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版傲慢与偏见

2012-12-29 00:00:00谷胜男
中华儿女 2012年9期


  假使“月嫂收入过万”已成普遍事实,那些叫嚷着要“改行做月嫂”的白领们,也绝少有人能放下身段扎进家政市场做乙方
  
  整个社会尤其是学生依旧对于“领子”的颜色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偏见。他们大多认为“蓝领”就是一线的苦力员工,不仅又累又苦,还没有什么晋升空间,更有甚者认为会使父母甚至整个家庭颜面无光,把领子颜色看得和面子一样重要。
  近日,随着一则“京沪月嫂月薪最高超过1.5万元”消息的曝光,“天价月嫂”一词成了网络上的热门词汇。一时间,这一“天价”新闻引起了网友们的唇枪舌战。
  对于那些秉承“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传统观念的网友们而言,诸如月嫂这般“蓝领”劳动者能够获得如此高薪待遇,实在有些不公平。在各类报道中,有媒体提出这样的质疑:“月嫂这个连单独职业都算不上的家政工作,为何收入能高于一个医学博士?”甚至呼吁政府进行行业监管和干预。
  这样的观点引来不少网友的嗤之以鼻。有人反驳这完全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矫情”,更有言论怒斥这是对体力劳动者的不尊重,是职业偏见在作祟。
  事实上,在“天价月嫂”现象出现以前,关于“高薪蓝领”的报道就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例如“上海木工收入过万”“广州送水工收入堪比白领”“ 快递员月收入上万秒杀白领”等等。
  收入过万本不是什么新鲜事,为什么发生在木工、送水工、快递员以及月嫂这样体力劳动者身上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闻话题?在社会公平的大环境中,这种情形有些反常。这似乎透露出部分人脑袋里的定势思维:有着高学历,身处国有大公司,才“配”有如此高的收入,“蓝领”比“白领”挣得少才说得过去。
  
  月嫂“身价”为何飙升?
  “月嫂月薪都过万了,我还读什么书?直接做月嫂好了!”
  “月嫂一个月的工资相当于我小半年的收入了,干脆改行吧!”
  网上对于天价月嫂这一现象的讨论可谓锣鼓喧天,上学的开始怀疑读书是否有用,上班的“白领”们在各种吐槽中表达自己内心的羡慕嫉妒恨,当然也不乏一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理智网友对此现象提出背后深层次的质疑与观点。
  网友twinshbhV5对待这一现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天价月嫂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有何不可?工资就应该发挥调节工作的作用,技师缺,那就给高工资,保洁员缺,他们的工资就可以比白领高。不然,人人都做白领,都去考公务员,房子谁建?路谁来扫?
  从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看,我们生活中的每件商品价格虽然时有变动,但变动轴心是其自身价值。商品的价格虽然以价值为基础,但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变动。一般情况下,影响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商品的供求关系。在市场上,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供不应求也就成了天价商品之所以天价的最主要原因。
  且从供需层面分析来看,天价月嫂的存在并非不合理。月嫂的收入高涨背后的推手就是需求。年轻的父母们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缺乏照顾婴儿的技能;家里的老人一般年纪较大,面对照顾婴儿的体力和心理压力,好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加之,月嫂服务的这种消费属于短期一次性消费,一般不会给家庭带来太大的压力。于是,“金牌”月嫂供不应求,常常需要提前半年甚至一年来预定,报酬水涨船高也在情理之中。
  此外,适逢龙年,扎堆生“龙宝宝”的风潮,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购买月嫂服务的基数。大城市中日益普遍的独生子女现象,使得“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时间节点在提前,投入力度也在加大。所有这些因素,都在客观上提升了月嫂的要价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月嫂市场“涨声一片”也无可厚非。
  当然,只有高需求一方面的因素并不能直接促成月嫂薪金上涨的局面,月薪一万五的月嫂还只是个别现象。普通月嫂的工作通常只是帮宝宝洗澡、喂奶、做抚触,给妈妈做营养餐或干点家务,而“天价月嫂”则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为产妇催乳、心理疏导,为产妇量身设计营养餐、体能恢复操,为宝宝设计适合的左右脑开发游戏等。甚至还要教会新爸爸妈妈如何带孩子。
  然而目前的月嫂市场上,能一身兼备的人并不多,本就水涨船高的“行情”加上高技能月嫂的稀缺或许正是导致天价月嫂出现的根本因素。同样的道理可以用来解释“天价送水工”“天价快递员”的出现。
  
