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的历史教育突出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反映了教育本质的回归,体现了教育的宗旨——以学生发展为本。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善于学习,用教师的热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也曾强调过学生的德育目标,只是没有将其提到应有的高度。要知道,当学生的思想情感产生冷漠、在意识中出现“抵触”二字时,提高教育实效便成了一句空话。
如果我们细细品味新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项中的要求,就不难发现,其既有宏观的要求,也有细节之处的考量:让学生拥有对祖国、对人民乃至对人类的积极感情;让学生以人为本、善待生命,珍惜个人在历史长河中的价值,确立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创新精神等。
众所周知,历史是发生在过去的东西,与火热的现实生活似乎相去甚远,再加上随着教龄的增加和实践的深入,某些教师的教学热情会慢慢下降,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授课机械、态度冷漠,这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听课激情。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就要燃起教育热情,关爱每个学生,广泛汲取有益的知识,用生动具体的史实、用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凝聚感情,调控学生的课堂情感
当拥有了沉淀下来的历史情感之后,基本上就具备了可以实现以情取胜的前提条件。接下来便是用充沛的情感和充分的理性来完成教育工作。
1.倾情于教学准备与教学设计。从对教学内容的分析、教案的设计、教法选用到练习题的布置,教师都应倾尽真情。诚然,有些章节乏味难讲,但如果用心用情,自然会变得更易于学习、接受——至少,教师的倾情投入会打动学生,吸引学生的部分注意力。
2.将饱满的激情洒向课堂每个角落。教学相长,教师的情绪很能感染学生,为此我们应想方没法用各种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活起来、动起来,把目光——信任的目光洒向每一位学生,把关爱的眼神播种在每位孩子心中,把用浓浓真情包裹的历史知识奉献给每一位学子。
3.声情并茂,搞活课堂。课堂显然是教育的主阵地和核心基地,教师一定要抓住课堂。衡量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很多,笔者以为最简单的可用“声情并茂”来评判,课堂上要有“五声六情”。“五声”即发自肺腑会心而爽朗的笑声、真诚而热烈的讨论声、理性而执着的质疑声、师生之间善意的赞美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惊喜声;“六情”则为教师讲课的激情、学生听讲的心情、师生交流的感情、知识传输的实情、探究发现的痴情和学而有悟的真情。
4.用心于细节,施情于无声。除了授课时间外,教师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应注意用心引发学生情感的迸发。笔者在凡是自己设计的将要印发给学生的每一张页子下面都注上“精心精细 精练精彩”八个字,别致而悦目,赏心而励志,以致于学生都说:只要一看见这八个字,便觉得劲儿就来了!
5.情感调控,张弛有度,理性把握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反馈中,要坚持“六个度”:体现学生主体的“参与度”、体现学生心理的“调适度”、体现学生思维的“有效度”、体现学生情感的“内化度”、体现学生语言的“鲜活度”和体现学生能力的“形成度”。在细腻而真实的把握中,教师还要能把握“六个点”: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
6.执著于追求,寄情于史学。教师对待事物的心态和情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引导甚至“牵引”着孩子。因此,教师要养成一种追求学问、考量史实及其真谛的“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敬业之情,甘为史学而奉献一生的“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园丁之情,追求知识、不甘寂寞的“莫愁前路无知己”的大无畏精神,善思动脑、敏而好学的“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欣然之情,善于坦承缺陷、不断自我激励的“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之情。
7.追求历史的真实。历史学科讲究客观必然性,不过也不能因此而使之失去生机、活泼和趣味。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追求其外在表现形式的灵活多变;另一方面我们要始终关注其基本要义,要坚持历史教学真实、朴实、扎实之基本要求。
三、学习课标,深研教材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教师只有深入学习新课标,贯彻新课改理念,方能细品其中真味,摆脱老大纲的精神枷锁。
教材是师生共有的基础资料,学好、用好、开发好教材资源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当今以课标为依据、教材纷呈的形势下,开发教材成为客观的要求,教师要以所用教材为基础,备课时同时关注其他版本教材二至三套,这样,占有的信息便能成倍增长。当然,在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把教材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生成性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方能把教材上的枯燥史实变成鲜活的可以与学生真切交流的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