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颐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北京 100013
未来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提升式发展措施
白 颐
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 北京 100013
结合《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对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中的炼油、乙烯、芳烃、有机原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盐化工、煤化工等重点领域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并对这些领域提升式发展提出了具体建议和措施。
炼油 乙烯 芳烃 有机原料 合成树脂 合成橡胶 盐化工 煤化工 现状 特点 任务 措施建议
In this article:China's 12th 5-year plan,begun in the last year,will be a destined new era,in which refinery,ethylene,aromatic,organic materials,synthetic resin&rubber,salt chemistry,coal chemistry and other important chemical branches will face a lots of new challenges.Elevating development is the way for the whole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of China.
从2011年开始,我们进入到了国家第十二个五年发展时期。今年年初,工信部发布了《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许多发展措施已经开始实施,我国的石油和化工行业由过去追求数量的增加,进入到了关注内在质量提升的一个新阶段。
“十二五”是石油和化学工业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既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求,也要为应对未来需求升级和产能过剩进行战略性调整。
石油和化学工业属于原材料工业领域,在我国发展迅速,多种产品产能位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适应相关工业升级对化工产品提出的更高需求、国内外市场竞争格局变化、社会和自然环境发展的要求,全行业结构调整将进一步加快,行业内部结构特征也将相应发生变化,主要体现在传统产业比重下降,高端和新型产业将得到较快发展。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化工产品产能得到了快速增加,产品供应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短缺”。2011我国甲醇产能 4823万t/a,装置开工负荷仅44%,而同期甲醇进口量达到580万t;聚乙烯和聚丙烯、乙二醇、聚苯乙烯、ABS、合成橡胶等石化下游产品的进口量保持增长;在下游新型化工材料和专用化学品领域中,存在高端品种短缺,产品差异化程度较低等问题。
产品结构性短缺是行业内部结构性矛盾的具体体现,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料供应受到多重限制,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落后产能仍占有较大比重,产业竞争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产业布局仍存在原料与生产分割、产品与市场分割等现象。
2011年我国石油缺口为2.53亿t,原油对外依存度55%,未来还将面临着国际原油价格巨幅波动的影响。原油资源的短缺,不仅对我国石化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制约,而且是关乎国家能源安全以及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价格不断上涨。2011年产量1010亿m3,消费1290亿m3,进口量 300亿m3。根据我国天然气利用政策和天然气的价格,化工利用受到制约。
我国煤炭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储量丰富,煤种齐全。我国煤炭资源地域分布差异较大,主要特点是“北多南少、西多东少”。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发展煤化工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支撑条件。但煤化工生产耗水量较大,我国水资源缺乏,并且和煤炭资源呈现明显的“逆向分布”,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水资源匮乏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已经成为了西北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重要制约因素。
