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村官路,郭文清脸黑了,手粗了,在群众中的威信更高了,他用不懈努力和辛勤汗水诠释了一名大学生“村官”的价值。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走出象牙塔,远离都市绚丽多姿的精彩生活,毅然来到基层,扎根农村。有人说他们傻,他们却说“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可为”。他们用青春和激情为广袤的乡村大地增添了无限活力。这就是中国当下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支新生力量——大学生“村官”。
2007年,时年22岁、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郭文清,辞别一家高科技电脑公司的任职,报名参加村官选拔考试,并一举夺魁,进入河北邢台县的大学生村官行列。经过短暂的培训,他被分配到邢台县皇寺镇韩梅花村。从那时起到现在,他一干5年,走出了一条青春激荡的村官之路……
临危受命村支书
刚到韩梅花村,郭文清从村主任助理干起,他把这当成是学习兼打基础的过程,白天东家进西家出地满村转悠,晚上躺在床上认真记工作笔记,从点滴中积累起基层工作的经验。
村官不是官,干好不简单。韩梅花村是个地处边远的小村,总人口不过40多户、240多口人。然而,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中国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些家族、宗法以及派性等落后势力的影响,在这个小村照样存在,且还很突出,由于村里两个大姓之间的常年“争斗”,使得这个村成了穷得叮当响、上访告状不断、领导班子几临瘫痪的后进村。
对“村情”已经烂熟于心的郭文清,至2009年村领导班子换届选举,他自己由副支书正式选为村支书的那一刻起,就把要彻底改变村里面貌的雄心壮志牢牢刻在了心里。而与此同时,村民们也在暗中嘀咕:“嘴上没毛,办事不牢,一个20来岁的毛头孩子他能干什么?”
坦然迎着村民的质疑,24岁的“毛头小伙”郭文清整装上征程。他心中其实早已有“数”,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他的“三把火”每一把都烧在关键点上——
他连续召开“两委”会、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统一党员思想,明确干部分工,查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学习来提高思想认识和政治觉悟,通过交流谈心来化解派性,达到求同存异;
他聪明地将党的传统政治工作方法诸如“抓两头、带中间”、“典型引路、解剖麻雀”等“化”为自己的工作特色。村民韩小朝曾是20多年的村干部,在村影响很大,由于卷入村里派性,先后15次到市里上访,郭文清不厌其烦40多次登门促膝谈心,彻底化解了韩小朝的思想疙瘩和怨气;
他把过去很少开会搞活动的全村16个党员紧紧拢到了一起,大小事都把他们推到第一线去,还组织他们到外面去参观学习先进典型,开阔视野,大大增强了党员们的自豪感和责任感;
他组织村民代表集体公议,制定出人人必须遵守的村规民约,针对村里的环境容貌差、到处乱堆乱占现象,成立了义务清扫队,首先带头清除了村主任乱堆的柴火垛,结果全村人人跟进,村容村貌自此焕然一新……
几个回合下来,村里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了,大家心齐了,气顺了,歪风邪气没了市场,村民的精神面貌也如同这经过整治的村容村貌,一派清新。群众重新认识了这个“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年轻支书,对他的质疑也逐渐消除了。
渐成群众贴心人
2010年春季,由于天气干旱,没有有效降水,地表水干涸,机井水又不够抽,村民间因为争水浇地打起了架,虽然郭文清及时出面进行了制止,但是这件事还是深深刺激了他。水,是农民赖以生产生活的生命线,由于缺水必然会导致纷争,今天不打了明天还得打。
心急如焚的郭文清赶紧现场调查,终于发现村里浇地难是因为防渗渠失修漏水,机井淤积,水不够抽造成的。解决问题的唯一出路只能是修渠、清淤。可钱从哪里来?村集体没收入,集资款又不够用,那几天他愁得吃不下去饭,睡不着觉。没办法,只有四处去求援。郭文清急三火四跑到镇政府寻求帮助,接着又径直到县里,跑水务局、商务局、农业局,挨着个儿登门说好话,一趟不行去两趟,两趟不行去四趟。他的韧劲打动了有关部门和上级,终为村里争取到15吨水泥、5000元资金解燃眉之急。为了节省开支,他又带头下到冰冷的河里挖沙,下到没腰深的井里清淤,有这个年轻的书记身先士卒做表率,群众还有什么说的?全村人齐心合力,用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修好了防渗渠,清淘了抽水井,村民们痛痛快快地浇上了反春水。
本就出身农村的郭文清对农民有天然的亲近感。或许,这也正是他能在极短时间里迅速适应村官角色,并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做好村官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按郭文清的理解,关键看你是否对农民有感情,是否把他们当亲人看。村民王某,丈夫因车祸去世,留下4个孩子和两位老人,生活十分困难。这事很快就被郭文清看在眼里,记在了心里。为了帮助王素敏渡过难关,他召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