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导,人间天堂

2012-12-29 03:26卢曙火
科学24小时 2012年2期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西溪钱塘江

□卢曙火

五水共导,人间天堂

□卢曙火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既有大江大河,一泻千里的豪迈气概,也有静泉如镜,杯水无波的温柔妩媚之美;既有稻花香里听取蛙声的一片富饶之气,也有山林野水的自然恬静之幽;既有浊浪排空的钱江涌潮,也有汩汩流淌的虎跑名泉。

生活在杭州,初听到这是一个靠水兴盛发展的城市的说法时我有点惊讶,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水资源在杭州的城市和经济发展中好像并没有表现出举足轻重的作用。又听到另一种论点,认为从对杭州城市和经济发展的作用来说,京杭大运河超过西湖,这更让我觉得有些新鲜。因为人们到杭州来旅游,认着西湖总比认着大运河来的多吧!但如果从历史的视角去考察杭州城市发展的脉络,这些话就是千真万确了。

水无论对哪一个城市的发展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而对于杭州则更有其独特的作用和地位。杭州“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江河湖溪海五水共导,才有了今天的美丽和繁华!

最早提出杭州“五水共导”论点的是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2006年9月,王国平在杭师院作《杭州“十一五”发展规划》专题报告时,论述了水对杭州的特殊意义:“杭州是一座山水城市,有江、有河、有湖、有溪,同时又临海。像杭州这样五水具备的城市,在世界上是不多的。杭州的历史,就是一部因水而生、因水而立,因水而兴、因水而名,因水而强,‘除水害,兴水利’的历史。水是杭州城市最显著的特色和最具独占性的资源。构建和谐杭州,首先就要做好水文章,彰显杭州‘五水共导’的城市特色。”

杭州的“五水”是指:江——钱塘江,河——京杭大运河,湖——西湖,溪——西溪,海——钱塘江入海口,也泛指其它的河、溪、泉。

因水而生,因水而立

杭州城市的萌芽离不开钱塘江。在距今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智人“建德人”就生活在今建德市李家乡新桥村一带。8200年前,萧山跨湖桥人依靠在钱塘江、湘湖上捕鱼为生,创造了跨湖桥文化。考古发现,跨湖桥先民已掌握钻木取火和制盐技术。灿烂的“跨湖桥文化”,把中华文明史向前推进了1000年。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设钱唐县,至公元589年隋文帝置杭州,杭州800年历史的发展主要靠钱塘江。钱塘江是浙江省第一大江,亦是中国的名川之一。钱塘江历史上名“浙江”,浙江省由此得名。公元前222年(始皇二十五年)置钱唐县时,由几个散布的聚落组成,县治所在武林山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七年,东巡会稽,“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这是钱塘之名最早见于正史,是杭州的前身。

历史变迁,世事沧桑,东晋咸和三年(公元328年),古钱塘这个武林山中小县县治已到了凤凰山下,沿钱塘江北岸发展,从此襟带江湖,繁衍生息。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废郡置州。隋文帝杨坚废钱唐郡,桐庐、新城并入钱唐县,辖钱唐、吴郡盐官(今海宁)、吴兴郡余杭及富阳、於潜其五县,从此有了杭州之名。

杭州初治余杭县,后移居钱唐城(今吴山东鼓楼一带)。隋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迁至柳浦西(今江干),依凤凰山筑杭州城,这是杭州历史上第一次建的州城。江干一带成了杭州城市中心。但凤凰山南距钱塘江地面狭长,缺少发展余地,又有潮患之苦。于是逐渐向西湖以东一带发展。

因水而兴,因水而名

由于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江河多呈东西流向,缺乏南北走向的河流与之沟通,给南北之间的交通造成了很大的不便。公元610年,隋朝开凿京杭大运河,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南终点,成了连接我国南北的水上枢纽和物资交易中心。开凿大运河后,形成了一个全国性的水上交通网。同时,大运河江南段连接的又是全国最富庶的苏杭地区,当时“江淮、两浙转输的粟帛,府无虚月”,形成了“辇东南以奉北”的局面。