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环境形势日趋严峻。很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根本扭转。此外,我国还面临着CO2等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压力。在环境承载能力有限的情况下,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增长方式急需转变,是对包括石油和化学工业在内的多个工业行业提出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公众对环保的关注度日益上升,我国已经从政策、法律制定等方面加紧了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监管与治理。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在污染物排放、三废处理技术、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将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根据以上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在未来的一个时期内,我国的石油和化学工业将以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为主旋律,其核心任务将包括:保证有效供给,实现行业长期稳定增长;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一体化发展模式;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动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以差异化、高价值的引领发展;原料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成为战略重点,积极推动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实施低碳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炼油总产能已达到5.4亿t/a,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国内已建成20座千万吨级炼厂,形成了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三大炼化集群,与靠近油田的东北、西北炼油区合并形成了“三圈两带”的格局。概括近些年我国炼油行业的发展,可以总结为:炼油规模稳步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成品油供需方面,基本达到了总体平衡,而价格波动较大。
表1 2011年我国新增原油一次加工能力 单位:万t/a
2.2.1 炼油能力稳步增长,与成品油增速相适应
按照目前在建及规划炼油项目的建设进度,2012年预计全年新增炼油能力3000万t左右。根据成品油消费量与GDP增长率弹性系数的测算,未来几年国内炼油能力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2亿~1.4亿t/a,2015年将超过7亿t,我国炼油能力总体过剩的趋势将不可避免。
2.2.2 适应原油劣质化趋势,提升加工水平
近年,我国加工原油劣质化趋势显著,原油性质逐年变重,硫含量、酸值逐年上升,提高深加工水平已成为目前我国炼油行业调整发展的主要任务。调整优化重点包括:
(1)完善加工流程,增强应对复杂原油的适应性;
(2)进一步提高加氢处理和加氢裂化装置能力,满足国内油品质量升级需求;
(3)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型催化剂,注重组合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节能技术,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降低吨油能耗和水耗。
2.2.3 油品质量升级是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大城市汽柴油标准已向欧IV标准看齐,在全国范围内强制推广使用国III标准柴油势在必行,柴油质量尚未达到国III标准的炼油企业应加紧车用柴油质量升级工作,并考虑为进一步提升汽柴油质量留有余地。
2.2.4 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
截止到2011年底,我国地方炼厂共有119家,炼油能力达到了12600万t/a,其中一次加工能力低于200万t的地方炼厂共53家,这部分产能约占我国总炼油能力的10%,其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产品质量不合格,能耗指标高,受原油供应条件限制,开工负荷较低,约84.5%,且部分企业存在安全隐患、环境污染等问题。
在“总量控制—内部优化—淘汰落后”同步推进的原则下,我国正在加快淘汰200万t/a及以下以生产成品油为主的常减压装置。对于尚不属淘汰范围内的小型炼油企业,应充分利用市场资源,严格环保监管和产品质量检查,引导其差别化发展特色产品。
2.2.5 节能减排的任务较艰巨
为了实现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目标,2011年8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其中明确提出石化和化工行业是国家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点领域。在《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了全行业“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其中原油加工能耗目标为低于86kg标煤/t原油。
