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德术语互译的若干问题研究

2012-12-29 17:39黎东良
中国科技术语 2012年1期
关键词:德文意译德语

黎东良 郭 剑

(1.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汉德术语互译的若干问题研究

黎东良1郭 剑2

(1.山东大学(威海)翻译学院,山东威海 264209 2.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北京 100717)

汉语和德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别给汉德术语互译带来了很多困难。根据在国内和德国多年的翻译实践,从汉德术语互译的对等、选词、排列秩序、直译还是意译等方面出发进行探讨。

汉语,德语,术语,互译

引言

在汉德术语互译的过程中,简单化的、一一对应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这是因为汉语和德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别给汉德术语的互译带来了很多困难。虽然国内一些同行也在相关教材里讨论了汉德术语的互译问题,但是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得他们目前的论述往往浅尝辄止,不够深入。笔者曾在国内和德国为大型企事业单位和跨国公司担任过翻译,根据多年的翻译实践,拟从汉德术语的概念对等、互译选词、词语排列秩序、互译时的增减字、直译还是意译等方面出发,对汉德术语的互译问题进行探讨。

一 汉德术语互译的概念对等

不了解的人往往会认为每一个汉语术语总会有一个德语术语与之对应,事实上多数的汉德术语在概念上是对等的。但是,情况并非总是如此。具体举例如下:

1.中文词“三无产品”与德文词“No-name-Produkt”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规定必须有中文厂名,中文厂址、联系电话、许可证号、产品标志、生产日期、中文产品说明书,如有必要时还需要有限定性说明等等,缺少的均视为不合格产品,上述要求缺少其中之一,均可视为“三无产品”。有人会认为德语词“No-name-Produkt”与“三无产品”对应,其实不然,因为该词指neutral verpackte Ware ohne Marken-od.Firmenzeichen[1],意为中性包装的无商标或者无生产厂家的产品,不一定同时无商标和无生产厂家,日期总是存在的。

2.中文词“城市”与德文词“Groβstadt”

我们知道,城市按其规模可分为大、中、小型。根据国务院在1963年颁布的“城市人口词条”的规定是:在中国,凡工商业集中、居住人口10万以上的地方可设市;凡工商业相当集中,居住人口3000以上的地方,可设镇。而根据2010年版的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örterbuch(《杜登德语通用大辞典》)[2],德语词“Groβstadt”的内涵是:groβe Stadt (mit einer Einwohnerzahl von mindestens 100 000),翻译成汉语是大的城市(居民至少10万)。这说明在德语里,只要某个城市人口达到10万,就是大城市了;而在中国设市的起点是人口10万。如此一来,中国的任何一个小市都称得上德语里的“Groβstadt”。所以,汉德术语互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国情不同的背景。

3.中文词“牙医”与德文词“Zahnarzt”“Dentist”

中文术语“牙医”在德语里有2个对应术语,分别是“Zahnarzt”和“Dentist”。但是二者还是有区别的:Dentist指Zahnarzt ohne Hochschulprüfung[2],即未经大学考试、无博士学位的牙医;Zahnarzt指Arztfür Arztheilkunde(牙科医生)。由此可见,Zahnarzt跟中文里的“牙医”对应最佳。

4.中文词“文章”与德语词“Artikel”“Aufsatz”“Beitrag”“Abhandlung”

中文术语“文章”与德语术语Artikel、Aufsatz、Beitrag、Abhandlung的内涵和外延并不一致。根据《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3],文章指:(1)篇幅不很长的单篇作品,(2)泛指著作,(3)暗含的意思,(4)关于事情的做法。

而与“文章”对应的德语词的内涵分别是:(1) Artikel:Aufsatz,Abhandlung,Beitrag;(2)Aufsatz: kürzere Abhandlung über ein bestimmtes Thema;(3) Beitrag:Aufsatz,Artikel in einer Zeitung,Zeitschrift od.in einem Sammelband verschiedener Autoren;(4) Abhandlung:schriftliche[wissenschaftliche]Darstellung,längerer Aufsatz[4]。由此可见,Artikel是个总概念,包含了Aufsatz、Abhandlung、Beitrag的意思; Aufsatz指针对某一主题较短的文章;Beitrag指登在报纸、杂志或者论文集里的文章;Abhandlung指书面的(科学的)论文,较长的文章。

5.中文词“寿命”与德文词“Lebensalter”

