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直华
幸福在哪里
□王直华
在洛杉矶,玩偶、光盘,甚至狗食盆,都印有爱因斯坦的肖像,而且销售异常火爆。这引起了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校方的极度不满。
希伯来大学通过CNN发表声明:“爱因斯坦将他的所有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和个人文件,以及对他的肖像的使用权,都授予了希伯来大学。”校方还声称:“使用爱因斯坦形象所得的收入,都用在了科学研究方面。”
希伯来大学发言人所说的是实话。他们有爱因斯坦的遗嘱作证。1950年爱因斯坦立下遗嘱,把总计6万美元的遗产进行分配,秘书、继女各2万,两个儿子各1万;文字遗产和版权费,赠予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老怀表留给了儿子汉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但不是富翁。需要他立下遗嘱“分割”的钱财,仅仅6万美元而已。其实,真正有价值的是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遗产和版权费。爱因斯坦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几何,人们难以估算。但是,爱因斯坦一张文稿的故事,可以让我们有个概念。
1996年,有人将一页爱因斯坦的手稿拿来在纽约拍卖。这的确是一页珍贵的手稿。请注意,就在这张纸上,爱因斯坦将能量的符号L改写成E,质能关系式就变成了现在人们熟悉的样子E=mc2。对于科学界来说,这的确是非常有意义的一张纸。
由这个公式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极少的质量可以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对此,当时爱因斯坦自己也将信将疑。但是,后来他在一次演讲中充满信心地说:“按照这个公式,质量和能量其实指的是同一个对象。”这是一次有历史意义的宣示。
在那次拍卖会上,这一页稿纸叫价到330万美元。持有这页手稿的人期望拍出400万美元的高价。但可惜的是这次拍卖流拍了。后来,此人与以色列一家博物馆成交。与这笔交易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爱因斯坦并不把科学研究成果当作自己的“物质遗产”。
大师都有相似的地方,不论他们的专业是什么。写到这里,想到中国画家吴冠中。2000年以来,吴冠中各类作品总共成交1417件,总成交额达17.8亿元。吴冠中多次说,拍卖多少钱与我无关。他对孩子们说:“我的作品不是遗产。我的房子、钱财,你们可以分掉,但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吴冠中给孩子们留下的是一套极其简单普通的单元房,而爱因斯坦给儿子留下的也仅是一块怀表。
吴冠中逝世后,“不负丹青——吴冠中纪念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入口处,巨大的展板上写着:“他走了,留下了脚印;他走了,没有留下脚印……”
他们给人类留下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亲人和后代仅仅留下相对贫乏的物质遗产。在他们心里,属于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属于个人的物质遗产之间,有明明白白的界线。
倏忽想起1980年代的一首歌,歌名是《幸福在哪里》。在人们的心目中,爱因斯坦和吴冠中是幸福的。在他们心中,幸福,并不取决于物质财富;幸福,扎根于文化沃土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