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住低练对运动后恢复期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2012-12-28 01:34:02郝选明肖国强
河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血粘度低氧安静

阮 凌,郝选明,肖国强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006)

高住低练对运动后恢复期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阮 凌,郝选明,肖国强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广州 510006)

目的:通过高住低练这种低氧训练模式观察大鼠运动后恢复期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方法:将32只大鼠分为4组,经过4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后,测得血液流变学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结果:①从低切到高切运动组的血液粘度均低于安静组,其中中切和高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低切和中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②运动组低于安静组且刚性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高住低练组变形性指数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③运动组的纤维蛋白原低于安静组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变形性指数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本次实验中就血液流变学等相关指标而言,高住低练组是本实验设计组中最为理想的训练模式。

高住低练;运动后恢复期;血液流变学

血液流变学是一门研究血液及其有形成分的流动性质与变形规律的科学。本研究旨在研究高住低练这种低氧训练模式对运动后恢复期血液流变的影响,从而更加有效地监控低氧训练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各指标产生的具体影响,更好地跟踪高住低练对于机体产生刺激的影响,以便寻找出最为合理的高住低练的训练方案并运用到体育训练实践中。

1 实验对象与方法

1.1 实验对象与分组

选用Sprague-Dawley纯种雄性大鼠32只,购于广东中山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2月龄,体重为193.09±8.10 g。分笼饲养,以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料喂养,自由饮食,室内空气流通,相对湿度60%±10%,温度23±2℃。训练期间生活习性和饲养等各种条件均严格控制。在实验室适应3天后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常氧运动组、高住组、高住低练组,每组8只。零,并设定正常氧浓度为20.9%进行监测,低氧帐篷内的氧浓度控制在15.3%,使帐篷内形成常压低氧环境,模拟海拔高度2 500 m。④高住低练组:低氧刺激模式同高住组,附加每次低氧刺激后即刻进行有氧耐力训练1 h。

1.2.1.2 运动模式

运动组用国产鼠类电动跑台进行训练,速度15 m/min,每次30 min,使动物熟悉跑台运动,1周后开始逐周递增负荷,每周增加速度5 m/min,增加时间10 min,最后周速度达到30 m/min,时间达60 min。训练至4周结束。

1.2.2 测试指标

经过4周的训练,于最后1次训练完成后3 h分别测得不同实验组血液流变学及其相关指标。

1.2.3 统计处理

所有数据均用EXCEL、SPSS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实验结果以x¯±s表示,并以P<0.05作为显著性水平,P<0.01作为非常显著性水平。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安排

1.2.1.1 各组训练安排

①常氧安静组:正常进食,自由饮水,不进行任何训练活动。②常氧运动组:正常进食,自由饮水进行有氧耐力训练。③高住组:每周3次、隔天1次进行低氧刺激,周日休息。具体刺激方式为大鼠晚8时进入低氧帐篷内,次日晨8时出低氧帐篷,每次低氧刺激12 h。低氧仪每次使用前都调

2 实验结果

2.1 全血粘度变化结果

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低切到高切运动组的血液粘度均低于安静组,其中,中切和高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与运动组相比,低切和中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高切值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1 运动后恢复期全血粘度切度变化的对比分析

2.2 红细胞刚性、聚集性、变形性变化的结果

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动组低于安静组且刚性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刚性指数、聚集性、变形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住低练组变形性指数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表2 运动后恢复期红细胞刚性、聚集性、变形性变化的对比分析

2.3 纤维蛋白原变化的结果

和运动组相比,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一方面可以保证凝血的顺利完成,另一方面又影响血浆与血液粘度,因此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的高低与临床许多疾病有密切的关系,如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增高被认为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因素之一[6]。

血液流变学包括3个层次的内容:血液的宏观流动性,即粘度;血细胞的流变性,主要是红细胞的凝聚性和变形性;血液生化物质对血液流变性的影响,主要是纤维蛋白原等。全血粘度是反映血液流变学特性的宏观指标,影响全血粘度的因素有:红细胞压积、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性、红细胞变形性、血小板的凝聚性和粘附性等。在诸多因素中,对全血粘度影响最大的就是红细胞压积[7]。红细胞压积增高将会导致循环障碍,间接刺激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导致血小板凝聚。血小板被激活发生凝聚,除参与血栓形成外,凝聚时血栓素水平升高还可引起冠脉痉挛,引起微血栓,造成心肌细血管阻塞,使心肌微循环发生障碍,加重心肌缺血。

表3 运动后恢复期纤维蛋白原比值的对比分析

从表3中可以看出:运动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安静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纤维蛋白原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变形性指数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

3 分析讨论

血液流变学是专门研究血液作为非牛顿液体所具有的流动性、粘滞性、变形性及凝固性的特点和专门研究血液的有形成分 (主要是红细胞)以及心脏、血管的粘弹性、触变性的科学[1-5]。

通过对比分析,运动恢复期相关血液流变学指标均发生了的变化;从表1中可以看出:从低切到高切,运动组的血液粘度均低于安静组,其中,中切和高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与运动组相比,低切和中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高切值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从表2中可以看出:运动组低于安静组且刚性指数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和运动组相比,刚性指数、聚集性、变形性均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变形性指数与高住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低练组红细胞聚集能力低,变形能力升高,刚性减弱,可使红细胞顺利通过微血管,毛细血管阻塞的几率降低。从表3中可以看出:运动组纤维蛋白原低于安静组,具有显著性差异 (P<0.05);高住组低于安静组和运动组,