近年,我国炼油行业一直将节能减排作为发展重点,综合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均有所下降,但目前炼油行业综合能耗距离“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尚有差距,且炼油行业还面临原油劣质化压力和油品质量升级的要求。部分炼厂需新建或改造渣油加氢、蜡油加氢裂化、蜡油加氢、汽柴油加氢等加氢装置,同时还需要完善配套的制氢、硫磺回收以及储运系统等配套项目。全部质量升级改造项目完成后,炼油综合能耗平均增加4kg标煤/t左右,因此炼油行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2.3.1 进一步提高炼油产业集约化程度
2011年全国炼油装置平均开工率为85%,地方炼油企业平均开工率48%。我国每年炼油能力不断增长,是整体开工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国内新建炼油项目起步规模将提高到1000万t。到2015年全国炼油企业平均能力力争达到600万t/a以上,形成若干个2000万t级以上的大型炼油基地。新建项目应严格执行产业准入政策,并推动以国际原油资源为基础的合资合作,中小炼油企业走特色化发展道路。
2.3.2 进一步提高油品环保等级
2010年在全国实行汽柴油国III排放标准,2012~2015年将实行国IV标准。2009年底以后的投产项目均需达到欧洲III质量标准,2012~2015年投产的项目需按照欧洲IV标准生产。现有炼油厂需提升装置水平,增加加氢裂化、加氢精制或催化重整等二次加工装置,以达到环保要求。
2.3.3 统筹考虑油品生产比例
我国石化行业发展迅速,化工用油量还在继续增加。成品油消费结构的柴汽比在2.1左右,预计未来十年内仍会保持在2.0左右的水平。
2.3.4 提升加工水平,实现内涵式发展
完善重质原油的加工能力,扩大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的规模水平。开发和应用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新催化剂,注重组合工艺技术的应用,推广节能技术,加大副产品综合利用,降低吨油能耗。新建项目应注重采用一体化发展模式。
2.3.5 优化产业布局 ,完善物流系统
进一步向进口原油运输便利、市场需求集中的地区转移,以“两洲一湾”地区为主,适度发展中西部核心区,尽量少布新点。到2015年使我国炼油产业布局调整将基本到位,地区间油品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将得到缓解。
2.3.6 新技术开发和应用方向,包括:
(1)催化裂化汽油改质、脱硫降烯烃。开发各类新型催化剂用于吸附脱硫、加氢改质/降烯烃。
(2)多产低碳烯烃技术。改变操作条件、改进催化剂选择性、采用双提升管工艺以及汽油回炼工艺等。
(3)加氢裂化改进技术。减压渣油悬浮床加氢裂化技术,劣质重油轻质化,中间馏分油进行加氢裂化多产柴油,选择性分段加氢裂化新工艺处理混合馏分油等。
(1)成品油需求增速稳定,炼油能力增速放缓;
(2)节能减排和CO2消减压力较大,环保税和碳减排对炼油企业改造和扩能带来经济风险;
(3)国际油价持续走高,炼油行业面临较大压力;
(4)炼油企业应关注副产化工资源的利用;
(5)中小炼油企业不宜再单纯扩大规模,二次加工改造方案需做优化,各种催化裂化技术的应用方案选择(DCC、CPP、MCC、MEP等)需优化;
(6)加强“油头化身高化尾”的利用方案研究;
(7)特种油品的市场高端化发展(润滑油、溶剂油等)。
3.1.1 生产保持增长,增长幅度下降
2011年我国乙烯工业继续保持平稳增长,近年来新建装置的产能得到了充分释放,平均开工率大幅提高,乙烯装置总产能达到了1536.5万t/a,乙烯产量初步统计为1550万t。2011年国内乙烯当量消费量约为3130万t,同比增长约为5.7%。乙烯当量消费量的增长逐步放慢。
同时,乙烯贸易活跃。2011年乙烯进口量首次突破100万t,进口量创下新高。但是下游衍生物进口增长放缓。
2011年底国内共有24家乙烯生产企业,30套生产装置,若不计重油催化热裂解装置和甲醇制烯烃装置,蒸汽裂解乙烯装置的平均规模达到了54.9万t/a,其中单套规模达到80万t/a及以上的装置有8套,产能合计774万t/a;单套规模在60万~80万t/a的装置有6套,产能合计415万t/a。乙烯装置平均开工率为100.9%,比上一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
3.1.2 消费增长放缓,自给率进一步上升
如前所述,2011年国内总的乙烯当量消费量增幅为5.7%,较“十一五”期间的数值有所放缓。近年来国内乙烯下游衍生物进口量增长逐步放缓,聚乙烯近三年来进口量均维持在740万t左右,在乙烯其它主要的下游衍生物中,除了乙二醇的进口量一直保持较快增长外,苯乙烯、二氯乙烷/氯乙烯/聚氯乙烯、醋酸乙烯等产品的进口量近年来基本维持不变或是逐步下降。
按当量消费量计,2011年国内乙烯自给率约为49.5%,比2010年提高了近1.5个百分点。在乙烯当量消费结构中,聚乙烯仍是最主要的消费领域,占乙烯总当量消费量的55.2%;环氧乙烷/乙二醇占乙烯当量消费量约23.5%;苯乙烯占乙烯当量消费量约7.5%;乙烯法聚氯乙烯占乙烯当量消费量的7.1%左右。
2012年将是国内乙烯装置建成投产的又一个高峰年,预计抚顺石化80万t/a乙烯,大庆石化60万t/a乙烯扩能改造、四川石化80万t/a乙烯均有望建成,2013年武汉石化80万t/a乙烯也将建成,届时“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乙烯装置将全部投产。根据《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我国乙烯产能发展目标将达到2700万t/a,产量目标为2430万t,届时国内乙烯自给率将提高到64%。目前,除了湛江中科炼化一体化项目中的100万t/a乙烯已获得核准外,还有多个乙烯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工作,预计2012年会有部分项目获得核准。此外,国内甲醇制烯烃也将进一步有所发展。
3.1.3 下游石化产品由绝对性短缺向结构性短缺过渡
随着国内乙烯生产的增长和自给率的提高,乙烯下游石化产品将由过去的绝对性短缺逐步向结构性短缺过渡。近三年来乙烯主要下游产品的进口量基本保持稳定或呈下降趋势,一方面高端牌号产品保障能力不足,仍需要大量进口;另一方面,国外低成本通用产品的冲击不断加大,使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可能形成通用产品的产能过剩局面。
