包括搔头皮也是如此。不过,对这些微动作的解释还必须结合其他证据才能认定,因为如果人们有过敏症或感冒了,也会导致鼻子发痒而频频揉摸鼻子。
边缘系统
微表情心理学列举了很多微表情和微动作所代表的真实意义。例如,单肩抖动,可能是不自信;惊讶表情超过一秒可能是假惊讶;抿嘴,可能表示模棱两可;向后退缩,表示不喜欢或害怕;挠头,体现不知所措;双手反复摩擦,体现焦虑;左顾右盼,表示害怕;撇嘴,表示不屑;手插在裤袋里且肩部顶起,体现紧张;双手抱臂,表示自我保护、不安;嘴微张眼瞪大,表示错愕等。
这些微表情所体现的心理反应在孩子身上更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因为孩子的掩饰本领没有成人强,而且孩子也最容易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例如,如果对一件东西不喜欢或害怕,人们会本能地后退、回避。所以,如果坐在餐桌椅子上的孩子在吃饭时移动躯体和头并且皱眉头,避开盘中食物,那是表明他并不喜欢那些食物,或者不喜欢父母要求他吃的食物。
那么,上述种种微反应是怎样通过微动作和微表情产生的?其科学机理在什么地方呢?答案是,微反应是由人的大脑掌管情绪反应的边缘系统所指挥产生的。
早在1878年法国神经学家和人类学家布罗卡就发现,构成每侧大脑半球的一圈组织,如胼胝体下回、扣带回、钩回、腹海马等结构,在解剖上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环形,称为大脑边缘叶,但是他尚未揭示边缘叶的功能。1937年美国神经解剖学家帕佩兹发现,起源于海马的神经通路经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的中继,返回海马构成一个封闭环路,其功能是控制和表达情绪。1952年,另一位研究人员麦克林才正式提出边缘系统术语,指的是扣带回、眶回、胼胝体下回、梨状区、海马回、杏仁核、隔区、下丘脑、乳头体等大脑部分和神经核团。边缘系统是脑基底成分的一个相互联系的复合体,位于所有这些结构的中心的是下丘脑。因此,下丘脑被认为是边缘系统的中心成分。
人的大脑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之一是表现出喜、怒、哀、乐、恶、好、忧、惧等情绪反应,这类反应既包括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又包括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例如,人在发怒时肌肉张力和心率、血压等变化同时发生。但是,研究人员从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发现,边缘系统的活动和情绪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
例如,用电极刺激下丘脑一些部位能使猫出现惊惧反应,猫会出现低头、双耳后竖、身躯拱起、肌肉紧张、瞳孔扩大、体毛竖起等一系列e11c356014f8d8f10207f38f3afeb1d4具情绪反应色彩的躯体及交感神经系统活动的变化,而刺激另一些区域可使猫出现逃遁反应,如搜索环境、夺路奔逃等。当然,刺激下丘脑外侧部还可以引起动物的攻击反应,刺激隔区、杏仁核、海马、内侧前脑束、下丘脑等处,会使动物产生愉悦感,也称为“愉快效应”。出现这种反应最频繁的地方是下丘脑后部、乳头体的前方,所以又称这些部位为“欣慰中枢”或“奖赏中枢”。显然,边缘系统不仅与愉快情绪反应相关,也与恐惧、逃遁和防御反应有关。
微反应程序
既然边缘系统与情绪有关,也与人的微反应有关,但是,在动物和人身上的体现是不一样的。例如,动物实验发现,刺激边缘系统的一些部位会造成动物的搜索环境、夺路奔逃等行为。对非洲大草原上的羚羊观察就能看到这些反应。
如果一群羚羊在吃草时察觉到周围情况有什么异常,例如,可能是几只狮子悄悄逼近(这就是危险刺激),它们马上会停止吃草,这种反应是在大脑边缘系统的指挥下产生的,叫做冻结反应。然后,随着它们真的发现了狮子扑上来后,会迅速逃离,这种反应叫做逃离反应。当然,羚羊不会与狮子发生正面冲突。所以,如果是野牛等动物,它们会在狮子逼近并意识到极度危险时,产生第三种反应,与狮子进行博斗,所以也称为博斗反应。当然博斗的结果是有输有赢,哪怕野牛有40%的赢率,也可以让它们死里逃生,这也是促使它们博斗的原因之一。
对于人来说,在进化的过程中与动物的这些反应是相似的,但是,由于人的大脑进化得更为复杂,而且人的大脑皮质更是主要的行为的掌控者,所以遇到一般危险(并不危及生命)时并不会有像动物那样产生激烈反应,而是产生不愉快、不舒服或厌烦的情绪和避让的动作等,这时就会由边缘系统无意识地产生一些微反应来应对自己所处的不愉快环境。于是,就会有意无意地出现一些微动作和微表情,以求掩饰、隐瞒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
例如,人们可以通过语速加快、声音加大来表示自己的清白或否认某种情况,然后还会用手猛拍桌子,同时,也会摸鼻子、耸肩,或表示吃惊状,或把双手抱在胸前,或者一直把手放在裤兜里等等。
所以,通过训练,刑侦人员可以结合微反应来识别犯罪嫌疑人是否撒谎。同时,一般人也可以通过训练来稳定自己的情绪,如在感受到巨大压力时深呼吸,或摸摸自己的颈部、拍拍拍胸部、原地跳跳或蹦一蹦,都会或多或少地稳定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