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的读书生活

2012-12-29 00:00:00刘仰
中华儿女 2012年11期


  在网络时代,读书是否因为网络的普及而改变?改变是肯定的,但是网络能改变的更多只是载体,很少能改变“读”的行为。网络时代,读书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
  唐代文人韩愈为了鼓励儿子读书,特地做了一首长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意思是说,一个动物的“人”,要变成社会的“人”,而腹中“有诗书”,还要靠读书。
  台湾作家叶庆炳在《品诗词,悟人生》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一个人如果在求学时代的读书量超过离开学校以后的读书量,此人从书本上所获是极有限的;必须离开学校以后的读书量远超过求学时代的读书量,才能毕生受用不尽。人生在世,有读不完的书,正好像有赚不完的钱。”因此,生活时时要赚钱,就像人生时时要读书。虽然读书多少与挣钱多少并不绝对成正比,但是,不读书想赚钱,应该很难了。
  有一种读书状态必须很认真:每一个概念要搞清楚,上下文的逻辑要理解,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有人对这种读书法有乐趣,称之为“精读”。很多为了应付考试的读书,也属于这种状态。还有一种读书状态,只需要理解作者想说什么,理由是什么,搞清楚就可以了;还有一种读书状态,作者说什么不重要,关键是你从作者的文字里获得了什么;还有一种读书状态,你发现书是随时可以经常查询的知识仓库;还有一种读书状态,是让自己轻松,“不求甚解”也是一种读书的快乐……读书的状态很多,关键看你希望从读书行为中获得什么。
  读书的种种乐趣、好处和必要,在过去的纸媒体年代确实很重要,因为在纸媒体时代,广义的书籍几乎是知识文化唯一的载体。那么,在网络时代,读书是否因为网络的普及而改变?改变是肯定的,但是网络能改变的更多只是载体,很少能改变“读”的行为。网络时代,读书依然是一种生活方式。
  除了用心阅读外,网络时代还提供了其他“阅读”方式。我们可以用眼睛看,用耳朵听。但是,它们依然不能取代用心阅读。用心阅读,可以让我们真正地拥有,让我们安静下来。
      早就有人问我,应该读哪些书?这个问题的确有点难。曾经有一个人说,他只读100年以前的书。他认为,至少要经过100年,才能确认一本书是否有价值。他的这个说法虽然比较保险,但也不能绝对。
  还有一种比较可取的办法是,如果一个作家的人品是可爱、可信、可靠的,一般来说,他(她)的书也值得一读。反之,如果一个作家人品有问题,读他的书就要当心。但是,最好的办法是,多读书以后,翻一下目录,看一下简介,大致就会知道一本书是否值得自己花钱、花时间。
  不管网络之类的新媒体如何发达,读书仍然会是给我们带来快乐的简单活动。读书还是唯一不依靠别人就能提升自己的简单方式。它可以使你的生命价值、生活境界得到呈现。更实际一点说,如果当初与你同时起步的人,现在远远甩开了你,有一个原因肯定是他比你多读了很多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种老话虽然庸俗了点,但它确实是读书能够产生的一个副产品。然而,当你真正爱上了读书生活,你就不会在乎这种老话。
  责任编辑 李菡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