3.1.4 原料资源制约日益加大
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大,已经超过了55%,未来乙烯行业发展所面临的原料供求矛盾将进一步加剧。由于乙烯行业的资源对外依存度较高,原油价格的高位运行将使行业原料成本增加,特别是与国外优势资源地区的低成本产品竞争时,会处于不利地位。
3.1.5 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十一五”期间通过采取多项措施,国内蒸汽裂解制乙烯装置的单位燃动能耗下降了11.3%,2010年达到886kg标煤/t乙烯,但是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
《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乙烯燃动能耗的目标低于857kg标煤/t乙烯。近年新建大型乙烯装置都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对于老的乙烯装置,由于规模、原料、流程、设备等多方面原因,仍有较大的压力。
“十二五”期间石化全行业规划的节能目标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源消耗降低20%。对于乙烯行业来说,若要为全行业节能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还需要采取多种措施。
3.2.1 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炼化一体化模式,进行资源优化。应充分发挥炼化一体化的优势,提高炼油装置和乙烯装置的规模匹配,加强炼厂干气、轻烃的回收利用,最大限度利用炼厂副产品作为乙烯装置的原料。
3.2.2 扩大优质原料来源,提高副产资源利用率
广泛采购石脑油、凝析油、轻烃等资源,弥补资源,优化乙烯原料结构。随着乙烯装置的大型化,乙烯副产C4、C5、C9等资源进行集中加工利用的条件更好,可以延伸加工为多种高端合成材料或专用化学品。无论乙烯企业是自身将副产资源进行加工,还是与所在园区企业进行合作加工,副产资源的附加价值将大为提高,可实现整体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2.3 完善原油重质组分的加工利用技术
随着原油重质化趋势,完善原油重质组分的加工利用技术,利用原油重质组分生产乙烯、丙烯也是原料多元化的途径之一。
3.2.4 引进高端品种牌号
随着工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加快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对高附加值、高性能的高端石化产品需求快速增长。需要加快乙烯下游产品结构的调整,提高高端产品的比例,满足相关产业升级和发展的需要,提高乙烯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
3.2.5 加强科技研发,增强创新能力
在引进高端品种牌号石化产品的同时,还应加强自身的科技研发,全面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在各类专用料技术、合成材料改性技术、工程塑料大型化技术、特种橡胶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完善,在高端产品方面逐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3.2.6 科学推进甲醇制烯烃的发展
《烯烃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到2015年烯烃原料多元化率将达到20%以上。甲醇制烯烃是实现烯烃原料多元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以拓宽烯烃原料来源。
3.2.7 加强节能减排工作。
4.1.1 苯下游需求增长趋缓,国内自给率进一步提高
苯乙烯需求增长是支撑苯市场的主要动力。2011年,我国苯乙烯生产能力达600万t/a,产量400万t,表观消费754万t。苯乙烯主要下游行业,如EPS、PS、ABS等也发展迅猛,仍需进口以弥补苯乙烯缺口。
4.1.2 溶剂领域需求比例进一步减少
溶剂一直是我国甲苯消费的主要领域,2011年溶剂领域的甲苯消费量约100万t,占甲苯总消费量的41%。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法规的日益健全,甲苯在溶剂领域的消费增长将受到一定的制约,但涂料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传统的芳烃溶剂在短期内仍无法取代,溶剂在甲苯消费结构中所占比例将逐步下降。
4.1.3 聚酯行业增速放缓,PX需求增长明显放缓
2011年我国PX产量750万t,表观消费量为1250万t,自给率为60%。2011年国内PTA产量1506万t/a,表观消费2040万t/a。PX—PTA—聚酯-纺织产业链增速开始放缓。
截至2011年底,我国芳烃生产能力分别为纯苯1000万t/a,产量为670万t;甲苯产量180万t/a,表观消费245万t。
我国芳烃产能布局存在地区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下游产业的发展,延伸产品发展机会减少,“十二五”期间,结合炼油企业改造或进口馏分油机会,应对芳烃产业布局调整予以关注。
有机化工原料是生产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农药、合成洗涤剂、涂料、油漆等的主要原料。我国是世界有机原料的最大产地和消费市场之一,在较长时期内保持了产需双重增长的趋势。
