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昊
今天大多数人都不会认为,一场核危机引发的战争可能迫在眉睫。然而从去年秋天开始,关于伊朗核武器制造进入新阶段的消息纷至沓来,持续了8年的伊朗核问题忽然升温。随着以色列总统佩雷斯的“伊朗似乎即将拥有核武器”并且不否认会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言论之后,全世界不得不正视的问题就是:在进入2012的春天之后,以色列究竟会不会对伊朗采取军事行动?美国是否会给这一军事行动提供支持?欧盟以及中国、日本等伊朗石油资源的出口大国会对此做出何种应对?在高度全球化的世界经济体系之下,这些问题随时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局势发展。
对于身陷债务危机的美国和欧盟来说,国内的就业率低下和经济增速迟缓的问题迫在眉睫,随时有可能影响新一轮大选的选情。在这个重要的关口,政治和军事的手段貌似成为了他们挽回经济衰退转移国内矛盾的相关手段。尤其对于奥巴马政府来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一直是被诟病的一项软肋。在其执政三年后,美国经济终于出现了复苏的苗头,大大增加了他的连任胜算。但是由于国际油价的飙升,导致美国国内汽油价格高涨,已经成为共和党的最新攻击题材。这也就是说,如果以色列攻击伊朗带来的全球化石油危机,不仅会导致美国经济重新进入衰退,更会使得奥巴马面临国家再次卷入另一场与穆斯林国家战争的难题,从而严重威胁他的连任计划。
美国一直以来惯用的全球干预模式就是首先对目标国家制造舆论,借此挑起地区冲突,通过武器出售或者军事演习令局部地区进入紧张局面,最后利用联合国安理会对目标国家进行干涉,从而达到自己的战略目的。但是在面临大选的重要关口,对伊朗进行军事制裁显然不是明智的选择,因此,美国政府正在运用相关的外交手段,试图联合相关国家对伊朗进行石油禁运的经济制裁。美国不仅希望欧盟国家与之合作,同时把触角伸向了中日两国,这点,从年初美财政部长盖特纳对中日两国进行访问就可窥见。而中国、欧盟和日本恰恰位列伊朗石油出口国的前三位。
对于美国来说,虽然对伊朗进行石油制裁可能会造成国际油价的走高,但鉴于美国和伊朗长期的紧张关系,并不会对美国原油进口造成直接的威胁。相反,石油资源地区的局势越紧张,作为国际支付货币的美元与石油的绑定可能更紧密,这样可以减缓美元的贬值速度,使得美元的汇率作为信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延长美元的贷款期限。而对伊朗来说,世界范围内的石油制裁将会对其经济收入造成严重的打击。
1月23日结束的欧盟外长会议已经决定,禁止成员国从伊朗进口、转运原油和成品油,以及为伊朗的石油贸易提供融资和保险服务。同时还禁止欧盟成员国从伊朗进口石油化工产品,禁止欧盟成员国向伊朗出口石油产业关键设备和核心技术,禁止欧盟企业继续向伊朗石化产业投资或与伊朗相关企业合资经营新项目。虽然这个决定可能对欧盟自身的经济形式造成不利影响,但是对于英法等国家来说,支持石油禁运是在权衡战争可能带来的更严重后果后做出的决定。
而伊朗危机可能给中国带来的危机将更为严峻:由于预期美伊两国紧张关系在未来势必将会朝着“恶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将带来相当程度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因此,国内通胀也将会于未来在潜在的“第二次石油”危机和美联储将实施更多刺激性举措来提振美国经济的共同影响之下,朝着“两位”数的通货膨胀率演绎。如果中国国内的通货膨胀达到一定程度,中国央行势必被动启动新一轮紧缩货币政策举措,通过连续加息来加以遏制,那么,中国房地产市场必将面临新一轮硬着陆的巨大风险,中国经济将会在房地产硬着陆的影响之下受伤最重。
当然也有分析专家指出,中国并不可能完全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中国是中东的一个重要贸易伙伴,因此一定会计算禁止进口石油可能造成的外交和经济成本,但同时中国也不愿激怒美国,与其产生正面的对抗。因此,最后的结果很可能就是中国最多会支持一个不会影响中国在伊朗的能源和经济利益的联合国决议。
然而鉴于伊朗商人最近在中国难以从银行获得贸易信用证的情况之下,两国也并不是毫无麻烦。因此中国可能进行的举措就是分散石油投资,加快石油进口来源的多元化。2012年温家宝总理新年首先访问了沙特、阿联酋和卡塔尔这三个在中东重要和有影响力油气生产国,这不得不说是中国能源外交的一种手段。同时在中国已经成为了非洲最大贸易伙伴的现实背景下,一旦伊朗的石油供给产生问题,从非洲进口石油也是应对危机的又一种方式。当然中国依然可以努力加紧与东亚及南亚国家协调,尽可能与它们结成继续从伊朗购买石油的临时同盟以制衡美国对于伊朗的制裁。毕竟这是一个无法逃避的议题,中国还是应该在此伊朗危机的处理上有更加积极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