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既是一个“文学王国”,又是一个“文学奖之都”。法国的文学奖分为官方和民间两大类。官方奖又有国家级奖和地方级奖之分,,民间奖大多由出版社、作家团体和文化协会设立。法国最具权威的官方文学奖有“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法兰西学院文学大奖”和“国家文学大奖”。在众多的民间文学奖中,“龚古尔文学奖”、“勒诺多文学奖”、“费米娜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官方的文学奖,这5项文学奖加上官方“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代表了法国文坛的最高荣誉,也备受国际文学界的关注。2011年,经过紧张、激烈的角逐,法国文学奖的六朵金花已各有得主。
龚古尔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是法国最具权威性、影响也最大的文学奖,创建于1903年。奖金虽然只有10欧元,但对获奖者的作品的肯定,使这个奖项备受关注。2011年,法国高中生物老师亚历克西热尼Alexls Jenni)凭借他的处女作《法国兵法》在评委第一轮投票中以5比3票胜出,轻松夺魁。一位业余作家的处女作获此殊荣,在龚古尔文学奖历史上极为罕见。该书由法国加利玛尔出版社出版。
亚历克西热尼1963年出生于法国里昂市。他在法国安省比热保护区的贝莱镇度过了童年和中小学时期。大学毕业后任中学老师,现在法国里昂圣马克耶稣教会中学教生物,有三个子女。
出版《法国兵法》之前,热尼已经写过两部书,一部被多家出版社退回:另一部至今仍存放在电脑里,他没有勇气把它发出去。这两部没有发表的小说,一部是科幻惊悚,另一部是发生在19世纪的历史小说。亚历克西热尼喜欢写作,一直笔耕不辍。上大学时就已经撰写过一些文章,但还称不上是作品。他喜欢写作,一直梦想做业余作家。热尼自称是“星期天作家”,工作时教书育人,回家后养育三个孩子,其余时间到咖啡馆里搞文学创作。在得知自己获奖后,热尼发表感言称:“我很高兴也很自豪,一本处女作出版后就获得了龚古尔文学奖。我为这本书花了5年时间,稿子完成后,我把手稿以最传统的方式邮寄到加利玛尔出版社,没有指望它能出版,能获龚古尔文学奖更是想都不敢想。”据龚古尔文学奖评委埃德蒙夏尔一鲁女士称,《法国兵法》“是一本作者;肾留下自己印记的、少见的好小说,一本绝对令人称赞的书,一部对一个特殊主题、以特殊方式撰写的出人意料的好作品”。摩洛哥法语作家塔哈尔·本杰伦则称,《法国兵法》是“一部触及法国历史的伟大文学作品”,它将使青年反思法国的殖民战争。
《法国兵法》的主人公是画家、老兵维克托里安萨拉尼翁,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是法国反对德国法西斯抵抗运动的一名战士。后来,他成为一名伞兵,被派到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进行殖民战争。小说通过主人公对法国在印度支那和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的回顾,以及作者对战争历史“遗产”的反思,着重探讨了战争在法国国民身份塑造过程中所起的特殊作用。小说跨度长达48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1943年起,
一直到1991年爆发的第一次海湾战争。
书中写道:“这是1945年5月我们在阿尔及利亚塞提夫的大屠杀。我们的双手沾满了鲜血,我们却成为胜利的一方。”书中还写道:“我看见了血河,流过我平静的小城;我看到了法国兵法,它从未有过改变;我看见了动乱,它总是出于相同的原因。就法国人而言,那些原因从未改变。”
亚历克西热尼获奖后说:“《法国兵法》这个名字模仿了《孙子兵法》,这么做是为了强调法兰西顽固的民族性,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法国总是发动一系列荒诞的战争,毫无用处。所以我们总是被邻居嘲笑。我们的政府总是梦想‘永恒法兰西’,但毫无行动能力,它在德国人面前就投降了。我们总是设法维持法国这只纸老虎的形象,可同时忘了其它很多问题。”
