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2012-12-29 00:00:00金泽明
新课程·上旬 2012年2期


  “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从知、情、意方面来分析,教师专业发展涵盖三个基本范畴: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专业技能的娴熟、专业意识的健全,这是当前普遍认同的教师专业发展的范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从内因和外因两个角度来探索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专业发展可以归结为两条途径:一是自学,即内因;二是搭台,即外因。
  1.自学是指教师独立学习专业知识,独立提高专业技能,独立培养教师的专业意识
  自学是途径,阅读、反思和写作等是方法。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对于我们广大一线教师而言,最重要的就是每天要不间断地阅读,阅读就是最好的备课。
  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曾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他从认知心理学、教师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了“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强调教师的教育工作,多一份反思与监控,就多一份提高,就与优秀教师更接近。教学监控的实质就是对教学过程的自我意识和调控,即反思。波斯纳先生与林崇德教授提出的公式均说明了反思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
  写作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提升。单纯地读与思考,都难以长期坚持下去。而以写带读、带思,可以使自己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书而不读书、写作,无疑是教师生涯中的一大憾事。实际上,教师是在研究中提高教学水平,又在教学中提高研究水平的。只要我们想做一个专家和学者型教师,就必须用心教研、用心写作。
  2 搭台是指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提供相关的平台,辅助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
  搭台是途径,举办培训班,组织教师基本功竞赛,组织教师外出考察和学习,聘请专家来学校举办讲座和作报告等是方法。
  教师专业成长的理论模型是师范毕业生通过岗前培训成为人格教师,入格教师通过岗位培训成为合格教师,合格教师再通过自学与教育教学实践成长为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再通过自学与参与教改实践与研究成长为名师,名师再通过带领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成长为专家和学者型教师,甚至成为未来教育家。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近年来,我市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类学校在教师专业成长方面采取了许多具体的方法,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这些方法主要有:(1)岗前培训。(2)岗位培训。(3)结对子。(4)学理论。(5)做研究。(6)开展课堂教学改革。
  当前,我国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各个省市全面实施,为了取得新课程改革的成功,为了振兴国家和民族的教育事业,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培养一批又一批专业水平高的老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谓兴趣就是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的激发程度,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政治教学“乏味”关,是政治教育和教学中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重要问题进行探究,并积累了一些初步作法。
  一、导言课的妙用
  思想政治课在学生心目中历来是一块没有多少甜味的“干饼”,再加上学习政治没有明显“实惠”,致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消极应付的态度。导言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明确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把当前学习与未来理想联系起来,把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促使学生想学。如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导言课中,我启发学生说:“社会要发展,四个现代化要实现,需要大量的具有各方面才能的人才,而一个高素质人才,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而这些都来源于政治学习。”
  通过以上的讲述,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感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增强了“想学”的信念。
  二、问题情境的创设
  所谓“创设问题的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提出一定的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答。教师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践中想解决而尚待解决的问题,想了解而尚未了解的现象,抛出富有启发性、思辨性、挑战性的“包袱”,使学生处于跃跃欲试的问题情境和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如在教初三《思想品德》第八课“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事业、科学技术都很发达,因此,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已经建设成高度的精神文明。对吗?为什么?当我这个问题一提出,学生便进入“心愤愤、口悱悱”的心理状态,即“心求通而不能,口欲言而未达”的境界。当学生的心理活动正处于“愤”“悱”阶段时,及时地引入新授内容,学生带着急于求解的心情进入了学习过程,认知冲突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神情专注、思维活跃,学习政治的兴趣更加高涨。
  三、学生负担的减轻
  学生的负担主要有精神负担和课业负担,减轻学生精神和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产生乐学的兴趣是政治教学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受传统教育方法的影响,政治教学形成了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抄;老师考、学生背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现状,给学生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根据心理学知识可知,学生的注意力约能坚持20~30分钟,如果满堂灌就会使学生在后半节课的时间不能高度集中注意力,但又追于老师的威慑,而不得不强迫自己注意听讲,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是实实在在的“头重脚轻”。另一方面,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所以,那种只顾灌,而不给学生思考余地的教学方法,效果特别差,学生只好“课内损失课外补”,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解决的根本办法是:深钻“三书”,把握重点,采用启发性的教学方法,缩短讲授时间,给学生留有思考余地,再辅之生动、形象、富有感染性的事例,把抽象生涩的东西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的精神负担和课业负担得到减轻,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四、社会实践的体验
  政治学科的知识都是社会知识。因此,我们的教学不能与社会隔绝,应该还社会于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渗透到社会实践中去,让学生在亲身的体验中,更加感受到知识在生产实践和实际生活中的价值,真正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如学习加强法制观念,我带学生到劳教所调查,通过眼看、耳听、口问,发现劳教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点,即缺乏法制观念,从而导致犯法。通过现场教育,学生触动很大,真正体会到学法、守法的重要性。学生从课堂走入社会,使他们学的政治课知识得到实践的印证。此景此情更能教育学生,激发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只有当政治教师真正把教学从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使学生真正想学、爱学、乐学,才能使政治课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走出困境,再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