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利群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邵利群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苏州 215104)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在科学分析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从市场调研入手,对中小企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的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将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融入教学内容,进行“素质全过程,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索,突出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应用性和针对性。
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目前苏州正紧紧抓住国际信息产业转移和新一轮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机遇,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培育和打造竞争新优势,进一步提高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力争将苏州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初步建成全球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基地、信息产品制造和出口基地。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也将从服务于大量的OEM企业(原始设备制造商)转变为服务于ODM企业(原始设计制造商),产业调整振兴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人才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改革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服务苏州经济转型,提高高职应用电子人才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1)专业定位问题。由于缺乏充分的市场调研和科学论证,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定位不够准确,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差距[2]。
2)课程设置问题。高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基础性都很强的宽口径专业,其岗位覆盖面宽,技术发展快,对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要求高。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不能很好地把握人才培养的规格、就业岗位的定位等,对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不够重视。
3)师资建设问题。高职院校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实践动手能力比较差,缺乏企业实践经验。虽然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教学,但是绝大部分案例和项目并不是来源于企业生产实际,实践效果较差,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难以适应社会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苏州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虽然在全国和全省占有一定的份额,但产业发展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高、精、尖产品及技术大多为外资企业所拥有。为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带动产业技术升级,苏州市将通过建立和完善产业技术研发平台与产品检测试验平台等,为支柱产业企业特别是电子类本土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综合服务,与此相对应,高职层次应用电子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将从“流水线一般装配调试岗位”向“产品检测试验、品质管控及电子产品维修”等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专门性中高端岗位转移。
目前苏州及周边地区的高职院校还没有专门针对电子产品检测试验方面的对口专业。从事相关岗位的人员主要来自对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专业毕业生的二次培训,且短期培训往往难以达到岗位要求,人才短缺已经成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基于上述情况,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急需培养电子产品检测试验等方面的专门技能人才。通过分析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结合专业特点,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培养能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技能型人才,应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电子信息等行业协会的指导协调作用,广泛吸引电子类知名企业与专业深度合作,构建“行会协同指导,校企共同育人”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职业素质与岗位职业能力为主线,完善“素质全过程,能力四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试行“2+1”学年制、“1+2”三学期教学,“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三室并举,“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工学交替模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考核。
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学生职业素质贯彻全过程,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的发展思路,构建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如图1所示。
试行“2+1”学年制、“1+2”三学期教学,“教室、实训室、创新工作室”三室并举,“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工学交替模式。学生第一学年为三学期,入学后即安排赴企业完成为期2个月的“识岗”活动,通过到企业“打工”,认识本专业所从事的岗位以及电子产品生产检测试验流程,熟悉企业文化,端正劳动态度;回校后主要依托校内教室和实训室进行专业基础能力培养。第二学年也为三学期,第二学期在校外实训基地完成“习岗”活动,其岗位比“识岗”的专业要求有所提高,安排企业导师对学生进行专门化的技术指导;校内两学期主要依托实训室和创新工作室,通过项目化课程学习和实践创新,提高学生专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学年的前10周,学生用企业课题或实际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余时间在企业完成”顶岗”活动,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如图2所示。
图1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示意图
图2 “三室并举,三岗递进”的工学交替模式示意图
学校成立“创新工作室”,实施学生创新活动“双导师”制度。校内导师从本专业中选择中级职称以上的骨干专任教师担任,校外导师从合作企业中选择具有突出实践技能的优秀技术人员或本专业优秀毕业生担任。充分发挥校内外双导师的指导作用,成立创新工作小组,做到每个学生都有创新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专业导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创新实践促进创业能力的提升。
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如与电子信息协会所属企业群共同进行“电磁兼容标准制订及检测等技能培训”,与企业嵌入式暨单晶片系统发展协会共同进行“单晶片乙、丙级能力培训与认证”的订单培养,学生培训合格后可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该证书由学院和企业(群)共同签发认可,并可直接到企业相关岗位担任技术人员。
根据电子产品生产过程,实践与完善“能力核心、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围绕强化学生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目标,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
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坚持“能力核心”课程观,进行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实施和评价方法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统筹考虑前后课程的衔接,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如下组织与安排: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确定职业能力;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确定课程内容;以技术应用为背景,设置项目、模块及工作任务。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研究获得知识与技能。教师的职责是为学生活动提供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项目课程中每一个模块教学可均分为任务呈现、知识准备、项目实施、评价总结四个阶段。
行业、企业、学校共建的校内实训平台由“基本技能训练平台+专项技能训练平台+创新设计平台”构成,为学生搭建丰富的实践创新平台。与企业共建电磁兼容实验室、单片机技术实训室、单晶片丙乙级能力认证实训室、创新工作室等校内实训室,实验(训)室建设围绕以高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不断探索并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阶梯式的职业能力培养,模块化的技能培训等。改革考核方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最大限度满足学生求知、求技、求职的需要。在搞好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的前提下,面向全校学生开展电子产品检测试验员、单晶片能力认证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等级考核工作;同时为学生实践创新搭建丰富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可每年组织“电子设计竞赛”、“电子绘图竞赛”、“电子创新设计竞赛”等竞赛,使学生的技能水平逐步提高。
通过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可以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相关课程建设,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3]。与此同时,也可以为同类院校同类专业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为苏州地区乃至长三角电子类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培养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盛晓兰.基于苏州经济转型背景下的高职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20-23.
[2]刘文芝,刘昭斌,张欣.高职院校网络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16-19.
[3]杨京钟,关行.基于“321”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188-190.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alents Cultivation Model of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SHAO Li-qun
(Suzhou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Suzhou 215104,China)
Reform of training mode is a hot issue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Starting from the market research,based on the scientific analysis of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s-cultivation and SMEs job tasks analysis,the major of 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in Suzhou Industrial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tegrates teaching with the relevant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requirements and makes a reform and exploration on the training mode"the whole process of quality,four progressive capacities",highlighting profession,application and pertine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applied electronic technology major;talents-cultivation model
TN 0-4
A
1672-2434(2012)01-0055-04
2011-10-26
邵利群(1966-),女,副教授,从事研究方向:应用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