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适应学生发展要求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2012-12-29 00:00:00黄雪扬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8期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高中历史教学依然存在着这样尴尬的状况:在不少学校,绝大多数学生没有主动学习历史的意识和行为,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没有被激发出来。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就历史课的教学模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尝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下面笔者以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中《“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一课为例,谈谈如何从学生的眼前需要出发,探索出一种符合学生长远发展需要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
  一、课前了解学生对本课内容了解的程度并布置预习作业
  对于本课的一些浅显内容,绝大部分学生已有所了解,比如香港、澳门过去的一些历史,怎么被外国占领的,台湾怎么和大陆分离的等。但有些内容,他们并不是很清楚,比如“一国两制”的深层含义与形成的过程、近几十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情况、台湾几十年来社会发展的情况、港澳回归以来社会发展的情况、台湾社会对“祖国统一”的看法等。
  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一些预习的意识和习惯,逐渐学会了通过自学课文、去图书馆看书、利用互联网等收集资料和互相交流讨论等方式进行预习。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布置了预习作业:首先,在班级内部组成6个学习小组,小组内部既有学习较好的学生,也有学习一般的学生;既有男生,也有女生。这样做,可以让部分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热情影响到其他同学,也可以让有良好预习和学习习惯的学生影响其他同学,还可以用男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感染女生——这样,就以合作的形式帮助学生学会了合作学习。其次,对不同的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预习作业。预习的成果可以是文本文字的,可以是口头表述的,也可以是多媒体展示的声像资料等——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全班形成了一个大的学习合作体。最后,对每个小组布置一个共同的作业,即将本课内容重新自由组合,并加上一个新标题并说明理由;或分析本课内容和内部的逻辑关系并说明理由——这样,就培养了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探索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
  在调查了学生小组合作预习成果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实施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这一课的课堂yCBZs9F69spcAqR2zEg5z6kvCYI0QXly46BURPnq/MU=教学。
  从观看港澳回归的录像资料开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立即进入了比较好的状态。(以吸引眼球的方式引入新课)港澳问题是怎样出现的呢?再观看港澳问题由来的录像资料,由一名女生将其整理成文字材料。以上录像资料均由学生预习收集,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了自主学习的要求。
  教师介绍港澳回归中的一些“秘闻”,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讨论:为什么港澳能顺利回归?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笔者先让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再由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基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答案。如此,由教师引领、由学生探究讨论并互相补充,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从以上问题中,引入一个新的问题——“一国两制”的含义和形成的过程。这个问题先由一名男生回答并讲解给全班学生听,再由女生进行补充或者纠正,因为女生一般对问题的研究更细致一些、更完整一些。如此,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培养了学生历史思维的“完整性、严密性、深刻性、发散性”,也体现了学生的合作学习。
  通过呈现一些港澳回归后社会发展的录像和文字材料,让学生讨论港澳回归的意义。和之前的讨论一样,先让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再由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答案,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之后,再引入新的问题——“一国两制”首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台湾问题是怎么出现的呢?笔者在教学中是请一名学习一般的女生完成这一问题的。这一问题比较简单,可以帮助这一类型的女生建立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学好历史的自信心。接着提出新的问题——“台湾问题”和“两个德国、两个朝鲜问题”有什么不同?这一问题讨论完成的过程和前面一样,先让学习一般的学生回答,再由学习较好的学生补充,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最近几十年两岸关系如何?两岸关系发展中有哪些积极因素?有什么不和谐的“声音”?这些问题先由学生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笔者“抛砖引玉”,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特别是有个学生家里有亲戚在台湾,给大家介绍了相关的图片和文字材料),把这几个问题讨论得似模似样、颇有章法,大大培养了学(下转第59页) (上接第52页)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讨论一个问题:今后两岸会不会完成统一?会以什么样的形式实现统一?讨论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引导:论点要有论据支撑,论据要从多方面考虑,可结合国内、国外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因素考虑。讨论后大家形成了共识:祖国统一、中华民族复兴是历史的必然;“一国两制”可以继续使用在台湾问题上,也可以继续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促进国家的最终统一。如此,在教师的引领下,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
  三、布置能满足学生需要、促进学生发展的课后作业
  笔者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并不矛盾。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既可以准备一些能提升应试能力的题目,也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小论文作为作业。就本课而言,可要求学生将书本内容重新组合,并加上一个新标题并说明理由;也可让学生分析本课内及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并说明理由;还可以让学生谈对“一国两制”的看法、对祖国统一的展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