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穷矬”vs“高富帅”

2012-12-29 00:00:00梁伟
中华儿女 2012年11期


  “屌丝”现象是一个警示,是对加快体制改革、改善创业氛围、创造更大社会空间的深沉呼唤……
  截至2012年5月底,“白富美”、“高富帅”、“屌丝”(矮穷矬)俨然成为时下最热门,搜索率、引用率最高的词语。
  最初,“屌丝”多指年轻男性,他们出身卑微,称自己的工作为“搬砖”;他们爱幻想,却缺乏行动力,想做而不敢做;他们自卑、自贱却也自以为是;他们是善良的,他们也是懦弱的……
  每人心中都有一个“屌丝”
  自称“屌丝”,并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某种借口。
  “屌丝”,来源于足球运动员李毅的百度贴吧,但是事情发展到现在,早就不关李毅的事儿了。它变成了一些身份卑微、生活平庸、未来渺茫、感情空虚、不被社会认同的年轻人自嘲式的称呼。这种没有目标、缺乏热情、希望获得认可却又不知怎么做的心态,激起了众多网民的共鸣,于是“屌丝”群体不断发展壮大。
  “1米68的身高”、“一线城市收入不超过2000元,二线三线不超过1500元”、“平头”、“鸡蛋灌饼、豆浆、油条、包子”……像数年前热衷于心理测试一样,众人纷纷参照着“屌丝”的注释对号入座。
  在一番感叹、自哀、自嘲过后,有人甚至得出结论:“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看看现在的所谓“白领”—— 十年寒窗苦读,付出全部心血考上大学,无奈缺少社会资源和背景,没有鲤鱼跳龙门之势,却被现实压得喘不过气来。
  命运决定收入,如今已成常态。在诸多垄断行业,即使是懒汉,也肥得冒油;而在其它较之于垄断行业更辛苦、劳动强度更大的行业,纵然你天天加班,也照样是多劳少得。
  即使同一单位内,“体制内”和“体制外”,也演绎出三、六、九等的身份差别,只要是“体制内”,即使绩效技能远不及“体制外”,其薪酬和福利也依然非后者能望其项背。
  职业病、过劳病、自愿加班……这些现象的出现昭示着几年前“白领”的风光早已不在,虽然都生活在大都市里,但是享受是属于别人的,与自己无关。
  尤令人无奈的是,“命运”更决定了许多人即使再勤奋也难进入那懒汉也肥得冒油的单位大门。社会在急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使得屌丝们“失去”了许多本该属于他们的改变命运的机会。
  很多女性网民已经不甘于年轻男性垄断“屌丝”这个自我嘲弄的模式,也纷纷站了出来。“我是女屌丝”、“我是黑木耳”,大家争先恐后戴上了这顶“蹩脚”的帽子却依旧乐此不疲。原来,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屌丝”。
  “用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来划分的话,屌丝应该是包括了赤贫人群的一部分,农民工、城市小手工业者、产业工人、不满现状的企业雇员、流氓无产者。总的来说属于社会的中下层。”中山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柯倩婷说,“其实,在某些方面,我也是‘女屌丝’。”
  “正因为屌丝一词是由普通大众创造的,才引发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变得如此流行。”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表示,今日社会利益集团已经成形,大量中下层社会出身的青年挤不进上升通道。通过给自己贴上“屌丝”标签,人们找到了一个自嘲和减压的出口,因此这个词汇迅速传播开来。
  这种最具有“屌丝”特征的焦虑群体既没有退路,又没有前途。“屌丝”不过是以一种网络亚文化的姿态尝试发出劣势群体的声音,因而才有自嘲,甚至自暴自弃的现象。
  “曾被批判和抛弃的阿Q精神重新附体,并成为时代自我安慰的精神资源”,长期研究鲁迅的朱崇科表示,物质上的贫穷,压缩了年轻人的视野和雄心,但自称“屌丝”,并不应该成为生活中的某种借口。
  透过现象看本质,“屌丝”所反映的青年人的集体焦虑,不仅是文化问题,更是当下中国社会问题的折射。有学者认为,“它并不是简单的青春情绪,而是现实社会矛盾不断堆积的征兆。”
  房子划分的阶层
  在黑木耳的世界,穷丑矮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高富帅什么都不做。
  房子,似乎是目前划分“屌丝”和“高富帅”的重要依据。
  住进保障房的年轻人,无论什么长相,如何打扮,似乎总是灰头土脸了。买不起房子是悲剧,横亘在有无房产前的心理和观念的障碍,同样是当代年轻人的悲剧。
  “女友嫁给了房东”,这则消息一经发出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与共鸣。富或穷成了情感绕不过的坎,难道人人都爱高富帅?
