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应效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素养的培养重在熏陶感染,重在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与交流。因此我选择了课前口语训练。它不仅能锻炼孩子的自信、发挥其潜能,而且在与别人表达交流中得以发展,它会像诗眼一样,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一、加强思想教育,消除心理障碍
要想发挥学生的说的功能,务必深入研究学生心理,瞄准要害,一针见血,才能立竿见影,药到病除。有些学生不善表达,也不愿表达,久而久之,表达能力逐渐退化,但是学生意识不到问题的严重性。把不爱说话、不爱表达当做是性格内向,因此在教育中首先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是人类的文化根基。说话流利,表达清晰、有条理的学生对知识的领悟力比别的学生强,将来在社会竞争中会处在比较优越的位置。不仅如此,说话能力与思维反应和写作息息相关,相辅相成。因此“说”是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我们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说”的能力,那么先要消除以下障碍。
1 自卑心理
大多学生一发言,嗓音发颤,满面通红,抓耳挠腮。为了让学生充分准备以增强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搜取说的话题和材料:要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家庭、关心生活以及周围的新鲜事,以保证语言训练鲜活,激发学生兴趣。这样克服了学生紧张畏缩情绪,便于以后营造踊跃发言的气氛,使学生心情欢畅。没有人一生下来就会说,一般都要经历“听—模仿一说”这个过程。随着学生个体的发展,对“说”的要求也会不断提高。不只是“会说”,还要说好。这需要学生克服自卑情绪的潜在影响,平时大量积累词汇,正确的语法及多种表达技巧。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平淡自然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说,敢发表自己的见解,还要让他们领会到课前的说与日常口语没啥区别。学生拘谨,一怕答错,人前丢面子;二怕答对,别人说显摆。前者多具“打肿脸充胖子”的虚荣,确为人格之倒退;后者全无“自我推销”的现代意识,实乃思想之落伍。试问“如此前怕狼后怕虎”,为何不怕学习不进步?
2 语文知识薄弱
课堂上说既担心失败,又不甘心一反平常的大大咧咧,而表现得笨拙而又温驯。上台沉默片刻,然后礼貌地说声“不会”,就期待着下台;有的上台草率行事,然后在大家会意的笑声中知趣地下台。对这些现象,我们作为教师要理解他们的苦衷和自尊,探求特殊方案,帮助他们找到“说”的信心,克服自卑和逆反心理。用同学们的“说”,相学见长。
3 心浮气躁
心如雄鹰,翱翔云天;体如乌龟,匍匐沙滩。“举手”则不屑一顾,“发言”则不屑一谈。殊不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莫妄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这些心理源于性情的自尊、自负和固执,生怕丢人现眼,对大胆表现自己缺少热情和勇气。其实每个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愿望,只是这种欲望有早晚之别。那此时教师只能做的事:平静的默认、耐心的等待和热情的欢迎三部曲。默认,就是教师故作不知,对其态度以静观动。期待就是教师坚信班级的活跃气氛能感染他们,让他们很难维持那种无动于衷的被动形象。热情欢迎,就是一旦发现他们萌发兴趣,便提供机会,让其充分地“说”,自主转化他们不甘寂寞的心境,而不是义正词严地去纠正他们。这样他们就会跃跃欲试,兴趣盎然地与大家一起秀出自我的风采和自信。
4 克服腼腆
腼腆的学生从小就形成细声细语说话,甚至沉默的习惯。他们发言时,目光慌乱,不敢看人,音量小,发音含混。教师平时要注重腼腆学生不大声说话的习惯,有意识地留心多让腼腆的学生多做准备,多参与班级活动,不断向班级显示进步,就可极大地鼓舞他们的信心,激发其自我完善的兴致和热情。这就是“牵一发可动全身”,不但培养了学生“说”的兴趣,“说”的水平,而且以此促进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达到了新课标的要求。
