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知识衔接 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2012-12-29 00:00:00张振鸿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2年8期


  一、知识衔接在“早期维新派的出现”教学中的运用
  在学习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一课时,有学生向我提出了这样的质疑:“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存在什么联系与区别?”
  教材中本课的三个目录“开眼看世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新变法思想”,主要向学生介绍了自鸦片战争以来至19世纪末的中国思想解放的内容。关于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则少有涉及,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对各派思想的内容进行教学,而忽视了这些思想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所以学生有以上疑问。
  笔者查阅其他版本教材,发现岳麓版教材中对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进行了较好的表述。
  “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最初都持‘中体西用’的思想立场,是洋务派和洋务运动的支持者。他们通过奏疏、著述进一步阐明中西文化的体用关系,……他们中有的人加入洋务大吏的幕府,为洋务事业谋划奔走;有的以商贾身份直接参与洋务企业的经营管理。”其后,岳麓版教材还进一步对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分道扬镳进行了简要分析,认为早期维新派看到了洋务运动的弊端,他们认识到了制度层面的问题才是中国落后的原因。
  岳麓版教材这样编写,让我们对早期维新派与洋务派的关系一目了然。但是,同样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早期维新派转变的原因仅仅是“由于中法战争的结局暴露出洋务运动种种弊端”吗?历史人物的活动经历与其思想的转变有着重大的联系,不考察他们的时代背景与活动经历、认识水平,就不能理解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的原因。因此,两套教材的教学,都同样碰到了这个问题。要让学生清楚早期维新派的转变,就要求教师自己要对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
  桑咸之《晚清——政治与文化》一书的第四章《早期维新派和洋务派的洋务思潮》一文,对此作了比较多的介绍。笔者据此文将早期维新派人物的经历向学生作了展示,并总结道:早期维新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王韬、马建忠、郑观应、陈炽等,他们的经历的相同点主要有知识丰富、见过世面、阅历深,与洋人打交道多,了解西方,与洋务派关系好,在从事政治、经济活动过程中看到了中国落后的深层次原因——政治体制问题。
  这样的设计,看起来没有关注早期维新思想的内容,有人会觉得脱离了课标要求。但是,从思想的形成角度来说,这样的设计却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我们的教学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本身,而是传授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就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思想史来说,不只是教学生历史思想的内容,而更多是通过关注人本身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有了这样的知识储备,对思想内容的学习就有了针对性。通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在洋务运动的过程中为何会分离出早期维新派,他们为何会提出改革政治制度的主张等问题,学生就能比较好地理解了。
  从这个教学案例来看,历史知识的衔接教学确实是很有必要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单纯地传授历史知识,还不如让学生去理解为何会有这些知识,知识衔接教学的目的也正是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史学素养,这是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需要。
  二、落实三个“关注”,做好历史知识衔接
  1.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历史事件间的联系。这个联系主要是指事件间的因果关系、发展与继承关系。以第一次鸦片战争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联系为例,我们在教学中就必须高度重视,如果不进行这个教学,学生就无法理解两场相距14年的战争为何用了同一个名字,不能理解“鸦片”为何是联结两场战争的因素。仅仅用“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这一理由,似乎也回答不了学生的疑问,因为,假如这样去理解的话,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哪个不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呢?又如:德国统一的过程中资产阶级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何德国统一后实行实质上是君主专制的制度而德国的资产阶级没有反抗呢?这就要求我们对德国统一时期国家的最主要矛盾(是民族矛盾而不是阶级矛盾)和德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进行简单的分析。
  2.课堂教学中要关注历史人物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及其与他人的联系。例如: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发展的过程在教材中已有些介绍,但是学生最难理解的是: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怎么就提出了“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呢?为何从“平均地权”发展到“耕者有其田”呢?这两个问题,显然不是教材中展示的孙中山屡次失败的革命经历所能解释的,这还需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及孙中山先生的其他经历和认识才能回答。又如:李贽为何会如此“离经叛道”?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教材只从时代背景和李贽性格得出他离经叛道的原因,对他的人生经历介绍很少,而其实他的坎坷经历也是其形成这些思想的重要原因。关于此问题,可参考侯外庐先生的《李贽生平的战斗历程及其著述》一文。
  3.课堂教学中要关注思想间的联系与区别,才能更好地对思想内容本身进行学习,达到释疑的目的。例如:浪漫主义为何会脱胎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又为何在19世纪上半期从浪漫主义发展出了现实主义?只有搞清楚这些流派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些问题才能得到解决。又如,学生学习了汉代以后儒学发展的过程后,产生了这样的疑问:董仲舒思想是如何吸收阴阳五行家、星象学家思想的?宋明理学又是如何吸收佛学、道家的思辩色彩的?如果不深入分析这些思想的联系,是无法回答这些问题的。
  要做到这几个“关注”,最主要的切入点就是要深挖教材,找出人物、事件中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典型案例来进行探讨,如前面所谈到的通过早期维新派代表人物的人生经历去理解其从洋务派中分离出来的原因。
  三、深入理解课程改革,找准知识衔接方向
  笔者想起这样的一个争议:同样是谈知识衔接,在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第9课《辉煌灿烂的文学》一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中,有的教师认为应该深入到古代中国文学本身,补充大量的文学作品阅读,让学生体会文学史的辉煌发展,感受中国文学的魅力,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比较好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的教师则批判这种观点,认为作为历史课,不应该把这一课当成文学课来上,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通过时代背景的知识衔接,去分析为何会在不同时期出现不同的文学,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去思考文学发展的原因,提升学生理性的思考。其实,这个争论的背后,仍然是历史课堂“教什么”的问题,是对课程改革理解程度的深浅问题。只有找出了“教什么”的方向,深入地理解课程改革理念,对于知识衔接应该是哪些内容才有了明确方向。
  总而言之,事物是联系的、发展的,在把握历史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其思想的关系,认真贯彻这一哲学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