在科技文献里,中文词“寿命”与德文词“Lebensalter”的内涵并不一样。根据第四机械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编写的《可靠性基础》[5],在电子仪表可靠性方面,对不可修复的产品,“寿命”指发生失效前的工作时间或工作;对可修复产品,“寿命”则指相邻失效(故障)间的工作时间。根据DIN4004L[6],“Lebensalter”在德文里指Zeit von der ersten Inbetriebnahme zu einem Stichtag,翻译成中文是从首次投入使用到某一次抽样日期之间的时间。显然中文词寿命与德文词 Lebensalter的内涵不一样。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中文里若说某城市是一座“大学城”,那里的大学一定很多;而德语里“Universitätsstadt”的内涵却是 Stadt,in der sich eine Universität befindet,意思为只要某城有一所大学,就是德语里所谓的“大学城”了。德语里将中文术语“信息社会”翻译为“Informations-gesellschaft”,但是,将“信息高速公路”则翻译为“Datenautobahn”(也有人翻译成“数据高速公路”)。

总之,在进行汉德术语互译时一定要注意概念是否对等。否则,轻则给术语界和翻译界带来更多困惑,重则给国内招商引资以及外贸出口造成重大损失。

二 汉德术语互译的选词

汉德术语互译选词问题是相当复杂的,尽管有像中文“我有一本书”和德文“Ich habe ein Buch”这样几乎完全对应的句子,但是毕竟很少。因此,汉德术语的互译选词不是个简单的问题。下面举例说明:

汉德语里各自都有高、大、快、特、极等概念,但在互译选词时就有明显的变化。例如汉语里说“我身高一米八”,在德语却只能是“Ich bin 1.8 Meter groβ”,这里中文的“高”翻译成德文后变成了“groβ”,然而实际上德语词“hoch”对应中文词“高”,“groβ”对应中文词“大”。中文词“葛洲坝”(位于湖北宜昌的水利工程)翻译成德语后变成了“Gezhou-Hochdamm”,“大坝”变成了“高坝”。中文词“大学生”对应德语词“Student”,没有形容词专门对应“大”。中文里“最好的一块”在德语里却是“Löwenanteil”(狮子的部分)。中文词“高等数学”对应德语词“Höhere Mathematik”(较高等的数学)。中文词“特快专递”对应德语词“Schnellere Post”(较快的邮件)。中文词“笔直”对应德语词“schnurgerade”(像绳子一样直),“kerzengerade”(像蜡烛一样直)。中文词“酷热”在德语里则是“Affenhitze”(猴子似的炎热),“Mordshitze”(谋杀似的炎热)。

还有一种常见情况是一个中文词对应多个德语词。例如,中文词“票据”在德语中有很多对应词,“发票”对应德语词“Quittung”,“饭票”对应德语词“Essensmarke”,“戏票”对应德语词“Theaterkarte”,“飞机票”则可以是“Flugschein”或者“Flugticket”,“钞票”对应德语词“Banknote”,“选票”对应德语词“Wahlzettel”。又如,中文词“打开”在德语里有几个对应词,德语动词“öffnen”指把一个密封了的东西打开(eine Büchse öffnen指开罐头),“aufbrechen”指把一个关闭了、锁住的东西打开(die Tür aufbrechen为开门),“aufschlieβen”指用钥匙打开(den Schrank aufschlieβen指用钥匙把柜子打开),“aufmachen”为打开一个器官或合上的东西(den Mund为把嘴巴张开,Koffer aufmachen为把箱子打开),“aufschlagen”指通过数次击打来打开(den Nuss aufschlagen指把核桃打开)。

三 汉德术语互译的词语排列顺序

汉德术语互译的词语排列顺序问题具体而言,是指在进行汉德互译时会出现汉德词语排列顺序一致与不一致的地方。例如中文词“大学讲师”“黑板”与德语词序相对应分别为“Universitätsdozent”和“Schwarzes Brett”;但中文词“累死”“学前教育”“系列文章”在德语里的表达顺序则相反,分别为“todmüde”“Vorschulerziehung”“Artikelserie”。研究汉德术语互译后的词语排列顺序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粗看起来这中间似乎毫无规律可言,但是,笔者通过大量的国内外翻译实践,总结了几条规律如下:

