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学习的动机,成才的起点。而学生的兴趣源自于具体情境,课堂教学又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让兴趣奏响小学语文课堂的美妙音符,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如下:
一、悬念导入。创设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而导语是一堂课的切入点。精心设计课堂导语,先声夺人,可以唤起学生强烈的“乐知”“乐学”的欲望。如教学《螳螂捕蝉》,我用故事导入: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为了争做中原霸主,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遭到了一些大臣们的反对,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怎么办?这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呀!众大臣焦急万分。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少年却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没等我说完,学生已迫不及待地读了起来。听到这样富有启发性、感染力的开场白,学生精神不由为之一振,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也随之产生了。
二、创设情境,引人入胜
“文章不是无情物”,教师要善于批文人情,以情动人。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人人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如教学《月光曲》时我是这样创设情境的:(1)借助插图,图文结合,领会意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皮鞋匠是根据什么联想到这些情景的?贝多芬弹琴时的节奏又是怎样起变化的?……(2)紧扣人物,体会心情,领会意境。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课文一开始,写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当时他的心情怎样?这种心情反映在曲调中应该是怎样的节奏?这种节奏会引起皮鞋匠怎样的联想?……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确:穷兄妹在听贝多芬弹奏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根据是曲调旋律的变化,而旋律变化的基础是人物思想感情的起伏。
一边播放音乐,一边提问。那缠绵哀婉的音乐让课堂中充满了一种浓郁的气氛。我发现有几个女孩子已经在下面悄悄地抹眼泪。学生已被老师创设的情境所深深吸引,情商得到发掘,心灵得到了陶冶。
三、放开手脚,生唱主角
网络时代,传统教育面临着根本性的挑战,教育具有新的特征,教师也必须从传统角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扮演新的角色。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让学生唱主角,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例如我在学习《负荆请罪》一文时,首先我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讲故事比赛。目的是训练学生说话的能力、概括的能力,从而起到一箭三雕的作用。之后要求学生联系故事情节分析评价人物性格。学生们争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气氛异常热烈。蔺相如委曲求全的大将风度让学生们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引导学生:要想打个“翻身战”,就非得大家齐心协力。我肯定了大家的发言,使学生在被人欣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自然而然,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借助“视听”,多管齐下
“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布鲁纳语)。人类的记忆信息中有70%~80%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多媒体技术以其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它通过多种媒体如文字、图像、声音、数据、动画和视频等对信息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处理和交互化处理,使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变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大大拓展了学习的空间。例如:学习《二泉映月》一课,我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了一幅静谧的中秋之夜,阿炳拿起二胡准备将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的图景,然后配上名曲—__《二泉映月》,老师随着乐曲的升腾跌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调时高时低,时急时缓,学生的多种感官骤然受到强烈的震撼,不知不觉地进入特定的情境,与阿炳同呼吸共命运。
总之,这种声像同举、图文并茂、动静成趣、直观而又生动的多媒体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易把学生带到一种特定的氛围中去,使之受到熏陶感染,提高学习兴趣,进而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 山西省左权县石匣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