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下面笔者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地理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1.运用语文诗词,讲解地理知识。
李白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就可以利用到有关黄河的讲述中。“天上来”是说黄河的发源地地势高,“奔流到海”是说黄河最终注入海洋,从“奔”可看出黄河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而“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反映了水循环现象,水循环能使水资源得以不断更新。
讲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时,可以借助“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山山皆向北,条条南流水”来引导学生概括中南半岛的地形特征。“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是因地形影响气候造成植被垂直变化的形象写照。利用“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让学生体会我国东部深受夏季风的影响,从而使其理解造成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内景观不同的原因。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这样的描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正是对北方地区冬季景观生动的描写。
2.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地理疑难问题。
比例尺是学生学习地图的一大难点,尤其是比例尺的计算和大小的比较。学习比例尺时应先让学生正确认识比例尺的概念: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再让其根据数学原理进行深刻理解。在判读等高线地形图中的坡度时,可以利用数学知识得出:坡度=相对高度/水平距离,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了。等压线图中的风力大小也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进行判读:风力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的大小有关,即水平气压梯度=气压差/两地水平距离。在经纬度数的判读、地方时或区时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和0时刻太阳高度的计算等许多知识中,教师也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讲解。
3.运用物理、化学知识,分析地理现象和规律。
同纬度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相反;白天林地气温低,裸地气温高等部分知识,涉及到物理知识——比热容的差异,运用这一物理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热力环流和季风的有关知识。在风向分析中,可以利用大气的受力情况来分析近地面风和高空风的风向。在地质灾害——地震的讲解中可利用纵波和横波的物理原理解决地震来临时物体的震动特征。在地球运动的角、线速度特征,大气的热力过程等知识的讲解中借助物理知识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地理现象和规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联系政史知识,整合文综知识。
在高中阶段,政治、历史和地理联系比较紧密,把政治知识,特别是时事政治的很多热门话题引入到地理教学中,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如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2008年的南方雪灾、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和核辐射问题等,结合这些时事可以就地理中雪灾、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有关知识对学生进行适时讲解和分析。还有地理课中的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宗教冲突和国家的基本政策等也都与政治知识有关,可利用这些有关时事热点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
另外,还可运用一些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在讲解中国政区的简称时,如冀、晋、秦、鲁、豫等省区的简称都有历史渊源。还有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与其自然地理环境恶劣有密切的关系;非洲国家之间的国界特征与当时殖民扩张有关;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进行航行。这些鲜活的历史故事无不与地理息息相关。
5.利用生物知识,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各地不同的植被,充分反映了当地的地理环境。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长的植物,它们的个体形态、生理机制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别。反过来通过对植物特点的分析,也可以了解它们生长的地理环境特点。如骆驼刺的叶子已变成细刺,但根系很发达,从骆驼刺的特点可以得出它生长的环境比较干旱,主要分布在沙漠地区。生物的生存、繁衍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整体作用,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则更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功能。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知识,描述地理现象、解释地理原理,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以综合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综合的能力才是学生今后发展过程中所真正需要具备的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