  小徐是湖北恩施人,家里姐弟三个。读大专期间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是小徐勤工俭学挣来的,没要过父母一分钱。
  小徐和前女友相识于一家汽车销售公司,因为小徐的努力,因为女友的单纯,两人一起走过了四个春夏秋冬。可是,当准丈母娘得知小徐的具体情况后,甚是不满。为此,“准丈母娘”下了最后通牒:要求小徐3年内,必须在武汉买套120平米的住房,贷款金额不超过30万。
  为了完成“准丈母娘”下达的任务,小徐起早贪黑地工作,但仍然没有存够买房的钱。曾经单纯的女友,在这几年中跟着吃了一些苦,再对比闺蜜,心有不甘,对小徐的态度也大不如前。
  而就在女友和自己“冷战”间隙,小徐竟然惊讶地发现,女友居然和自己的房东“热乎”起来了——那是一个30多岁其貌不扬,离过婚的男人。在他的一再逼问下,女友终于承认,正准备嫁给房东:“他虽然离过婚,但没有孩子。他跟我说,我们结婚后,可以住到他的别墅去。我妈要是愿意,也可以过去住。”
  那一刻,“屌丝”小徐的世界坍塌了。
  从小徐身上,我们看到了很多无房屌丝的悲哀。
  这样的故事现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耳边,似乎在“黑木耳”的世界,“穷丑矮”再怎么努力,也比不上“高富帅”什么都不做。“高富帅”中,最关键的字就是“富”,这也直接导致与之形成对比的“矮富矬”越来越红火。
  虽然又“矮”又“矬”,但关键有一个“富”字。所以有人说,即使你是“高穷帅”,也比不上一个“矮富矬”。
  有人用《泰坦尼克号》的剧情来解释这三个新词:一个“白富美”和她“高富帅”的未婚夫一起旅游,在船上爱上了“屌丝”的画家。船撞冰山,“屌丝”为保护“白富美”死了,最后“白富美”和“高富帅”分别逃生……
  电影还是14年前的镜头,观众无非是带着“眼镜”看着立体画面,一部老电影触及了“老观众”内心最深处的感动,众多“新观众”却有些有些茫然和困惑,女主角怎么可能放弃“海洋之星”般的华美幸福,去选择“不值一提”的“廉价爱情”呢?比来比去,也是高富帅更胜一筹啊!
  这样的话语让我们惊叹,虽然时代不同,道德观和价值取向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别?甚至在大学讲座上,有女生竟然公然提出,如果放在现代社会,“喜儿”完全可以嫁给“黄世仁”,进而在网络和公众中产生对这一议题的热议。
  对此华中师大文学院教授许祖华认为:“这虽然是一种个人的选择,是自由的;但我不认为大学生应该这样选择,人的生命价值尊严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创造。”
  语言狂欢反衬集体焦虑
  值得警惕的是,这所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情绪释放,而是集体焦虑
  很多人认为“屌丝”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特产”,其实不然,早在中国大陆风靡之前,2008年,分别经历经济危机的日本和香港,就已经盛行“宅男”、“毒男”、“电车男”。尽管内涵不尽相同,但他们都是在生活、工作、爱情和家庭中不如意的一群人,他们是“弱势群体”。
  “屌丝”们没钱,没背景,没未来,自嘲“穷丑矮挫胖笨撸”;于是他们自暴自弃,自怨自艾,高调且无奈宣称:我就是这副样子,再怎么差都无所谓了……
  当“屌丝24特征”一夜之间网络爆红的时候,有多少个“屌丝”在“躺着中枪”,有的甚至悲呼“全中”。
  “社会的中下层”用调侃、自嘲的口吻叙述着“悲惨身世”,没有掩饰,没有遮盖,甚至夸大“悲惨”程度,只为“入乡随俗”,大有破罐子破摔之感,这或许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但值得警惕的是,这所反映的不是简单的情绪释放,而是集体焦虑。
  曾几何时,《非诚勿扰》中马诺的一句“宁愿坐在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