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亚历克西热尼试图通过小说,对法国的‘殖民遗产’进行复杂又深刻的反思,然而法国的‘殖民遗产’;将继续影响法国社会。”所以,《法国兵法》不仅有历史的厚度,而且也折射出法国当今社会的反战思潮。
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
获得2011年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的是索尔日夏朗东和他的小说《回到基利贝格斯》。《回到基利贝格斯》在评委第一轮投票中以13比7票轻松胜出,同时还入围了龚古尔文学奖和联盟文学奖。该书由法国格拉塞出版社出版。
索尔日夏朗东1952年5月16日出生于法国。1973年到法国《解放报》当记者,后任副主编,2007年2月离开《解放报》,2009年8月加盟法国著名讽刺报纸《鸭鸣报》。索尔日夏朗东撰写了大量有关战乱的报道,其中关于《北爱尔兰》和《审判克劳斯巴尔比》等系列报道获得1988年度阿尔贝一隆德奖。除繁重的新闻报道工作外,索尔日夏朗东还笔耕不辍,已经出版5部小说。其中2005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小邦齐》(Le Petit Bonzi)获得法国卡尚高等师范学校文学奖和阿图瓦大学第一小说奖。《小邦齐》讲述了作者在法国里昂度过的童年生活。2006年又出版了小说《诺言》(une p romesse),获得美第西文学奖。2008年发表的《我的叛徒》(Mon traitre)讲述了北爱尔兰共和军领导人德尼多纳尔松的背叛,德尼多纳尔松是《回到基利贝格斯》主人公蒂龙米汉的化名。此书获得了当年的7个文学小奖。2009年发表的小说《我父亲的传奇故事》(a Legende demon pe、re)获得法国西部春季图书奖。2011年出版的《回到基利贝格斯》,则获得法兰西学院小说大奖。索尔日夏朗东不仅多产,而且每部作品都有奖项斩获。
索尔日夏朗东小说中的基利贝格斯位于爱尔兰岛西北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基利贝格斯人蒂龙米汉,80岁时回到家乡。他有个不幸的童年,父亲不仅成天揍他,而且从小就给他种下对英国人的阶级仇、民族恨。蒂龙米汉幻想成为英雄,光宗耀祖,16岁就加入了北爱尔兰共和军。有一天,他误杀了自己的战友,英国情报人员得知实情后,威逼他当间谍。1979年被捕,1981年获释。2006年再次被捕后,他宣称自己是双面间谍,因为从他被抓获释起,就一直向英国人提供情报。共和军随即作出判决,只要他回到北爱尔兰,就会除掉这个内奸和英国佬的走狗。
小说采用双线进行叙述,一条线是讲蒂龙米汉在基利贝格斯度过的最后时光;另一条线是讲蒂龙米汉在共和军的经历。索尔曰夏朗东笔下的蒂龙米汉说:“现在一切真相大白,他们要找我谈谈了。共和军、英国人、家人、亲戚,还有我从未见过的记者。”“别听他们的吵闹,别指望我的敌人,别骚扰我的朋友。若有人说他认识我,别理他。我心里谁都没有,没有。如果我今天开口,那是因为我是唯一一个能讲出真相的人。”
小说《回到基利贝格斯》准确地还原了被践踏的友情、背叛耻辱的阴暗和为神圣使命付出生命的人。
勒诺多文学奖
勒诺多文学奖是以法国报业之父勒诺多之名命名,创立于1925年,旨在奖励作品具有全新风格的作家,但不设奖金。2011年法国作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EmmanuelCarrere)和他的作品《利莫诺夫》(Limonov)摘得勒诺多文学奖的桂冠。该书由法国POL出版社出版。
埃马纽埃尔卡雷尔1957年12月9日出生在巴黎,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埃马纽埃尔卡雷尔就读于巴黎政治研究学院,大学毕业后成为法国《实在》杂志和《电视周刊》的电影评论员。1982年发表第一本散文集《维尔纳埃尔佐克》(We rne r He rzog),198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美洲豹的朋友》(L’Amie du lagua r),2000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敌人》(L’Adve rsai re)。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至今已经发表5部小说、4部短篇小说和3部散文集。