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泛化”现象的对策及思考

2012-12-29 00:00:00陆萍斐
新课程·上旬 2012年2期


  摘要: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学生思维独立性、独创性的培养,整个课堂“泛化”现象比较严重,如课堂提问的泛化、探究的泛化、学法的泛化……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入手,从一次数学课堂教学观摩中的几个教学案例来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性;泛化现象;教学优化
  有研究表明:教学效果的好坏与教师的教学行为密切相关。“有效的教学,首先取决于对课堂上应作出什么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反观现实的课堂教学,存在着种种“泛化”现象,如课堂提问的泛化、探究的泛化、学法的泛化……这在无形之中降低了课堂教学效率。这不仅是教师个人教学素质和教学理念急需提升的问题,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更有甚者还挫伤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这种现象应引起我们的关注。现结合本人一次教研活动中收集到的几个案例来透视这种现象。
  一、现象一:提问的泛化
  案例一:人教版一年级下册“9加几”教学片断
  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学生充分观察后回答:
  师:根据这幅图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参加哪项运动的人最多?哪项运动的人最少?
  生2:跑步的(6人)和跳绳的(3人)一共有多少人?
  生3:踢毽子的(9人)比跑步的(6人)多几人?
  生4:参加运动会的共有多少人?
  生5:这些饮料共多少盒?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学生积极性很高,提出了一大堆数学问题,而教师只选择了能用“9加几”解答的数学问题作为引子切入教学,整堂课视其他问题于不顾。粗粗一看,这一环节处理得非常好,选取有用的数学问题展开教学,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和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但细细一品味,不经质疑:教师花了这么多时间引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值得吗?新课标倡导的“提出问题2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基本叙述模式,是不是提的问题越多就越好呢?
  ’
  应该说,课堂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常用的一种相互交流的教学技能。它是实现教学反馈的方式之一,是师生相互作用的基础,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方法和手段。教师提问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课堂学习活动的展开,进而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效果。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开展有效的课堂提问?首先,教师的课堂提问应围绕课时目标和环节目标,以及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展开设计。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加大力气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多种水平的问题。要力求明确,切忌脱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无意义发问。其次,教师所提的问题还应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9加几”,它的知识目标应该定位在让学生掌握“凑十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9+几”。至于问题情境的创设无非就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9+几”的现实意义并帮助理解算理。基于以上分析,我觉得教师不如直截了当地提问:“根据这幅图呈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9加几’来解决的数学问题?”不难想象这样提问不仅可以避免上述课堂中“千等万答始出来”的尴尬场面,还可以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情感上也保护了学生的积极情绪,使之较好地投入下一环节的学习、探究。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沟通师生相互了解的主要纽带。它对教师驾驭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优化课堂教学,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地进行课堂提问,我觉得除以上两点外还应顾及以下几点:
  1 课堂提问的语言应科学和准确
  课堂提问的语言应科学、准确、简洁、明了,切忌含混不清、模棱两可。不管学生能否作出正确的回答,但一定要让学生清楚问题提出的实质是什么,当然,也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水平。
  2 课堂提问应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
  课堂提问应难易适中,给学生一定的探索空间。教师设计的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想象能力,最好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试想问题过难过深,一定会使学生丧失回答问题的信心,养成惰性思维习惯;过易过浅,则不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更有甚者会使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
  3 课堂提问应适时进行追问或补问
  课堂里,如果说一开始的提问是启发学生观察,提出数学问题,并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教学进程中通过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本质。有经验的教师经常会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这种方法可行吗?为什么?”“再想想,还有没有其他的解题方法?”“你是怎么想的?”“你们能听明白某某同学的话吗?”……当然第一个问题往往是可以预设的,补问或追问也可以预设,但大多数情况是不可预设的,要根据课堂学生的生成而生成。这对教师来说,具有较高的挑战性,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目标和环节目标的把握上非常清晰和恰当,再者能深入倾听和剖析学生的思维本质,取本舍远,及时进行补问和追问。
  4 课堂提问应讲求艺术和技巧
  (1)教师应努力营造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眉宇间、活语中要充满着对学生的鼓励和爱护,问题一提出,便会引起学生浓厚的探知兴趣,并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2)当学生感到问题过易或过难时,教师应及时对所提问题加以调整和修改,变换问题的层次后。再次提出问题,供学生回答。(3)提问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激励性,能引发学生自省和探究。
  二、现象二:学法的泛化
  案例二: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8-9页“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出示第8~9主题图)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师:这个问题你能解决吗?自己试试看。
  生独立尝试解决问题。
  汇报交流(生先报算式再说想法):
  生1:4×3+7=19(人)
  生2:2×6+7=19(人)
  生3:4+4+4+7=19(人)
  
  生4:2+2+2+2+2+2+7=1 9(人)
  师:这些方法都行吗?
  生:都行。
  这个教学片断充分展示了学生解题方法的多样化,暴露了学生不同的思维策略。显然,策略有优劣。《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把“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作为一个重要的课程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有效展示内隐学习策略,压缩思考过程,把连续的思考过程步骤化,使学生有实例可仿,有程序可依,便于学习与掌握。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你觉得哪几种解题方法比较好?”优化解题策略。然后再引导学生回顾反思:第1种和第2种,这两种解题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都是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的?从而揭示问题l本质,使学生内化解题策略,形成技能。并在此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积累一定的数学学习经验。
  总之,平时当我们用新课程理念去审视身边的课堂教学时,不难发现像这样的“泛化”现象还有很多很多,而且还远远不止这三种,正是因为教师的这些“泛化”行为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要想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教师需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的真实学习起点是前提;突出文体,扩大时空,让学生在充分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是关键;面向全体,注重反馈,特别关注弱势群体是保障。但这都有赖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提升与教育机智的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