1.中文里带有“无”“不”“防”“面向”等前缀的词语翻译后出现在德语复合词后

例如:中文词“无国籍的”对应德文“staatlos”,中文词“无竞争力的”对应德文“wettbe-werbsunfähig”,中文词“无核武器的”对应德文“kernwaffenfrei”,中文词“无情的”对应德文“erbarmungslos”,中文词“不透水的”对应德文“wasserdicht”,中文词“不退色的”对应德文“farbecht”,中文词“不计其数的”翻译成德语后为“zahllos”,中文词“面向实践的”对应德文“praxisorientiert”,中文词“面向消费的”对应德文“konsumorientiert”,中文词“面向需要的”翻译成德语后为“bedarfsorientiert”。

2.德语的副词作定语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翻译成中文后位置相反;汉语介词短语作定语翻译成德文时一律放在名词之后

例如:德语“das Gebäude dort”翻译成中文为“那幢大楼”,德语“die Zeitung heute”翻译成中文为“今天的报纸”,德语“die Lage heutzutage”翻译成中文为“如今的形势”。而汉语介词短语作定语的例子有:汉语“关于物价的讨论”翻译成德语为“die Diskussion über den Preis”,“关于国际形势的报告”翻译成德语为“der Vortrag über die Weltlage”,“朝南的房间”翻译成德语为“das Zimmer nach Süden”,“对他的恨”翻译成德语为“der Hass gegen ihn”。

3.在表达时间和地点时,中文总是遵循大概念在前的规则,若同时有时间和地点的短语,汉语总是时间先于地点,德语则相反

例如:中文“公元2010年1月1日于汉堡”翻译成德语为“Hamburg,den 1.Jan.2010”,中文“北京大学物理系”翻译成德语为“die Physikfakultät der Universität Beijing”。此外,汉语里总是说“十月初”“十月中”“十月底”“年头”“年尾”,德语里则为“Anfang Oktober”“Mitte Oktober”“Ende Oktober”“Anfang des Jahres”“Ende des Jahres”。

4.汉德语都有各自的固定表达,互译要遵循目的语的要求,不能违背目的语的词序

在进行相应的互译时,我们一定要遵循目的语的要求,不能违背目的语的词序。例如,中文里只讲:师生、工农兵、工厂和农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男女青年、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德语里只讲:Entenbraten,methodisch-didaktiscb,leben und leben lassen,faul,dumm und gefräβig,beschreiben und analysieren,weit und breit,hin und her等等。

四 汉德互译是直译还是意译

古往今来,关于翻译定名的原则有很多:1889年,严复在《天演论》里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傅雷先生提出了“神似说”;钱钟书先生在20世纪60年代则提出了“入化说”。有不少人提出翻译只能是一种意译。实际上,在翻译时是直译还是意译,这在西方有过长期的论争[7],国内也不例外。汉德术语互译时该采用直译(wörtliche Übersetzung)还是意译(sinngemäβe Übersetzung)呢?笔者认为要视情况而定,因为翻译定名的目的是为了传达原文的思想,而直译和意译都只是方法。

总体来说,应用性语体(比如科技文献)因词义明确,大多只需直译,例如:“Obwohl unser Auge kein Licht mehr wahrnimmt,ist noch eine Strahlung vorhanden,die als ultraviolettes Licht bezeichnet wird”,这句话可直译为“尽管我们的眼睛不再觉察到光,但仍然存在一种被称之为紫外线的射线”。又比如:“Normale Korrosion:In Deutschland(Industriegegenden)beträgt Rostungsge-schwindigkeit im Jahr etwa 0.5 kg/m2,in ländlichen Gegenden 0.125 kg/m2,jährlich Verlust über 120 000 t Stahl”,这句话可直译为“正常腐蚀:在德国(工业地区)年腐蚀速度为0.5公斤/平方米,在农村,则为0.125公斤/平方米,年损失超过120 000吨钢”。但是,文艺性语体在互译时却不一定总能直译,需要意译。

针对是直译还是意译的问题,西方翻译界提出了“等效翻译”的原则,强调译作对受众的影响要与原作对受众的影响等效,其着眼点是两种语言背后的历史文化、语言习惯、思想感情的倾向性,而非纠缠于千差万别的个性。在实际的翻译中,能坚持等效翻译的原则,就能更好地实现译作与原作的形似与神似。其中,奈达博士提出了“动态对等”概念很吸引人注目[8]。国内还出现了归化与异化之争,王东风先生认为这是直译与意译之争的延伸[9]。

