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从“动手操作——让课堂充满真情与智慧”“以“数学实验”让几何图形“动”起来——让课堂引入活水源泉“鼓励学生质疑——让课堂流淌灵动的旋律”等三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中动态资源生成的策略。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有效性。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强调“对话”,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这是否表示课堂教学不需要预设,而着重追求生成,我认为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而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能够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精心的预设就是抓好备课关,设计出最佳教案。备课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一节课课堂效率的高低。一是要备教法,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要做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育人为目标,突出精讲巧练,突出因材施教,突出教学实效。二是备学生及学法,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对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了解。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所以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我们要重视预设。
但精心的预设无法全部预知精彩的生成,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提倡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师生双方在课堂上互动对话、实践创造、随机生成与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科院院士张景中认为,数学试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常会有启发。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并能由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
下文就从三方面阐述怎样恰当地抓住生成的时机和资源,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动手操作一让课堂充满真情与智慧
现代数学教学更注重“实验”和“理论”的结合,通过一些动手实验可以揭示出数学对象间的深刻联系,如教“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剪纸实验,学生能折、剪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教师作为促进者,认可学生是富有灵气的,永远不低估学生,时刻关心学生的反应,针对学生的困惑、疑虑,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就会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事实上,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的想法往往包含着智慧的火花,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回答,在瞬间即会产生出可贵的动态资源。
二、以“数学实验”让几何图形“动”起来——让课堂引入活水源泉
从辩证的观点看几何图形,实质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所谓“静”中有“动”,就是通过有关的点、线段或部分图形的变化或“运动”得到许多新的图形;对于“动”中有“静”,就是指有些图形通过适当的变化和运动,其有关的性质没有变化。让几何图形“动”起来,在“动”中开阔学生的视眼,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通过“数学实验”进行探索性、研究性、自主性的学习,就拥有了活水之源,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亲身体验,它是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和终身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动态资源和谐生成的最好手段。
三、鼓励学生质疑——让课堂流淌灵动的旋律
设计此类数学实验的主导思想是: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注重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这类问题。如教解直角三角形后,鼓励学生大胆提出生活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旗杆的高度、教学楼的高度能否自己解决),提倡学生走出课堂,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先在室内(静)从理性上探究方法,然后到室外(动)在实践中动手操作:选择一个晴天,事先准备好一根竹竿,在同一时间内,先量出竹竿的长度和竹竿的影长以及旗杆的影长,就可以测量出旗杆的高度。
这样通过实验,变静态为动态,变室内为室外,变理论为实践,动静融合,不仅能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又体验了实践的乐趣,从而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贵有疑”。每次质疑与解疑的过程,恰是学生思维发展的一个又一个新起点。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探索,才能使课堂不断绽放出动态生成的绚丽智慧之花。
“动态生成”是新课堂的产物,面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堂生成信息,我们应该把握教学中动态生成的特性,掌握促进有效生成的策略,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课堂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因此,教师只有在探索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理性地看待“预设”和“生成”,注重加强学生参与体验、合作实践、交流探究等活动,这样才能真正在教学活动中彰显数学教学之有效性。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