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的教学因其特有的应用功能而成为整个小学阶段数学教学的重点。传统的解决问题教学由于过于抽象而演变为教师翻来覆去的枯燥讲解和学生一遍遍地重复记忆;借助于多媒体,为解决问题的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它通过利用计算机对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进行处理,形成声、像、图、文并茂的教学系统,进行视、听、触、想等多种方式的形象化教学。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多向发展。
一、利用动态,在直观感受中促进学生直觉思维的发展
1 创造生动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在解决问题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呆板的画面变成活泼的动画,将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演绎,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如学习“表格解决问题”,一年级的学生,刚接触解决问题,对于解决问题中的“条件”“问题”这些抽象概念很难理解。于是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没置了一组动态画面:在草地上有4个小朋友做游戏,这时又来了2个小朋友。当学生明了意思后,紧接着在旁边显示一张表格,原来的4个小朋友第一格,后来的2个小朋友,第二格后变成一行字:又来2个,同时两格变成红色,出现“条件”。最后,“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和“?”飞进第三格变成“问题”。
漂亮的动画,一下就吸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享受美的感观时也轻松地认识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两个条件,一个问题),引发了他们学习解决问题的欲望。
2 展现动态,发展学生直觉思维
直觉是指“没有明显地依靠个人技巧的分析器官而掌握问题和情境的意义、重要性或结构的行为。”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抽象的文字演绎成动态的画面,能够促进学生在感受直观时直觉思维的发展。
如学习“相遇问题”时,学生很难抽象地正确理解相向和相遇的真正含义,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马路交通的动态画面,同时制成能够拖动的直线,在动态演示一条马路上迎面行驶而来并相遇的场景时使学生清楚地看到它们的路线,并显示出两车相遇时的那条直线。
二、直观演示,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而这种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抽象的线段图形象化,辅助学生理解解决问题,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问题”时,我用多媒体制成了一幅生动形象的线段图:通过第一条线段的重复出现,移动三次后,连接成第二条线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第二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一条线段的三倍,从而进一步认识到此类问题的基本结构,并学会了通过画线段图帮助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谓“一举三得”。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代社会的人才需要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对小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多媒体创设情境开始。
如教学“扇形统计图”时,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学生参加大课间的活动,丰富多彩,你喜欢参加那种体育运动?回答这个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调动,将所学的知识表达出来,明确扇形统计图是用圆表示整体,各部分的人数占整体的百分之几。
2 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数学教学特别是解决问题教学的最终目的。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形象地创设出虚拟的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
如学习完“折扣”后,我制作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爸爸给你20元钱去超市买东西,看到打折,你会买什么?并利用多媒体特有的动态功能设置了一个虚拟超市,并有服务员进行服务。超市里的商品应有尽有,学生感到仿佛真的置身于超市之中,都迫不及待地开始“买东西”。
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得出的答案五花八门,有的学生只买两件东西,有的学生买七八件东西,有的20元钱正好用完,将知识很好地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多媒体创设出的情境,促使学生从多方面思考问题,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其独特的功能确实给传统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它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但并不代表所有的教学都离不开多媒体课件。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只有积极钻研教材,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合理、恰当地开发和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正确地发挥它的最大功效!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额尔古纳市第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