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松 唐山“金蓝领”领跑中国速度

2012-12-29 00:00:00李菡丹
中华儿女 2012年11期


  “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我能做到的,大家都能做到”。
  当时速350公里的“和谐号”动车组在城市间奔驰,人们在感受高铁带来的舒适与便利的时候,却很可能不知道,在技术壁垒的情况下,为造出中国首辆铝合金动车组车体,第一代高铁工人付出了怎样的艰辛与努力。
  张雪松,河北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铝合金厂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高级技师。这位在燕赵大地上成长起来的“金蓝领”,不仅成功破解了外国专家的“技术秘笈”,还与工友们先后完成了109项攻关、革新,66种卡具的设计、改造,生产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速列车,创造了国产动车组的世界速度。
  “我只是一名普通工人,我能做到的,大家都能做到。”张雪松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同燕赵大地上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英模人物一样,都是平凡的儿女,但也都是集体的英雄。
  
  中国高铁工人的标杆
  据张雪松回忆,曾有一段时期,厂子特别不景气,曾经两个月的工资加起来只有500多元。那时,有不少南方的民营企业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但张雪松全部婉言谢绝。他说,原因很简单,就是与厂子有感情,因为“技术是企业教的,荣誉也是企业给的”。
  没过多久,张雪松盼来了企业腾飞的机遇——时速350公里动车组项目的实施,为广大铁路工人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河北省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是时速350公里“和谐号”动车组的整车制造商,也是国内首个获得该技术的厂家。2005年5月,唐车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引进动车组生产技术的谈判进入白热化阶段,张雪松受命带领从各单位精心挑选的16名精兵强将,负责研究磁悬浮列车和高速动车组铝合金车体生产技术,并在一个月内造出试验车体。“能够参与制造世界最高速动车组是我的光荣,制造无缺陷的动车组是我的责任。”
  然而,当一台台标满外文的陌生机器安装好后,大家都傻了眼:设备从没见过,材料也不再是熟悉的铁皮而变成了铝合金,原来的焊枪变得不那么听话,工件也不听摆弄。而外国专家只留下一堆图纸和外文说明书。
  铝合金有个“怪脾气”,对温度、湿度,乃至风速都有严格要求,焊接时非常容易变形,多块材料焊接组合后,整块板子上总有一个角会翘起来。
  “为什么不用反变形对付变形?”张雪松带领团队,先从一个个小截面进行试验,2米、5米、10米……在成百上千次失败后,张雪松攻下了难关。他和团队摸索出不同材料的收缩预留参数,积累了“反变形量”、“焊后调修”、“调修加热温度控制”等8种详实的数据,为动车组的批量生产奠定了现场制造技术的基础。
  当车体组装时,新的问题出现了。由于工艺装备的定位装置设计问题,调整中心线时需要移动整个装备,费时费力,尺寸也不好保证;车内拉紧装置与地板之间的连接刚度也太差,加一点力就把地板上的凹槽拉豁了。不过,这可没难住张雪松,他只进行了小小的技术改造,问题便迎刃而解了,且工作效率提高了近一倍。
  一个月后,张雪松和团队按时交出了一个与图纸一模一样的动车车体。“这不仅为以后的生产摸索出大量参数,更让外方知道,中国也有一批具备生产高速列车能力的优秀的产业工人。”
  现在,张雪松带领一个数控设备维修团队,专门负责厂里数控设备的维修和保养。短短几年时间里,张雪松先后带领工友们完成了20多套工装设备改造,不仅弥补了进口设备的缺陷,摆脱了对外国专家的依赖,保证了动车组的顺利生产,而且为公司节约费用近百万元,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千万元。
  2008年4月11日,第一台国产“和谐号”动车组成功下线。中国用三年时间走完了国外20多年的技术路程,成为世界上仅有的几个制造时速350公里高速铁路移动装备的国家之一。张雪松被工友们称为“中国高铁工人的标杆”。
  “制造动车组是数万职工共同努力的结果,只不过我站在荣誉前,他们站在荣誉后,我觉得他们应该获得更多掌声。”张雪松实在地说。
  
  做一名知识型技术工人
  翻开张雪松的个人履历,一串串荣誉应接不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火车头奖章、全国技术能手、河北省十大金牌工人、河北省十大杰出青年、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金蓝领”称号……
  “为什么你能干出这么辉煌的业绩?”面对疑问,张雪松的回答只有一句话:“学习!”他接着说:“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不学习,怎么跟得上?”
  张雪松于1992年从技校毕业就到了唐车公司,没想到,走上工作岗位后,他发现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太有限了,“一些设备的机械结构闹不清,复杂的图纸又看不懂,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差距。从那时起,我给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做一名知识型技术工人。”
  从那时起,张雪松就给自己定了一条规矩:每天必须看一小时书。有时下班晚了,他就在公交车上看。
  慢慢地,张雪松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我每年都要来北京参观机床展。这几年,数控设备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我意识到,数控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他说,干工作就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原地踏步只能与时代脱节。
  此时,张雪松已是两届河北省钳工技术状元,要转行,谈何容易?
  “我是钳工出身,数控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张雪松抓住一切机会学习、试验。他利用业余时间进修了河北理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的大专课程,不断学习数控、机械、英语等相关知识,写下了几万字的读书笔记和学习心得。
  几年下来,张雪松先后自学了《液压传动》、《电工基础》、《数控机床的原理与维修》、《PLC基础》、《数控机床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等书籍,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都有了显著提升,并一举拿下河北省第三届职工职业技能大赛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比赛状元。
  “个人力量再大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