其中1984年出版的小说《无畏》(B ravou re)先后于1984年和1985年获得激情文学奖和感召力文学奖,1986年出版的《贝兰海峡》(Le Detroit de Beh ring)获得科幻惊悚小说奖。1995年发表的《雪的等级》(La classe de nelge)获得费米娜文学奖。2010年,埃马纽埃尔卡雷尔的所有著作获得了法兰西学院亨利加尔文学奖。2011年,他的新作《利莫诺夫》获得勒诺多文学奖。埃马纽埃尔卡雷尔不仅是位多产的作家,而且也是经常获奖的作家,至今他已经获得10种文学奖。另外,他的3部小说还被搬上了银幕。
与此同时,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还编写和改编了6部电影和12部电视剧。电影《雪的等级》获得1998年戛纳电影节评委特别奖。埃马纽埃尔卡雷尔还曾于2010年担任戛纳电影节故事片评委。
《利莫诺夫》是一部传记小说,故事发生在俄罗斯。小说的主人公爱德华韦尼阿米诺维奇,即利莫诺夫,在战火纷飞的1 943年出生在前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1953年斯大林去世时,他同所有同龄学生一样哭得死去活来,立志长大后要成为世界名人。然而,命运作弄了他,起初他在乌克兰成了一个二流子,在勃烈日涅夫时代陷入苦海,后来在纽约曼哈顿成为流浪汉,随后又成了同性恋。生活略有好转后,他偷了一位美国百万富翁的东西,接着来到巴黎,成为一位著名作家,在上世纪90年代的巴尔干战争中他又成为一名失败的战士。今天,在后共产主义时代的俄罗斯,利莫诺夫则当上了俄罗斯“黄绿”党的领导人。小说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还着重描写了利莫诺夫与多个“多变”女人的关系,然而他始终未能与一个女人保持长久的关系。渴望新生的利莫诺夫却一直过着艰难和危险的生活。
《利莫诺夫》是一部反映俄罗斯社会的冒险小说,也是一部能更多了解俄罗斯社会的文献小说。
费米娜文学奖
法国男性作家西蒙利贝拉蒂(5imon Libe rati)凭借他的新作《杰恩曼斯菲尔德1967》(Jayne Mansfield 1967)在评委首轮投票中以12比3票捧得2011年女性文学奖一一费米娜文学奖。该书由法国格拉塞出版社出版。
西蒙利贝拉蒂1960年5月12日出生于巴黎,后就读于法国著名的巴黎索邦大学,专攻拉丁语语法。大学毕业后到法国多家时尚杂志和《男人装》(FHM)杂志工作。2004年发表第一部关于青少年问题的小说《幻想诗集》(Anthologe des appa ritions),2007年出版了第二部小说《娜达还在》(Nada exist)。至今,西蒙利贝拉蒂已经发表6部作品,其中2009年出版的小说(夸大的朱斯蒂娜》(L’HyperJustine)获得花神文学奖,2011年发表的《杰恩曼斯菲尔德1967》获得费米娜文学奖。
《杰恩曼斯菲尔德1967》的主人公曼斯菲尔德,身高163厘米,胸围107厘米,是上世纪60年代丰满金发美女的代表,好莱坞和百老汇的两栖性感明星,1967年死于车祸。1967年6月29日,一辆66型蓝色别克轿车急驶在从美国比洛克西市到新奥尔良市的第90号公路上。曼斯菲尔德的轿车里坐满了人:曼斯菲尔德和她的情人,司机,她的三个孩子,以及她的吉娃娃狗。深夜2点30分左右,别克轿车在离里戈莱特桥约1.5公里处突然撞向一辆18轮正常行驶的卡车挂车的尾部,前排三位成年人当场死亡,孩子和狗受了轻伤。传言说,曼斯菲尔德的头掉落了。在脱落的轿车上方,悬挂着她金发的头。利贝拉蒂迷恋曼斯菲尔德的生死与情仇,有心将她的人生结局与“雌雄大盗”邦妮和克莱德的暴死做一番对照,然而他最终在小说中改写了整个故事,让美艳的女星在他的笔下复活。
西蒙利贝拉蒂获奖后说:“从我17岁起,我就被杰恩曼斯菲尔德迷倒。我那时就知道,她将对我很重要。”
美第西文学奖
法国小说家马蒂厄兰东(Mathieu Lindon)和他的小说《爱意味着》(ce qualmer veut dire)获得2011年美第西文学奖。美第西文学奖创立于1958年,旨在奖励有天分的作家。该书由法国子夜出版社出版。
