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节,又叫“跳场”、“跳花”、“耍花山”、或“踩花山”,是滇东北、滇南一带苗族仅次于农历春节的传统盛大节日。源于男女求偶,青年男女通过在一起对歌、跳舞、得以相见到认识、了解。每当相中了合意人,便双双相约到僻静处互诉衷情。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如今,男女求偶的成分逐渐减少,表演的成分逐渐多起来了。昭通地区的花山节一般在历正月初一到十五间举行。清晨,大山包乡小河边村里的高音喇叭就开始放着时下的流行乐,并不时传来组织者用当地语言的吆喝声。村里的少男少女们早早起来便开始梳妆打扮。如今的少数民族一般平日除少数老年人外,大多不再穿民族服装,只有在节庆和其他民间活动时才穿上盛装。活动开始前,按照当地风俗,首先是迎接远方的客人入场,当地人在入口处夹道而立,一条红带表示寨门,门后苗族妇女手持羊角杯,内盛当地自酿的包谷酒,随着芦笙起舞,她们将酒从红带下端给客人,客人接过酒杯要就地转一圈,向四周的人群表示感谢,一饮而尽后,再转一圈示谢,然后把羊角杯从红带下送还主人,然后另一位苗女会再向你敬酒,程序同前。
花山节就要开始了,四边村庄的人们或组队、或全家、或友朋纷纷聚来小河边村的空地上,围成一个大圈。各村的队伍入场了,根据“国际惯例”,美女举牌先导,各村排队入场,如奥运会入场式般庄重。接下来,人们围着花杆,踏着芦箪、唢呐、胡琴等乐器的节拍翩翩起舞。对于游客来说,花山节的表演并不重要,更愿意看一看他们朴实、坚韧、乐观、自信,在严苛的自然环境中顽强生长,在保留民族传统的同时也接受着现代文明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