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高考从2008年开始实行新的高考方案,面对新的高考方案如何搞好高一化学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是为全体高中学生开设的化学课程,要让每个高中学生都能获得最基本的化学素养。我认为在实施高一化学必修课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教学与弹性教学的关系。防止盲目拓展知识内容
纵观高一化学必修模块,其学习内容几乎是以前三年高中的全部化学内容,如果教师不认真理会新课标要求,就会出现任意拔高教学要求,拓展教学内容,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人为制造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的紧张关系。
二、正确处理好探究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加强师生间的互动和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标大力提倡的教学方法之一。探究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在这一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三、正确处理好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的关系,防止出现弱化学生实验的现象
高一化学必修课程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没有像旧教材那样在教材后面安排专门的学生实验,这是不是认为在教学中没有必要安排学生实验呢?一些教师认为学生实验既浪费时间,又耗损精力,不如一概改为教师演示实验,这样既方便又省事,认为有学生做实验的时间不如拿来上新课或复习,而这恰恰违背了新课标的精神。要知道新课标不是对学生实验弱化了,而是对学生实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正确处理好知识的科学呈现方式,积极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
高中化学教材的编排采用的是专题式的模块结构,缺乏严谨的化学理论作支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给教师的教、学生的学都带来了许多逻辑思维上的不便,许多学生反应“一学就会,一用就混”,因此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内容,挖掘知识的内在联系,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组织教学。
因此,教师在实施新课标教学时,要善于突破教材编排的局限性,在不超越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教材,重新整合知识,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创作”,以更加科学和符合学生实际的方式呈现各知识点。
(作者单位山西省寿阳县宗艾高中)
能力上自主,学习才有兴趣/王小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对传统语文教学重接受轻探究、重认识轻体验的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摒弃。这一理念强调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在课程与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真正的确认和尊重。所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给语文课堂带来生机。
一、自主学习的能力——方法指点
要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始终保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即是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驾驭学习的全过程,就必须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点金”之术,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使语文教学成为在教师和教材辅导下的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快乐的学习活动。
1 指导学法,培养能力
所谓学法指导,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这也许是衡量学生主体能否发挥的一方面。那么首先应在教学中增强对学生学法指导意识的培养。例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中心句:“要想根除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对于句中的两个“杂草”的理解,我先让学生认识“杂、草”的表面意思,即一种植物。再引导学生由表及里,让学生讨论人身上真的有“杂草”吗?这样学生通过积极的参与讨论不难得知人的“杂草”只能是人的思想上有问题,学生很快领悟思想上只能是不健康的、肮脏的东西。
2 鼓励质疑,发展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是训练思维的基本方法,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学生有了问题才会产生求知欲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诱发他们存在的疑难问题,进而解决疑难,使学习取得进步。教学中,提倡、鼓励、引导学生提问,及时地表扬,通过学生不同方式的质疑,教给他们提问的方法。
3 学会迁移,培养技能
小学生的认知结构还不完善,他们不善于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因而思考问题缺乏深度,遇到新问题不善于从已有的认知体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因而思考问题又缺乏广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恰当的类比,抓住知识系统中同类要素的联系,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获得扎实牢固的新知识体系和技能。
二、学习意识的主导——兴趣养成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是以兴趣作基础的,有了这样的心理条件,才能使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发展和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使之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教学过程中更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浓厚、强烈的自主学习兴趣。
1 课前预习——多姿多彩
现代社会的高度文明,让这个世界变得多姿多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方式、途径很多,速度也更加快捷。小学生从小能够主动运用高科技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是每位家长和老师的心愿。所以,布置预习课文的时候,老师应明确学习要求,让学生利用自己的方法获取与课文相关的内容和资料,使学习要求与学生的求知欲望相统一。
2 启引有方——热情流畅
我国教育学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课上,教师的启发方法得当,能使学生感到有趣、有味、有奇、有惑,就会让学生精神兴奋,情绪高涨,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时,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学力实情,运用丰富多彩的引导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教学《学会合作》时,我这样开场:“同学们做过‘两人三条腿’的游戏吗?说说当时的情况。”这种游戏体育课上学生大都做过,稍加回忆,回答起来不是难事。在学生热烈汇报时,我进一步引导:“能介绍一下开展好这个游戏的成功经验吗?”学生很快就谈到配合、合作的话题,就此板书课题,导入新课,带着回忆时的兴奋学生进入了课文的学习之中。
3 美的熏陶——经久不息
古人云:文章不是无情物。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的学科。我们教材所选范文不但具有思想美、结构美、文字美,而且还具有版式编排设计美。学习中,教师应积极指导学生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地去理解、欣赏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触发学生的灵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让课堂变成一个富含诗意和创造的理想天堂,使教学过程富有独特生机和鲜活张力。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张扬自己的生命形态、情感世界、人文思想;学生则不断得到生命的启迪,美的熏陶,人格的升华,创新的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泗阳市双语实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