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两年前曾说,2009与2010年的经济增长都没有问题,但是自2011年开始,中国经济将会出现连续3年的下行,这3年增长率大概的趋势是9、8、7。2011年前三季度,经济增长率逐季下降,全年应该不会超过9.3%,与去年10.3%的增长率相比,的确是呈下降趋势,而从目前的各种因素变动方向看,我更有理由认为,未来两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会继续下滑到8和7。
一个重要的理由是企业利润在下降。表1列举的数据是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长率。
显然,在剔除通胀因素后,工业企业的实际利润增长率2003—2007年是31.1%,2008—2010年是10.3%,而2010年当年就只有6.6%了。
有人认为,引起目前企业利润增长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原料和人工费用的上涨,成本提高了,利润自然要减少,因为成本与利润都是产值的构成成分。我认为,主要原因不是原料、人工等成本的上升,而是由生产过剩所引起的经济减速导致利润增长率下降。比如从工业速度看,2007年6月是本轮经济增长的最高峰,达到19.4%,而到2011年10月份已经下降到13.2%。
我们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在已经有大量过剩产能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所以虽然避免了在短期的衰退,却给未来的长期经济更加重了过剩的矛盾。
这种情况可以从投资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来看,因为投资完成额代表着供给能力的增长,生产增长曲线的变化则是现存需求决定的,如果投资完成额增长率高,工业增长率也高,则表明新增的工业生产能力有足够的发挥空间,反之则标志着生产过剩压力在增加。
如果这么看问题,那当前的问题就很大了,因为2009年制造业投资增长率是26.8%,2010年是27%,2011年前10个月则显著提升到31.6%,说明2009年以来的大规模投资,到目前已经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产能释放高峰。但当产能曲线开始大幅度向上的时候,生产曲线与利润曲线却都在显著向下,则未来的趋势只能是走向更严重的过剩。
这种情况可以用通用、专用、交通以及电器设备这四个领域的生产和投资情况来观察,因为这四个产业都是装备类产业,更能反映产能的变化情况。
从表2可见,这四个最主要的设备制造业,2011年以来都是产能大幅度增长,生产却在显著下降,而产能向上曲线与生产向下曲线所形成的“剪刀差”,就是衡量过剩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这个趋势,估计2012年的工业增长率还会下降,可能会下降到11—12%,而投资完成额和制造业投资完成额的增长率则可能会继续提升至25%和33%,也就是说,2012年的过剩程度会继续趋向于严重,这就会对增长形成持续的压抑。
特别需要提到的是,在新一轮产能过剩当中,钢铁行业可能又是重灾区,自2011年8月以来全国钢材市场价格开始出现向下波动,到10月中旬在一周内就下跌了5%,发生暴跌。这个情况与需求不足当然有关,但是与钢铁产能不断释放也高度相关。目前钢厂的利润率已经只有1.5%,大幅度低于5%的工业平均水平,但是还有5000万吨生铁和4000万吨炼钢能力在建,今后的问题会更多暴露。
所以我说,中国经济的下行趋势已形成,从2011—2013年可能分别是9、8、7。
为什么直到目前在中国仍没有出现生产过剩的危机呢?主要原因是新世纪以来由于新全球化的展开,为中国提供了一个不断增长的巨大外需。虽然在国内产生了巨大产品剩余,但是由于可以销售到国外,企业就仍然可以获得货币资本的增殖,只不过是以外汇的形态储藏起来,这就表现为在2002年的时候,中国的外汇储备还只有2860亿美元,而到今天已经超过了3.2万亿美元。
但是美国次债危机爆发使外需突然大幅度缩减,中国国内的过剩矛盾就显露出来了。2007年,中国的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上升到新千年以来的高峰,是8.8%,但是到2011年三季度,净出口比重已下降到2.2%,下降了6.6个百分点。同期内,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从2007年二季度的峰值14.9%,下降到2011年三季度的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