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听过很多节语文课,好的语文课总能让听课者受到或多或少的启示,或者是教师扣人心弦的讲解分析,或者是教师与学生灵动的智慧火花的碰撞,或者是教师灵活驾驭课堂所展示的教学魅力,或者是教师深刻的教材挖掘所渗透的人文思想,或者是教师引经据典的拓展所打开的语文视野……这样的课堂总能让人精神振奋,收获不少,究其原因与授课者的激情投入是分不开的。一堂索然无味的语文课,教师根据别人预设的教案条款式的分析,没有对待工作的那份热情,没有自己对文本的独到解读,苍白的语言,乏味的讲解,很难想象在这样的课堂上能产生与学生思想的激情碰撞。这样的课让听课的人想打瞌睡,学生也在这样的课堂跃恹欲睡,又谈何课堂的学习效率呢?因此,语文课堂呼唤激情。
一、教师对文本的激情解读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是教案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以文本为基础,借助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博学多才的文化底蕴,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因为有这样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才有底气,才能得心应手地驾驭课堂,也才能做到与学生多姿多彩思维的交相呼应,领悟文学、生活的美妙,探求人生的真谛。人一出生就面对一个诗意的世界,一缕阳光、一片云彩、一弯新月、一座山峰、一道流水……无不蕴含着大自然的奇思妙想,无不蕴含着有心人的万缕情思。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会学生透过语言文字,通过人情物理去解读这个世界的意义,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人生的喜怒哀乐。
二、教师对教案的激情编写
一个演员对台词的经典对自来源于他对台词的深入理解和激情演绎,而经典台词来源于文学家或哲学家、艺术家等对生活、对世界的激情抒写。教师有了对文本的深刻解读,还要有激情演绎,而演绎前的台词则需要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感动中去编写。在解读中感动自己,才能在教案中、课堂上感动学生,让学生感同身受。因此,这样的教案编写是教师情感的自然流露,是教师根据自己和学生课堂演绎的精心设计,是引领学生去感受生活的创新方案,是师生在课堂情感交流的精彩剧本。在教案的编写中让自己先感动起来,才能让学生感动。感动是挂在心之天空里的一抹绚丽的彩虹;是盛开在心灵阳台上的一束红艳的玫瑰;是飞落在心之悬崖的一条磅礴的瀑布。文学是让人感动的艺术,再也没有比感动这种方式更能深入体会文章的了。被感动着的师生在学习中才能如痴如醉,被感动着的课堂才能灵气四溢。
三、教师在课堂的激情演绎
一堂语文课是师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想象、体验、思考、理解、内化后所体现的整体情味。一堂成功的语文课,首先应该是一篇流淌着诗意美的散文。对一个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有博大精深的知识,还要有敏捷的思考能力和良好的语文素养,其中教学语言尤为重要。教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他在逻辑语言、科学语言的基础上提炼升华而形成的、浓烈的感情浸泡了的、形象化的、韵律和谐又优美动听的语言。教师运用这种审美化的、情感化了的语言去讲课,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感情,充分显示出教学“以情激情”的作用。对一个语文老师来说,或用激情的语言窜起课堂的教学环节,推动课堂教学在跌宕起伏中前进;或用精辟的语言进行实时的点评分析;或用睿智的语言激起学生的驰骋想象;或用富有哲理的语言点拨学生获得人生的启迪;或用扣人心弦的语言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总之,教师的语言应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启迪学生领悟哲理的经典佳句,是开启写作之门的熏陶和影响。
“要散布阳光到别人的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要把语言的灵性播种到学生的心里,教师的心里先得有主张。“文章是用情做的”,有体温,有生命,有动感。传达文字生命的动感,需激情涌读;使文气相通,养学生浩然之气,需要学生激情诵读。诵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的一环,它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出声阅读方式,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书面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诵读,让语文以特有的方式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新的境界——通过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通过读,提高对遣词造句的能力;通过读,强化记忆,培养语言思维能力;通过读,最终提高感悟语言的能力;通过读,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思维的教育。让学生享受激情的朗诵,用心吟诵使他们的心与“文心”相共鸣,在诵读中读出李白气吞山河的豪迈之气,读出李商隐难舍难分的离愁别绪,读出范仲淹的心忧天下,读出陶渊明的闲情雅致……叶老曾说:“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伤别处还他个缠绵……务求尽情地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而且与作者心灵相通了。”因此可见诵读的重要。
总之,激情的语文课堂是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情感的自然流露与宣泄,是师生一次又一次如痴如醉的深情朗读,是教师用优美的教学语言激发学生对优美画卷和人生哲理的品味与欣赏……在激情的语文课堂里,学生才会意兴壮思飞,在思想的驰骋想象中,享受那山、那水、那激情、那遐想、那语文世界的美妙。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慈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