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19/GNa5UCjBZCbGQ6db3GCPiE.webp)
《蓝天赋予的使命》(2012年第8期)
人际沟通技巧培训高级培训师王勇
中国医生的理念必须改变,要先给病人开“关怀处方”,再来谈治病。每个医生不妨牢记美国医生特鲁多墓志铭上的那段道出医学和医生角色本质的箴言:“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广州市人大代表、血液科专家陈安薇
记得我父母从医年代,看病几乎不怎么花钱,虽然当时医疗技术谈不上先进,但医患关系是和谐的、温暖的。患者对医生非常敬重,很相信医生的话。而医生由于不用背负任何医院经济效益的负担,没有奖金和效益的压力,不用担心病人欠费,所以对待病人特别坦诚,很替病人着想。上世纪80年代,随着医院市场化的推行,医患关系开始变味。
哈医大风湿科护士
患者如流的今天,医生们顶着多少压力,你看到哪个医生正点下班了?被捅的医生王宇,患者没钱交住院费时,他拿自己的钱垫上,患者给红包硬塞他兜里,回头他就把红包打在患者住院费里,我们的医生没医德吗?
全国政协委员冯世良
针对当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决途径和处理医患纠纷的专门立法,应尽快设立独立于医患双方的第三方纠纷调解中心,公平、专业和规范的处理各种医患纠纷,引导群众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决医疗纠纷。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张泉灵
他们从事的是高风险职业,他们每天面对在承受病痛的不快乐的人,他们是有问题的医疗医保体制的替罪羊,他们的灰色收入话题被放大到遮盖住他们的敬业付出的努力。
卫生部医疗服务监管司医院运行监管处处长钟东波
实行“医药分开”、破除“以药养医”,重在切断“医”与“药”之间的利益关系。“医”不仅指医疗机构,也包括医生。
网友“开始疯了”
医生不是敌人,是帮助我们战胜病魔的平凡人;患者不是敌人,是在跟病痛对抗的普通人。医患本该站在同一个战壕中对抗病魔,如今却拔剑相向。我们呼唤——用爱打开误解抚平伤痕。让爱会慢慢生长在医患之间——我们爱医生,爱患者,爱生命。
网友“时事评论说说”
对14亿国人而言,医生是接触最多、依赖最深、受益最大地职业之一。暴力事件伤害的何止是几名医生,而是大批等待救治的患者。医患间信任的建立非一朝一夕之事,医生需要自律,患者也需要体谅,更重要的是,医疗体制改革仍任重道远,如何保证患者和医生的基本权益,才是治本之策。
采访札记·王旭明
采访是在王旭明的办公室里进行的。正值下班时间,老式陈旧的办公室大楼里显得有些空空荡荡。
他的气场很足,有点京派官员的意味。得知记者还没读过他的新作,他爽快地拿起摆放在沙发上的新书《王旭明说新闻发言人》,连同他之前出的两本书,一同送给记者,并一一在扉页上认真地写上赠语。他有这个自信:“凡是研究中国新闻发言制度的人,我觉得都绕不过我这几本书。”
在回答着记者的问题,王旭明总是张弛有度,自信,谨慎,如同开一场小型的发布会,这或许是他的“职业病后遗症”。碰到需要考虑的问题,他会安静地思考几秒钟,接着用其缜密的逻辑缓缓道来,言毕,微笑地看着记者,示意可以进行下一个问题。
他也是极其风趣幽默的,喜欢开玩笑。比如谈起发言人生涯的这段:“做新闻发言人就等于和新闻发言人结婚,离开了这个岗位就等于离婚。有过离婚经验的人都知道,只要你的婚姻生活不像噩梦一样,等离婚后是一定会有关于婚姻的回忆的。”
与镜头前个性,潇洒,时而幽默风趣的外在形象截然不同,王旭明形容自己生命的本色底蕴是“内敛”的,甚至是“有点儿羞涩”的,情浓时还会“感时花溅泪”。
他喜欢鲁迅。认为他的文字是武器,文章是原子弹,接着便评论,“直至目前,他的思想和文学素养没有人能超越。我们太缺乏鲁迅了。”
他也是个“话剧狂人”。闲时他也喜欢买张地铁票,一个人坐地铁去首都话剧院看话剧。 “三个小时的《哈姆雷特》我看了两遍。”他笑着,有点孩子般的得意,随后又忍不住“发言”:“中国的话剧市场充斥着二流、三流的导演,太可怕了,会降低大众审美标准!”
即使卸任新闻发言人的职务,大众依然可以听到王旭明的声音,那声音不再仅仅关乎教育,也涵盖各种社会热点问题,平台不再仅仅限于新闻发布台,而是来自于更加广阔的舞台——微博、博客、著作、或许还有更多。
采访结束,已是傍晚。王旭明绅士地送记者到电梯口,并按下电梯下行键,待记者走进电梯后,互道再见。“以后有空欢迎常来坐坐!”他热情依旧。四月的余晖透过大楼的玻璃照在他的身上,温馨而和谐。
那一刹那,记者突然有种感觉:并不是舞台选择了这个人,而是这个人走到哪里,哪里便是他的舞台。
(本刊记者 张慧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