马蒂厄兰东1955年8月9日出生于法国冈城,是法国子夜出版社已故传奇老板热罗姆兰东的儿子。1983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我们的意愿》。1984年到法国《解放报》工作,先从事文学评论,后做专栏作家,直至今日。1987年写就的小说《王子与莱奥纳尔杜尔》(Prlnce etLeona rdou rs),因为过度描写两个成年恋人遭到的强奸和拷打而被法国内政部禁止出版,后在法国知识界的强烈反对下才允许发行。1998年发表的《审判让一玛里勒庞》(LeProces de Jean—Marie Le Pen),讲述一位同性恋犹太裔律师试图在审理一宗种族屠杀案中中伤法国右翼政党国民阵线领导人让一玛里勒庞。因勒庞指控作者和出版社侵害其名誉权,于是马蒂厄兰东将有关内容开天窗。1999年在一些作家的支持下,马蒂厄兰东在书眉页上补全了天窗。马蒂厄兰东是位多产的作家,至今已发表18部作品。其中,1994年出版的《世界冠军》(Champion du monde)于1998年获得法兰西岛中学生文学大奖。2011年出版咏爱意味着》获得美第西文学奖。另外,马蒂厄兰东还应邀为三位作家的小说写了序言。
《爱意味着》的主人公是作者的父亲和他的朋友米歇尔富科,然而所描写的父亲和父子情则更多地指向已故大哲学家、《性史》的作者米歇尔富科。1978年,23岁的马蒂厄兰东与富科结识,成为忘年交,在富科到处是书的小公寓中住了一年,这段交往改变了马蒂厄兰东的人生。在富科1984年因患艾滋病去世前,马蒂厄兰东从未做过他的情人,却相信正是富科的教诲挽救了他,让他认识到自己同性恋的本性,最终免于在痛苦的折磨中走向毁灭。
马蒂厄兰东获奖后说,“从创造者的角度说,米歇尔富科就像我的父亲”。因为富科,他才成了作家,并得到了一个更好的人生。
联盟文学奖
法国2011年最后一个最重要的文学奖一一联盟文学奖于11月16日颁给了摩根斯波尔泰(Morgan Spo rt6s)和他的新作《一切,马上》(Tout,tout de suite)。该奖竞争激烈,直到第三轮摩根斯波尔泰才以6比3票胜出。该书由法国法亚尔出版社出版。
摩根斯波尔泰1947年10月12日出生在阿尔及尔市,父亲是阿尔及利亚犹太人,母亲是法国布列塔尼人。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后,摩根斯波尔泰来到法国。不久他母亲成了疯子,后在一家精神医院里去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摩根斯波尔泰考上了法国巴黎第七大学。为了糊口,在大学期间他就开始为法国《侦探杂志》撰写文章。大学毕业后,摩根斯波尔泰在亚洲以合作者的身份服国民役,并在泰国和日本生活过一段时间。亚洲生活是他日后创作灵感的源泉。1982年发表第一部小说(暹罗》(5lam)。至今,摩根斯波尔泰已经发表20部作品,其中的许多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西班牙文、葡萄牙文、意大利文、德文、希腊文、俄文、波兰文、日文、泰文、中文。1990年发表的小说《诱饵》(L’Appat)还于1995年搬上了银幕,并在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金熊奖。摩根斯波尔泰是一位政治作家,作品有侦探小说、讽刺小说、自传等等。2000年他的小说《孤独》(solitudes)获得库茹亚马别墅文学奖,2011年他的小说《一切,马上》获得联盟文学奖。
《一切,马上》是一部刑事调查小说,案件发生在法国。2006年初,一位名叫伊兰哈里米的年青人被郊区的一帮团伙绑架,索要一笔可观的赎金。绑匪以为哈里米家庭富有,因为他是一个犹太人。然而,哈里米出身于普通家庭,拿不出赎金。经24天的非法监禁和拷打,哈里米最终被杀害。绑匪则是一些失业者、比萨送货员、中学生或轻罪释放犯人,其中不少是孩子,甚至是未成年人。于是,摩根斯波尔泰在小说中将案情层层剖析,再现这帮绑匪令人咋舌的对话,以及在网吧里玩游戏,在地窖里绑架哈里米,在电话亭里向哈里米家人讨价还价索要赎金的过程。《一切,马上》实际上是一部剖析法国社会的小说,折射出法国当前面临的各种问题。
摩根斯波尔泰说:“我的书是一本政治书,我用这本书来解剖我们的社会。自我1991年发表反映类似问题自勺《诱饵》20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处于无法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空白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