总之,采取什么翻译方法和理论,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以诺德为代表的“功能翻译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新的翻译理论[10]。在文学翻译方面,该理论有很强的生命力,首先,它降低了源语文本的地位;其次,它重视接受者;最后,它提升了译者的主动性。例如,鲁迅先生作品《孔已己》里有一段情节:“‘茴香豆’的‘茴’字不是草字头底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么”[11]。在翻译这句话的时候,“草字头”和“茴”对德语国家的读者而言是陌生的,译者用Ich zeichnete ihm das Wort hin(我写给他看,“茴”字怎样写),这就巧妙解决因文化的不同造成的不可译的问题。

五 结论

总之,汉德术语互译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不仅涉及各种学科,还是一项接力事业,必须由通晓汉德术语的中外人士来完成。语言本身也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我们对汉德术语互译的规律性认识不一定能够反映出语言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所以,对汉德术语互译规律之探索不是靠几代人、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然而,每一次努力、每一次探索必将缩短我们对汉德互译规律由不知到知之的距离。

[1]Kunkel-Razum,Kathrin et al.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 rterbuch[Z].überarbeitete Auflage.Mannheim.Leipzig.Wien.Zürich:Dudenverlag,2010:7.

[2]Kunkel-Razum,Kathrin et al.Duden Deutsches Universalw rterbuch[Z].überarbeitete Auflage.Mannheim.Leipzig.Wien.Zürich:Dudenverlag,2003:5.

[3]凌原.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4]新汉德词典编写组.新汉德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5]第四机械工业部标准化研究所.可靠性基础[Z].北京:第四机械工业部.

[6]Dreehsen,Birgit.Qualit tssicherung bei EDV-Systemen,Auswahl,Einsatz und Betrieb von Hard-und-Software[M].Duesseldorf:VDI Verlag,1996.

[7]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1.

[8]谭载喜.奈达论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1991.

[9]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10]诺德C.译者有所为[M].张美芳,王克菲,主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11]鲁迅.呐喊(Aufruf zum Kampf)[M].佚名译者.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

[12]冯世则.忠实于何?——百年来翻译理论论战若干问题的思考[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1994(1):103 -116.

[13]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14]黄天源.直译和意译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1):74-78.

[15]李全安.“直译与意译之争是一场什么样的争论[J].中国翻译,1990(5):18-22.

[16]刘宓庆.汉英对比与翻译(修订本)[M].译论丛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2.

[17]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18]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M].书林译学丛书之六.台湾: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6.

[19]申丹.论翻译中的形式对等[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2):34-39.

[20]孙致礼.文学翻译应该贯彻对立统一原则[J].中国翻译,1993(4):4-7.

[21]许渊冲.翻译的艺术(论文集)[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22]夏征农.辞海1989年缩印本[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0.

[23]王京平.德语翻译教学新概念——翻译课的设计与实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0.

[24]邹培国.现代德语构词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4.

[25]Bolling,Sigfrid.Technik[M].Berlin: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91.

[26]Stner K,Erich.Das fliegende Klassenzimmer[M].Aufl.Hamburg:Dressler Verlag,2006:162.

[27]Kiefer,Philip.Internet-Begriffe einfach erklärt[J].Düsseldorf,DATA BECKER,2008.

[28]Stepanowa,Fleischer M D,Wolfgang.Grundzüge der deutschen Wortbildung[M].Leipzig:VEB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1985.

Mutual Translation of German-Chinese Terms

LI Dongliang GUO Jian

Chinese and German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y and the difference has brought a lot of difficulties to the mutual translation.The author discusses mutual translation issues of German-Chinese terms,such as the corresponding,diction,subsequence,mutual translation,etc.

Chinese,German,terms,mutual translation

N04;H059

A

1673-8578(2012)01-0031-05

2011-06-30

黎东良(1963—),男,湖北黄梅人,山东大学威海分校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英语对比语言学,术语与翻译,语言与文化等。通信方式:davidlehmann@126.com。

猜你喜欢
德文意译德语
Eva Luedi Kong: Journey to the East
吴德文国画作品选
合作学习在大学德语阅读课中的应用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哲学“专业德语”教学研究初探
陆金龙理事长一行拜访比德文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国欣
野性的面目
丹麦小店流行取“难听的”德语名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