7-10世纪,杭州进入了大运河主导期,在钱塘江地区迅速崛起,这可以从杭州与越州(基本相当于现在的绍兴地区)的对比中看出。在7世纪以前,杭州地区大面积的土地还处于未开发的状态,而越州则相对发达。据志书记载,隋大业5年(609年),杭州有户数12815户,而越州有户数15023户,越州的人口是杭州的1.2倍。而京杭大运河开通后30年,即唐贞观13年(639年),杭州已有户数30571户,越州为20712户,杭越之比为1.5。到北宋太平兴国5年时,杭州户数为170457户,越州户数为56491户,杭越之比为3倍。大运河的开凿造成杭越移位,使杭州的发展大大超过越州。

唐李泌任杭州刺史时,在杭州城内筑六井。李泌筑六井,不是通过深挖土而取地下水以成井,而是挖土引西湖水入城蓄水为池,故说筑而不讲凿。这种井由入水口、地下沟管、出水井三部分所组成。先在西湖东岸濒城的湖中挖好出水口,砌以砖石,外护以木桩,然后到城内居民聚集的地方开挖大池,四周砌以砖石。通过地下沟管将西湖水引入,使甘美的湖水汩汩不断地流入城内居民聚集的六处蓄水池。西湖既是杭州城内六井之水的源头,又是濒湖千顷良田在大旱之年灌溉用水的来源。唐白居易、吴越国王钱鏐、宋苏轼等都对西湖进行大规模的治理,使杭州在面临由于环境变化所提出的挑战面前取得了应战的成功,解决了制约杭州城市发展壮大的瓶颈。

杭州名声渐盛,成了游观胜地、人间天堂。此时,杭州城市主要依托西湖旅游功能而繁荣兴旺,进入了西湖主导期。

西溪作为杭州历史上难得的风景名胜,曾与西湖、西冷并称为“三西”。西溪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是目前国内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集城中次生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西溪园区内河港、池塘、湖漾、沼泽等水域占了70%,自古特别受文人的青睐,被视为人间净土、世外桃源,隐逸之地。西溪发展的轨迹绘出了一个椭圆形:汉晋初兴、唐宋发展、明清鼎盛、民国衰落、文革遭毁、盛世复兴。明清是西溪的鼎盛时期。西溪百姓开始以种植梅花为业,至明代中期,“西溪探梅”已为一名景,形成杭州探梅西溪、灵峰、孤山三足鼎立格局。这块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湿地自然景观资源的保护复兴已引起杭州市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目前已成为仅次于西湖的第二大风景区。

因水而强,打造亲水型城市

进入新世纪,杭州提出“五水共导,打造亲水型城市”的理念,对西湖、大运河、钱塘江、西溪等进行了史无前例的综合保护开发,并着手筹建海港,进入了因水而强的新时期。作为江南水乡,水成了杭州的灵魂和名片。众多的江、河、湖、溪、泉,构成了完整的水系,使杭州充满了水的灵气。

杭州的水是多姿多彩的,既有大江大河,一泻千里的豪迈气概,也有静泉如镜,杯水无波的温柔妩媚之美;既有稻花香里听取蛙声的一片富饶之气,也有山林野水的自然恬静之幽;既有浊浪排空的钱江涌潮,也有汩汩流淌的虎跑名泉。在“五水共导”的模式下,杭州的环境越来越美,城市一年比一年新,经济一年比一年强,文化氛围一年比一年浓。

“五水共导”使杭州旅游产业快速发展,推动了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2011年国庆长假,杭州市各景区景点共接待游客1490.01万人次,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5.9%,实现旅游收入63.2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同期增长19.6%。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旅游开展“邂逅大运河,风情最杭州”主题活动,据水上巴士公司统计,长假7天,共接待游客5.22万人次,同比增长39%,创造了新纪录。此外,西溪旅游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

杭州被誉为发散“灵魂的香味”的城市,流淌了2000多年的京杭大运河,是中华的“国之瑰宝”,是活着的文化遗产、流动的历史乐章,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五水共导不仅使杭州成为一个生态型的城市,密布的水网又将成为杭州另一种交通要道,推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

五水共导,使杭州正一步步走向海阔天空!

猜你喜欢
京杭大运河西溪钱塘江
依河而生,因河而兴:元明清戏曲迭代与京杭大运河关系论说
我在钱塘江边长大
这个冬季没去看芦花
钱塘江观潮
京杭大运河与戏曲传播研究的新视角
浙江海宁:钱塘江再现“交叉潮”
Artist Focuses on Beautyof Jiangnan
西溪湿地:杭城的大花园
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水神”
黑白西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