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评课活动的意义

2012-12-29 00:00:00郑海顺
新课程·上旬 2012年2期


  评课是对教师所授的课进行分析评价,检查教学质量、总结经验的一种方式。从评价的属性上看,几乎都属于终结性评价。本人在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认为评课活动还应该体现先进性、人文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特点。下面是我对新形势下评课活动的理解。
  一、教师层面的现实意义
  一是评课活动让教师了解自己课堂教学的长处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也能找出自己努力的方向,从而使教学活动、教学研究不断地向新课程目标的要求迈进;二是通过课堂教学评价活动,能够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能了解别人的教学情况,从中吸收更多的营养和经验,对自己的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学校层面的促进意义
  一是评课活动可以使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各自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比较全面地掌握他人的实际教学水平,还可以了解到自己与别人的差异,并与他人合作开展评课活动,建立有效的合作教研关系,使教师群体的团队意识得到提高,促进全体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二是提高科研水平,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评课活动可以增强广大教师的科研意识,如果教师人人都学会课堂教学研究,那么学校教学质量将会不断提高。
  三、学生层面的发展意义
  一是学生受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评课活动可以使教学方式发生变化,学生学会了有效学习,最直接地是学习效率得到提高,进而促进了学习成绩的持续提高。二是深层次受益,提高创新能力。课堂教学评价使教学思维和教学重心发生变化。课堂教学将关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学生在知识建构型教学中,创新思维不断养成,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正确理解了新课程理念下评课的意义,大家在以后的评课活动中就不会对某节课简单地评论好与不好、对与不对、水平高与低、优秀不优秀了。在评课活动中,大家把自己的观点亮出来,给被评的教师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只要你说得对,说的对方“心服口服”,那么他就会虚心接受,并愿意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让评课活动始终处于一种研讨的氛围之中,而不应该把它变成“批斗会”。否则,被评的教师就会把评课的教师看作“敌人”来“反攻”,紧接着就是不愿让别人听他的课,那么“教师的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之类的话就变成了空话。当然,也不能把评课活动开成“好好会”,听完课之后这也好、那也好、一切都好,没有思维的碰撞,大家就会觉得是流于形式,不利于教师的发展,也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大家只要本着客观的、辩证的、友善的、和谐的态度,从教师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终身受益等角度出发,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作者单位山西省曲沃县杨谈中学)
  语文课前预习刍议/黄存瑞
  摘要:提出语文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及基本方法,分析预习对提高课内效率和学生自学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自主;预习;效率
  中国有句古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强调不管做什么事,要事先有充分的准备。在学习中,这种准备就是“预习”,预习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作为学习过程的起始阶段,在提高学习效率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预习,学生可以了解学习内容的重难点,认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找出自己的疑问和困惑,从而为他们接下来有的放矢地听课学习做好准备。预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还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新课改力推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主学习就是自觉、主动、独立地学习。预习其实就是自主学习的一种。现在的课堂教学,要使学生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就要从预习开始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这样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预习对学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些学生上新课时已经遗忘了需要运用的旧知识,造成了头脑中知识的中断,所以听不懂,赶不上老师的讲课进度。预习则能有效的接续这个“中断”,提高其听课效率。另外,学生在预习中总会产生一些不懂的问题,等着上课来解决,有了问题听课自然就有了重点,目的性和针对性强了,注意力就更容易集中了。
  平时,我要求学生预习时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口到、手到,边预习边动笔批划。不同的阅读阶段要做好相应的内容批划,以此加快思维的发展。我还要求学生预习时要做到“五读”,即预习课文时进行五次阅读,每次阅读都要制订明确的目标,每读一遍都要尝试达到不同的目标。
   如:第一遍读,要圈出文中生字词,扫除文字障碍。这些生词包括生字组成的词和文中自己喜欢的或不理解的词。要读准字音,注意写法,查阅字、词典理解词意;第二遍读,要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讲的?在了解课文内容后,试着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有些课文内容离当今时代已经很久远,学生很难引起共鸣。学生只有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了课文时代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才能了解课文。如《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养成利用工具书学习的好习惯;第三遍可以小声默读课文,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学会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不会提问是不会学习的表现。因此我常鼓励学生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通过默读思考,我让学生记下自己在预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有待以后通过各种渠道解决;第四遍读,要带着疑问,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读边划出与问题相关的语句,试着解决自己列出的问题。有些简单的问题,通过再次读书,或者查询书籍、搜索资料,就能解决较难的问题,可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通过课上认真听,仔细想来解决;第五遍读,要划出重点句或自己喜欢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试着通过朗读表现自己的情感。这是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具体表现,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
  另外,还要及时做好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如果教师只是布置了预习的任务,面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不予检查,优劣不予评价,则学生易产生惰性,对预习的效果则起着负面的效应。因此,作为老师,既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又要及时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并给予即时的评价。如课前检查、老师检查、组长检查、同桌检查……经常变换检查方式,对培养学生预习习惯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好的是,可结合课堂教学,适时地进行预习的检查,课外预习与课内预习相结合,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
  在检查之后可进行适当的评价,对学生当时的预习情况进行及时的鼓励或提出意见,如:“你朗读的这么流利,真有感情,昨天预习的一定很认真!”“孩子,如果你预习时再深入想一想,我相信你一定回答的更精彩”等等,唯有这样,才可更好地推动下一次预习,养成持之以恒的预习习惯,
  古代教育家就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供人终生受用”的古训。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的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不论古人还是今人,都同样强调,教育学生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学生“自能读书”,从而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语文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及时抓好学生规范性的预习,既可以加强学生的双基训练,使学生在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避免了课堂上学生仅充当“配角”,教师对学生进行“满堂灌”的状况。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又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学生通过查资料,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阅读能力。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不仅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还养成了学生的探究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