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践课的题中之意
综合实践课,也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综合实践课程中体现出的应变能力、知识转化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等,正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所必备的。
当然,培养效果的达成主要建立在课程目标的有效完成的基础上。一般而言,课堂教学过程及其结果是否高效,主要包含三个要素:一是学习效率,即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取得的收获,包括其习得、内化的知识概念、程序公式等;二是学习心理,即学生是否在轻松、愉悦的心理条件下获得学习体验,并进行正确的价值观判断;三是学习转化,即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提炼、转化及应用的程度和效果。有效的综合实践课应涵盖这些要素。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综合素质的培养是综合实践课的主旨所在,因此这门课程除了具有开放性、生成性、实践性的特点外,还需要为学生创设真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现实的挑战中,以自己直接或间接经验为基础,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
二、综合实践课的实践困境
目前,随着综合实践课程实施的不断深入,实际操作的低效困境愈发凸显。由于课程深度的挖掘不够,学生往往只是参与活动,距离“主动地建构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形成并培养善于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素养和精神”这样的课程内涵还有很大距离。在一些学校中,综合实践课成了活动课、休闲课,实践知识的应用也存在机械的模仿倾向。
1 由于教师过于注重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过于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体验为出发点,导致综合实践课成了学生眼里的活动课乃至休闲课。在课程的进行过程中,学生自身往往对重点把握不准,涉及较为复杂的知识点时就避重就轻和敷衍了事。另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自然科学的课外实践时,有时鉴于课时和任务完成度的压力,往往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给综合实践课的实效打了折扣。
2 由于实践课程的评价机制尚未完善,教师往往出于鼓励的心态给予较高的评价,导致学生容易陷入眼高手低的误区。而且由于师资力量有限,学生的个体差异很难兼顾,“营养不良”和“消化不了”的现象也很常见,阻碍了实践课应有效果的实现。
3 实践课程设置的不良结构也产生了消极影响。当前综合实践课的管理仍是“粗放式”的,教师关注的更多是固定结果的完成,而非学生个体智力、体力的发展。因此,所谓实践课往往是理论课的衍生,也存在生搬硬套的机械灌输现象。教师对学科知识的生活式讲解、剖析及深层次引导还很匮乏。
三、有效综合实践课教学策路的探索
综合实践课程要想保持有效性的贯彻,需要在规范引导、常态实施、标准考核的框架下,在先进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全方位、深层次地挖掘课程资源。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准确定位,转变备课方式,教学设计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的发挥。
1 创设高质量问题情境。在综合实践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不同形式的讲座、沙龙以及小型的讨论来进行学科知识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师要从日常教学中自然引申实践课程,让综合实践的概念对学生而言不是单独的课程或能力。另外,兴趣小组、知识竞赛的开展,也是综合实践能力拓展的途径。
2 发挥团体作用,运用分组合作。灵活的分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也能在实质上促使学生更优质地完成任务。在综合实践课中,尤其涉及社区服务等项目时,小组的正确分配,能够让学生学会集思广益、优势互补,而且组内监督和组员的反馈,也能帮助学生克服漫不经心的懈怠心理。这样一来可以降低任务带给学生的心理和生理负荷,二来可以利用青少年不服输的好胜心理来提升实践效果。当然,要保证分组教学方式在综合实践课堂上长久发挥实效,需要教师注重组员的合理分配及小组领导人的挑选。
3 完善课程考核体系,提升实践层次。课程考核体系往往是制约一门课程的瓶颈,所以,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应是教育者的口号,而应是渗透进课程要求的指标。其中,综合实践课中劳动技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为一般的集体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的教育,教师必须渗透现代职业意识、职业技术的培养和择业指导,教学生学会生存。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教师要吃透教材,乃至“二度开发”教材。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不能一直停留在认识世界的层面上,让学生学会用实践的方法去思考问题、解决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