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

2012-12-29 00:00:00钟东诚
新课程·上旬 2012年2期


  摘要: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小学生十分重要的一项基本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
  关键词:低年级;朗读;能力提高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小学生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要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加强朗读的训练。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局限,朗读无疑是学习语文的金钥匙。首先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在指导朗读时,要求学生一要姿势正确,即:两腿分开,与肩同宽,胸要挺起,双手捧书,眼离书一尺,胸离书一拳,做到“姿势不对不读书”。二要口齿清楚,声音响亮,语调自然。对一些语调和表情夸张的学生着重指导。除了要培养良好的朗读习惯之外,还要着重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朗读能力。结合工作实践,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读通课文
  低年级是培养朗读能力的起步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低年级朗读教学有明确的定位,即“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基于这个理论,教学时,要尽量做到用一节课的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书,借助汉语拼音让学生自己读出汉字的读音,然后个别检查,看是否渎得准确,对比较容易读错的字正音。要做到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运用以读为训练的主要形式,整堂课都听到琅琅的读书声。我要求学生在读书时要读准每一个字音,做到不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重复、不颠倒、停顿恰当、不顿读、不唱凑,做到心到、口到、眼到,总之在“准确”“流利”上下功夫。通过训练,我班学生在凑课文时能做到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发音准确、声音亮、按句逗停顿,不唱读。
  二、读准音变
  一句话、一段话、一篇文章,完全按汉语的标准语音去读,会非常生硬和死板。课文中许多地方会产生音变。
  1 轻声的读法有一定的规律性。像下列这几种情况就要读作轻声:句末语气词“啊”“呀”“吧”等;叠词中的第二个字,如“爸爸”“星星”“说说”等;ABA式词语中的中间字,如“等一等”“看一看”等;出现在词尾,但不表义,如“石头”“桌子”等;不能拆分的联绵词中的第二个字,如“葡萄”“玻璃”等;还有一些词也要作轻声处理,如“月亮”“太阳”“高粱”等。
  2 儿化在一篇文章表达感情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文章中,词尾使用了“儿”字,自然容易判断儿化读法,可是很多时候,“儿”字并不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句子感情,从而判断是不是需要把某字读成儿化音,通常情况下,表示对某人、某物的喜欢以及一些小巧可爱的事物,如“小草”“小树”“柳条”“脸蛋”等词的末尾字都要读成儿化音。
  3 音变是文中常见的现象。如“葫芦”中的“芦”在“芦苇”中读“lu,而在“葫芦”中就要读轻声。诸如此类的词语音变会在课文中出现,需要让学生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准备把握音准和音变。
  要读出音准和音变,重点是要不断地加强训练,学生才能把读与理解结合在一起,逐步地掌握朗读技巧,并独立揣摩文字内容所包含的感情。
  
  教师训练学生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化,教师示范读、学生集体读、个人读、配乐朗读,久而久之,学生便能逐步提高朗读能力,从而学会更为深入地体会文章的感情。
  总之,在朗读训练中,只要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巧妙、适时的点拨引导下,学生由感知语言到感悟语言,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必将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马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