运动后各血液流变性指标的恢复速度及机理不同。本实验采用的是运动后3 h的指标,血浆粘度在运动后3 h高住低练组恢复的最好,提示低氧条件下,复合运动对于降低血液粘度具有积极意义,这与彭莉等[8]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低氧方式及时间不同有关,RBC聚集性是血液非牛顿特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对于低切变率下的血液流动有极大影响。RBC处于分散状态时,血液黏度较低;处于聚集状态时,RBC容易发生叠连使全血黏度升高[9]。表2的数据说明低氧可以改善RBC的聚集性。研究表明,RBC可以自由地通过比自身直径小很多的微血管。这主要是RBC本身所具有的变形能力的结果,因此,血粘度除受RBC数量、压积以及相互间聚集作用的影响外,亦受RBC变形能力的影响。当RBC变形能力下降,血粘度将会表现出在高切变率范围内的明显增高,而在低切变率范围内其粘度又远不会像含有正常红细胞的血液那样急剧地增高[10]。这是由于高切变率范围内红细胞变形能力下降,增加了红细胞之间的摩擦力,而在低切变率范围内红细胞之间的聚集反应减少了的缘故。

近年来一些研究认为,低氧具有抗血栓形成作用,适度的低氧训练能中等程度地增加纤维蛋白的溶解作用。本实验中也发现,4周的低氧复合运动有明显降低血液纤溶的作用。大量的研究也验证了长时间系统运动训练所引起的适应性改变,表明纤溶能力与训练年限成正比。其次,“运动员血液”纤溶能力增加不是一时性的,只要保持有规律的经常性运动,就可使纤溶能力的增加持续性的存在[11]。本研究中只是4周的实验,血浆纤维蛋白原就有明显的下降,这可能是低氧叠加的效应,因此提示低氧复合运动特别是运动后恢复期对于改善机体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有显著效果。

4 结论

运动后恢复期全血粘度指标及全血还原粘度高住低练组低于其它各组,说明低氧训练,特别是低氧复合运动组,对于改善血液流变学效果明显,低氧训练对于改变运动恢复期的血粘度各指标有显著作用。

运动后恢复期高住组与常氧安静组和常氧运动组相比,红细胞变形性好,表明低氧训练比运动训练更能增加血液流变性,提高机体氧运输能力;说明在运动恢复期低氧可能会导致血液流变学,改善并且能有效提高氧运输能力。

运动后恢复期血浆纤维蛋白原运动组、高住组、高住低练组低于安静组,说明低氧及运动干预下出现纤溶能力增加,低氧刺激可能使机体在纤溶能力不足时通过低氧调整使纤溶作用正向增加。

[1] 陈叔奇,梁子钧.血液的触变性和粘弹性研究及其临床意义[J].生理科学进展,1984,15(2):147.

[2] 梁子钧.血液流变学与临床医学[J].大自然探索,1984(l):103.

[3] 梁子钧.血液流变学及其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J].生理科学进展,1979,10(4):304.

[4] 吴云鹏.生物流变学——内容、进展及其他[J].大自然探索,1983(2):65.

[5] Dintenfassl.血液流变学在诊断及预防医学中的应用[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6] 韩淑燕,李海霞,文宗曜,等.三七总皂苷对急性血瘀大鼠血液流变学的改善作用[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9,23(3):183-186.

[7] 刘丽萍,张蕴琨,冯炜权,等.游泳训练对大鼠心、肝、肾组织和血清中自由基代谢、CK和LDH活性的影响[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1998(3):12.

[8] 彭莉.递增负荷至力竭运动后吸入高浓度氧对血液流变性影响的实验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2.

[9] 卢文彪,徐晓阳.体育课中大学生补液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7(1):60-64.

[10] 任建生,杨杰.血液的粘度与运动员血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3):62-66.

[11] 李世成,田野.间歇性缺氧模拟高原训练对小鼠骨骼肌乳酸代谢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999,18(2):126-128.

The Impact of HiLo Training on the Rats’Blood Rheolgy During the Recovery Period After Exercise

RUAN Ling,HAO Xuan-ming,XIAO Guo-qiang
(College of Sport and Science,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China)

Objective:To observe the blood rheolgy change during recovery period after exercise by Hilo training;Method:We divide 32 rats into 4 groups.After 4 weeks incremental training,we measure blood rheolgy and changes of related indexes.Results:(1)From low shear to high shear training group,the viscosity of the blood i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middle shear and high shear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Hilo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aining group.Compared with the training group,the low-shear and middle-shear group 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 <0.05).(2)The rigidity index in training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Hilo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raining group.Compared with the high living group,the deformation index of Hilo group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3)The fibrinogen of the training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h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The Hilo group is lower than the other group and compared with the training group its fibrinogen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mpared with high living group,the Hilo group’s deformation index h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In this test for blood rheolgy and related indexes,the Hilo training group is the most ideal training model.

HiLo training;recovery period after exercise;blood rheolgy

G804.7

A

1008-3596(2012)03-0084-03

2012-03-02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2005C267)

阮 凌 (1983-),女,陕西安康人,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运动负荷生物学适应。

猜你喜欢
血粘度低氧安静
听,安静会说话
深入敌后,保持安静
间歇性低氧干预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楼上请安静
坐拥安静
散文诗(2017年18期)2018-01-31 02:43:43
基于单片机的血粘度测量系统设计
高血压患者血粘度增高怎么办
大众健康(2016年5期)2016-08-03 21:48:34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低氧促进hBMSCs体外增殖中的作用
活血化瘀结合综合干预指导对高血压病合并糖耐量调节受损患者的影响
裸鼹鼠不同组织中低氧相关基因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