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硕士研究生考生面试,我问一考生:你读鲁迅吗?
“大学里没读过,中学课文里有的都读过了”。考生答曰。然后他又接着说道:“可是在大学里我主持过鲁迅作品研讨会,规模相当不小的一个研讨会哟,挺成功的。”
他语气中颇有几分得意。老师们都笑了起来。
不读鲁迅,但主持鲁迅作品研讨会,而且成功,更为此得意,真是个主持人的时代!听上去像是小品,说者却认真得一塌糊涂。然而,这大体上就是我们的中文系本科同学的阅读现状。每年的硕士研究生考生面试,我都问同一个问题,你读过些什么作品,能不能谈点你自己的阅读感受。可是回答在相当多数的情况下都让人失望,非常失望,他们要么根本说不上几部作品名来(尤其是所考二级学科之外的作品,如考现当代文学的,古代的和外国的就读得非常少);要么是说出了作品名,而没法谈点自己的切实的阅读感受,一听就晓得只是背了文学史而知道这些作品名的。
可是这能全怪学生吗?我太清楚中文系本科的教学安排了,一学期整天都是课,有时甚至课还要排在晚上,学生除了上课、背教材、考试外,时间也就所剩无几了,让他们如何读作品呢?
然而,中文系大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只是听课、背书、考试,这能培养出说得过去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来吗?
不过这又能只怪大学吗?据说在中学里,不要说学生,就是相当一部分中学语文老师,也从不读课文之外的文学作品,因为没时间也没必要,中考和高考早已成为一种极专业的技术活,语文课老师专精的早已不是“语文教学”,而是“语文考试”,是应对“语文考试”的诸多规范程序和种种有效技巧。且“语文考试”这门专业是任读多少文学作品也没用的,因为它在性质上不属于语言文学专业,而属于“考试技术学”。
可是这又能怪中学老师吗?
今天的孩子从小学起,甚至是从幼儿园起,就明白了英、数、语的学业权重顺序。语文在老三门中,是考试拿分最不好说的,因此也是最不重要的一门。
当然,有朋友劝我不要杞人忧天,孩子们不读文学作品有什么关系?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体,今天是读图时代,想欣赏叙事艺术,只看电影电视剧足够了。君不见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一代一代时兴的不一样,历来如此,何须见怪?
好像是有点道理。文学阅读也许真的已是明日黄花了。
虽然,中小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如何学习母语?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生不读文学作品如何学习文学?人类丢失了语言艺术,许多内在而深刻的体验与悟思如何表现、交流、承传?这些都还是问题。可到底历史的脚步已踏到了另一个点上,这也是没法子的事,怪不得孩子们,也怪不得大中小学的老师们。
然而,细想一下,不对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序列是文学史家们弄出来的名堂吧,或者说,文学史家们弄出这个名堂只是要表明不同文体发生、发展以至成熟的历史状况吧,并不是说唐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诗读诗,宋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诗、词和读诗、词,元代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诗、词、曲和读诗、词、曲,明清以后就不再有什么人写诗、词、曲、小说和读诗、词、曲、小说了吧?
事实也如此呀:明清以后的上一世纪,尤其是上一世纪的新文化运动时期,无论诗,还是词(已变为现代歌词),还是曲(已变为现代戏剧文学),还是小说,全都活跃丰富得无以复加,优秀作品迭出,读者如云,影响巨大呀。
就近现代(五百年)以来的世界文学而言,几乎不管什么时候,诗、歌、戏剧、小说,全都一直是江山代有大师出,迄今亦复如是呀。且就整个世界文学史而言,实在也并没有什么“一代有一代的文体”的规律,没有我们这样的狗熊掰棒子似的出一新文体丢一老文体的观念的。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叙事性的史诗,至但丁《神曲》,再到歌德《浮士德》,仍然了不得的厉害呀;古希腊戏剧就很发达,而莎士比亚时代,布莱希特时代,难道就一定不是戏剧文体的时代吗?
虽然,某一时代确有做出了杰出成就的文体,可那是因为出了这方面的大师,而未见得有什么文体依序淘汰的铁律。
某一文体自身当然也是变化的,例如宋词一变而为现代歌词,很不一样了,可总不能说词这种文体已经淘汰过时了吧。
我想,之所以有“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体”,文学阅读理当退出历史舞台之类的说法,根子上是我们中国人无意识里的“独尊”思维!
我曾在《书屋》上发表过一篇颇长的思想随笔,叫《全民皆X》,叙述了吾国吾民诸种全民皆X现象。把“全民皆X”这一公式套用到流行的文体观上,所谓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体,原不过是全民皆诗,全民皆词,全民皆曲,全民皆小说,全民皆电影,全民皆电视剧……这样的凡事一风吹、无事不独尊的可笑可叹景观。
且说看图时代之“图”,果然能取代语言吗?《庄子·天道》篇中云:“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这里庄子要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传达,得意是终极目的,“形色”等乃至“言”,都不是目的。若可以大体同意庄子这一点,那么传意,因为技术的发达,图像就可以取语言而代之吗?显然这是荒谬的。
再怎样的读图时代,没有了语言,人类的精神交流是可能的吗?
事实上,技术的发达,不过是丰富了人类沟通理解的途径,是丰富而绝非取代。
我想说的是,“独尊”思维是最要不得的东西,于文体这件事亦不例外。文学写作与阅读万不会万不能万不可以退出历史舞台——对于人类无限幽深复杂的精神生活,对于学语言文学的中文系大学生,尤其对于正在学习母语的中小学生,都不可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