二、不拘一格训练,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课前口语训练,不但激发了兴趣,开动了脑筋,锻炼了勇气,训练了口才,培养了自信,而且促进了课堂参与,提高了效率,检验了思维,也增进了师生、生生友谊,如此之美事尽在微不足道的五分钟,被体现得淋漓尽致。语文课堂随之活力生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有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
教学中,朗读、背诵、讨论、改编课文讲故事、组织辩论会、即兴发言等形式不限,让学生施展各自的长项、强项,以达到训练说话的目的。
1 朗读、背诵
没有足够量的朗读和背诵,想在说话上有质的飞跃,是不可想象的,朗读和背诵是积累,最终服务于表达,它们是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2 即兴发言
即使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临时针对某一问题或话题而进行的讲话,鉴于学生对此形式的不适应和胆怯心理,我进行了这样的尝试:先由学生给出相应话题,适当集中,然后结合学生实际,将学生熟悉并且感到有话可说的话题读给学生,让学生先有个大概准备,然后让学生随意抽取“话题”,即席发言。这样,不愿意讲话的同学先听了别的同学的发言,可以想出自己想说的话。
3 辩论、改编课文讲故事
依学生实际情况,拟定学生感兴趣的辩论,如“玩电脑好不好”“怎样合理分配零花钱”等,使学生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选出各组代表,“唇枪舌剑”地来番较量,五分钟不够,有时可以把这样的兴趣话题专门设一节课辩论。经过长期循序渐进的积累和训练,有的学生甚至可以出口成章了。这样点面结合,既让每个学生参与了说话,同时又重点训练了表达力强的学生。这样的“说”既促进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又挖掘了某些学生的特长,还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三、“说”的主要作用
口语,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累计口语表达的经验,还使之成为大家交流思想的场所,获得了知识,锻炼了口才。
1 思想交流的平台
教师给孩子多大的自由空间,他们就会创造多大的奇迹。学生是主持人,上台说的是学生;台下提问的也是学生,老师只是引领者。在这个“学生的世界里”,谁也不必为答不好而忧虑,问不好而脸红,平等民主,宽松自由,人人都愿吐露心声,畅所欲言。如某同学提出:“这几天我和同学闹别扭,心情一直愉快不起来,你能用几句话宽慰宽慰我吗?”“能帮我出主意,让我们再友好相处吗?”同学们个个思绪泉涌,使这对昔日好友再度热泪盈眶,感谢同学们的帮助。
2 获得知识的课堂
为了广开说话之源,只要积极健康,对内容不提太多要求。因此每次登台的同学,个个都有新内容;台下同学的提问,也都有新鲜吸引人之处,课前口语的精彩呈现,各种有趣的知识也就摩肩接踵,接连不断地奔入同学们的脑海。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植物”是哪些?你知道我国的五岳吗?你知道“黄河之水天上来”这句诗是谁写的?水从哪里来?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水?为什么我们班有些学生那么优秀?等等,天文地理,五花八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大家兴趣盎然。
3 锻炼了口才
课前口语训练,大家积极参与,人人练习,形成了良好的局面。尤其是课堂两分钟的话题没说完,值得去开一节辩论会的课,那更能让大家激情澎湃。你看个个挺胸直背,眼神炯炯,脑子里都在寻词觅句,编织自己的发言提纲。口说脑动,辩论水平不言而喻得以提高。大家提问的技能越来越高,质疑的水平、回答问题的逻辑性也增强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的外延即是生活的外延,只有向生活学习语言,才能学到活的语言。因此充分利用课前口语训练,因势利导,教会学生关注生活,用心感受生活,深入思考生活,这样的锻炼,才能让学生的语言亮起来,做一个驾驭语言的高手,丰富孩子的联想和想象,为听写读夯实基础,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由此可见,我们教育者在日常教学中,在深入领会贯彻新课程精神的前提下,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发挥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无限的创造潜能,多给他们成功的鼓励,少给他们严厉的训斥,让创造幼苗在如母爱般的呵护中茁壮成长。做学生生命中的贵人,这才是不可小视的功德。
(作者单位新疆农六师共青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