  “蓝领”“白领”今非昔比
  一般来说,“白领”意味着较高的学历和知识层次,“蓝领”则侧重技术和体力劳动。
  十多年前,白领是许多人的梦想。当跟别人说起自己是白领时,会明显地感受到周遭人的羡慕,甚至能感受到别人的目光瞬间从平视变成仰视。不菲的收入、明亮的写字间、灿烂的职业前景、高档次的消费……但是现在,不少白领却只能用“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来形容自己的状态。
  “啥叫白领?今天发了薪水,还了贷款,交了房租、水电煤气费,买了油、米和泡面,摸摸口袋剩下的钱,感叹一声:这月工资又白领了!这是现如今的白领。”有网友如是调侃自己的“白领”身份。
  在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下,当看到“高薪蓝领”的出现时,人们的唏嘘不已也不难理解了。
  而一个完善和发达的劳动力市场是一个专业高度细化的市场,职业有不同但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报酬自然是由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其价值来决定,而非职业偏见或罪恶的身份不平等观念。
  在美国也有白领蓝领之分,但白领主要指非体力劳动阶层,他们不一定比蓝领收入更高。美国人的收入以其具有的专业技术或技能决定的,比如美国银行出纳员职业中期平均年薪是21714美元,而汽车修理工职业中期的平均年薪是41136美元;建筑师职业中期平均年薪是54291美元,维修工职业中期的平均年薪是58720美元。
  劳动致富本就应如此简单,就如同老话说的,一招鲜,吃遍天。
  其实很多的技术工人,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蓝领”工人的待遇并不低。很多技术熟练的高级“蓝领”工人的工资待遇远远高于一般的“白领”。伴随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
  “民工荒”、“技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社会既需要高学历的知识型人才,也需要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型人才,更离不开体力劳动者。
  特别是对于国内的劳动力市场,由于长期低端劳动力供过于求,中国经济改革带来的增长对白领需求庞大,而刚开始大学毕业生较少,出现了白领收入远远高于蓝领的现象。一旦经济进入稳定阶段,白领需求降低,大学生如果没有专业技能,收入不一定比蓝领高。
  随着中国劳动力不再无限供给以及经济结构调整,不同职业会重新定价。未来的职业工资水平将由市场决定而非传统偏见。
  
  劳动力市场一“蓝”难求
  “就业难”虽然是近年来社会上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但在知识型人才数量过多,供大于求的现实下,则是社会各领域对于“蓝领”技能人才,尤其是高端技能人才的“求贤若渴”。
  当前技能人才的短缺问题异常突出,整个“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技能人才总需求量预计为248万人,而现有技能人才仅为148万人,两者相差100万人,每年差20万人。“蓝领”之稀缺可见一斑。
  现如今,对于这类具备高技能的“蓝领”我们称之为“技术蓝领”,这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领”,也不是从前低学历员工的“蓝领”,而更是介于两者之间的“新蓝领”。关于“技术蓝领”的身价,有一个经典故事:美国一家公司一台大型发电机不能正常运转,公司请来了德籍工程师。工程师爬上爬下地在电机的各部份检查,然后用粉笔在电机壳上划了一条线说,在划线处拆掉17匝线圈就行了。工程师要了1万美元报酬。有人问,划一条线要1万元?工程师回答:划线1美元,知道在哪划线9999美元。
  
  “技术蓝领”的吃香,是因为企业认定其“技有所值”。“技工荒”今天已成为制约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
  深究“技术蓝领”稀缺背后的原因,一方面自然是因为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知识型人才无论薪酬待遇还是发展潜质都要好于技能人才。另一方面,由于面子、工作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假使“月嫂收入过万”已成普遍事实,那些怀着酸葡萄心理叫嚷着要“改行做月嫂”的白领们,也绝少有人能放下身段扎进家政市场做乙方。
  突出的现实是,15年中我国技工学校逐年锐减,以至于技工学校毕业人数骤减,而许多还没有来得及走出校门的“准蓝领”甚至还在上学期间,已经被大企业所“预定”。
  两年前毕业于国内一线城市某职业技术学校的李鑫,学习汽修专业。他的经历或许可以代表一些年轻“蓝领”的成功心得:“过去学习成绩不太好,最后上了技校,其实当时心里很沮丧,毕竟自己从此就失去了高考、上大学,甚至进一步深造的机会,而是要去面对那些当时觉得很枯燥的技术学习。不过在真正开始学习之后,我却发现学习技术比起之前自己接触的理论知识学习更容易被接受。”真正的惊喜在两年半前,距离毕业还有半年的时候,李鑫居然受到了一家著名合资汽车企业的邀请,工作至今,年收入六七万元,丝毫不输白领。相反,倒是当时学习很好的那些同学朋友,现在不仅还要面对学习,更是一天到晚发愁就业问题。从这点来看,技能型人才这条路,让李鑫有了些“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