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2012-12-29 00:00:00王志斌
新课程·上旬 2012年2期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如何有效教学,教好学生,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感,即学生快乐地学,教师快乐地教。现在有关这方面的论述多种多样,但这些都必须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建立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下面浅谈几点教师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方面的认识。
  一、和谐师生关系的提出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应当是尊师爱生、教学相长的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关系,它是师生通过相互作用和影响,通过协调内部关系而形成的,是师生关系发展的成熟阶段、完美阶段。
  如果一个学生没有和他的老师形成和谐的关系,老师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很难想象这个学生会学好这门功课,同样一个老师没有和他的学生形成和谐关系,很难想象这个老师能教好他所任教的班级。因此,教学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和他的学生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然后才能做到教得快乐、学得愉快。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感、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显得尤其重要。
  二、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措施
  1 解放思想,树立新型教师观
  教师在学生面前以长者自居,自立为绝对的管理者、权威,归根到底还是因陈腐观念造成的,这种陈腐的教育观念,扼制了教师的民主思想,制约着教师的自身发展。因此,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作用,改变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看法。由于时代变化,教师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发生了变化:由简单的知识灌输者,成为知识传递的“火炬手”,促进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力量。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是对立关系,也不是绝对权威,而是他们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虽然分工不同,但人格上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2 师生间的相互尊重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先决条件
  师生间相互尊重的前提是教师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自尊之心,人皆有之,对于中学生来讲,他们正值青少年时期,开始产生强烈的自我意识,需要获得别人尤其是成年人的尊重,这是一个重要的心理特点。因此,根据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必须在教育工作中尊重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能用过激的言行侮辱或体罚学生。这样会给学生自尊心带来强烈的刺激和伤害,师生关系难以和谐。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基础、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个人情感和经验等。简言之,教师应把学生作为一个权利主体来看待,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教师的爱只是他进步的外因,而自尊自强才是他进步的内因。”学生得到教师的尊重,受到重视,能充分激发他们的情感和潜能,让学生在宽松和谐、融洽的环境中轻松自然地获取知识的营养、健康快乐地成长,这对于学生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尊重是相互的,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成长在一种特殊的时代条件下,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实际上,学生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时常发生。另外,家长和社会对教师的成见也使学生不尊重教师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3 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感情基础
  我认为教师的爱是一种博爱,我们要关心所有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和思想,把教师的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一句鼓励,可以使学生感到无比激动和自豪;一句随意的批评,可以让学生垂头丧气,甚至一蹶不振。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爱护学生。”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这两句话从正反两方面告诉教育工作者:作为一名教师,必须真诚热爱学生。事实上,但凡优秀教师,无一例外都是关爱学生的典范。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信其礼、乐其学”,当教师真正从内心关爱学生时,才能使师生在心理和感情上产生共鸣,让学生更倾心于教师,更加乐于接近教师,乐于相互交往,喜欢和你谈心,爱帮你做事,爱听你讲课,使学生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化成主动接受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教师的言行就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4 师生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条件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从心理特点来分析,他们年轻气盛,情绪波动大,好与人争执,容易与人发生摩擦、冲突。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意味着还不成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要求确定教育目的、方法。而在现实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往往忽略学生的发展实际,对学生求全责备,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理解学生是对学生的行为按其本来的心理状态去认识和分析,而不能简单粗暴地把教师个人的意志强加给他们。教师要正确理解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不足,允许学生犯错误,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在这方面,陶行知先生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一次,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没想到陶行知却给了他一颗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恐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颗糖对王友说:“这第二颗糖也奖给你,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你立即就停止了。”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糖说:“我调查过了,你砸那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哭着说:“陶校长,你就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陶行知这时笑了,马上掏出第四颗糖说:“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颗糖。”“四颗糖果”的故事之所以在教育界传为佳话,并为后来的教育工作者所推崇,就在于它蕴涵着一种难能可贵的教育理念,折射出一种高超的教育艺术。它看起来平淡无奇,却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听起来缺乏力度,却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师要做到理解学生还需要学会换位思考。教育实践表明:换位思考能解决师生关系中的很多矛盾和烦恼。教师有自己的苦衷,现在的学生难教,难管理,工作量大,工作节奏快,身上的教育责任重。学生也有自己的苦衷,沉重的课业压力,家长的殷切期盼和过高的要求等。教师却往往忽略了学生的苦衷,缺乏对学生内心世界的了解和感受,由于恨铁不成钢,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虽然教育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会加重学生的逆反心理,加深师生间的矛盾,何谈和谐的师生关系呢。如果我们老师都能将自己置身于学生生活的现实环境中,切身体会和感受一下当今学生的苦衷与烦恼,就再也不会那样对待学生了。作为老师,在头脑中,在内心深处经常换位思考,假设如果自己遇到相同的问题,遇到相同态度的老师,该如何对待,就很容易改变原来的施教方法,理解学生每天都生活在学业负担重、家长期望高、精神压力大的困境中。因此说,只有换位,才能了解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懂得学生;只有换位,才能改进自身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
  生换师位,理解师意。通过换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到遇到顽皮、缺少道德修养的学生的困境,从中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和爱心,谅解教师的方法不当,学会选择沟通方式交换意见,不再和老师闹情绪,耍性子,顶着于。通过换位,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自我教育过程——自醒、自悟、自觉形成自控能力,规范自身行为。从此心中有老师,胸中有他人,二者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但是教师的理解宽容并不代表要纵容学生,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不能和稀泥,不能讨好学生,还是应该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进行耐心教育。
  当我们与学生逐渐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就会在一个充满阳光的环境中快乐地成长,教师也会因为学生快乐成长而感到满足,我们就会真正体会到职业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