在国内,有机原料下游市场需求量逐渐增长的背景下,近几年建设的产能逐步开始发挥效能,行业供需格局逐步得到优化,产业整体趋于供需平衡。2011年我国主要有机原料市场供需现状详见表2。尽管仍有部分产品处于短缺水平,但预计2012~2015年我国有机化工原料短缺程度将会减缓。
表2 2011年我国主要有机原料市场供需现状
“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国一批石化项目的建设和改造,环氧乙烷、乙二醇、环氧丙烷、丙烯腈、丁/辛醇、醋酸、苯乙烯、PTA和苯酚丙酮等有机化工原料的国内供应格局将发生变化。
我国部分有机化工产品(例如,丙烯酸及酯、醋酸、丁辛醇)未来国内市场容量增长有限,已经出现或在未来几年将逐渐出现供大于求的市场格局,产品自身的盈利空间逐渐缩小,市场结构性的调整已经开始。
我国是全球有机化工产品生产和消费大国,既要保持整体行业平稳较快增长,又要通过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增长质量和效益。未来行业赢利增长将主要来自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一体化产品链、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等方面。
整体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丙烯腈、干气制乙苯、PTA等国产化工艺技术装备水平已经达到世界级水平,但是部分产品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如:废气、废水、废催化剂的回收和治理、低位能源的回收利用、高效设备和工艺的应用等。
“十二五”期间有机原料行业将按照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高度重视科技创新,采用先进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加大节能减排各种措施的应用力度,增强核心竞争力,增强整体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6.1.1 国内供应能力继续提升,但增速较前两年明显放缓
2011年我国五大通用合成树脂新增产能合计约363.8万t/a,增幅远低于2010年,总产能达到5504.8万t/a,同比增长7.1%。全年总产量达到3896.6万t,同比增长8.6%。主要集中在聚丙烯、聚氯乙烯和ABS领域,而聚乙烯产能增幅较小。2011年合成树脂供求统计见表3。
表3 2011年合成树脂供求统计
2011年,国家加大了对氯碱等“两高一资”类行业的宏观调控力度,虽然隔膜法烧碱和小型电石法PVC等落后产能退出步伐进一步加快,但氯碱行业产能扩张势头仍没有得到有效遏制。2011年,我国PVC(含糊树脂)生产能力2162万t/a,同比增长5.8%。全年产量约1270万t,同比增长12.4%。其中PVC新投产产能达到204万t/a,退出落后产能85万t/a。
6.1.2 行业发展形势复杂,高端化、差异化发展意义突出
随着新建装置投产,国内合成树脂供应能力仍将保持快速增长。2012年我国五大通用合成树脂新增产能合计将达到664万t/a,到2012年底总产能将达到6169万t/a,距离《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到2015年,国内五大通用合成树脂产能达到6800万t/a”的目标仅相差630万t/a。
由于内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合成树脂下游制品行业市场压力和风险加剧。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不景气,将对国内出口导向型的塑料制品生产造成明显冲击。从国内形势看,未来几年,GDP增速调低至7.5%~8%,将对国内塑料制品消费产生不利影响。较多不确定因素,加剧了合成树脂下游塑料制品产业的市场压力和经营风险。
随着合成树脂市场上通用料牌号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盈利下降,生产企业为改善经营状况、寻求新的突破,均加大了对专用料牌号的开发,以提升差异化、高端化发展水平。
6.1.3 未来几年的发展任务及措施,包括:
(1)淘汰落后产能,提升行业整体规模及技术水平(聚丙烯、聚氯乙烯);
(2)优化原料结构,提高产品成本竞争力(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
(3)提升产品档次,加大专用料的开发和生产力度(双峰、茂金属催化剂、ABS合金等);
(4)采用先进技术,推进节能减排;
(5)加快技术开发,增强自主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
2011年,我国合成橡胶产能达到295万t/a,产量约为248万t,部分新建和扩建装置当年未达产,装置平均开工率84.2%。2011年国内合成橡胶进口量125.5万t,出口量23.8万t,表观消费350万t。国内各类特种弹性体生产能力达到27.3万t/a,产量约16.1万t,装置平均开工率59.0%。
合成橡胶今后几年重点关注的产品是NBR、HIIR、EPR、IR等以及丁二烯路线的CR。国内特种橡胶市场前景总体较好,具有发展潜力,但需注意各品种增长空间不同;丁二烯路线的CR及耐寒氯丁橡胶具有竞争力,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随着国内合成橡胶产能的提高,产品牌号的增加,产品结构性矛盾逐步得到解决,市场占有率也将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供需缺口。
现有部分生产装置能耗高,水电汽等消耗量较大。随着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轮胎将向子午化、扁平化和无内胎化方向发展,环境友好的“绿色”环保产品以及高性能化和功能化的合成橡胶品种需求将快速增长,合成橡胶企业节能减排压力较大。
近几年以纯碱、氯碱和PVC为代表的盐化工行业发展仍然较快,2011年,全国烧碱产能约3412万t/a,产量2466万t;纯碱产能达到2850万t/a,产量2250万t;PVC树脂生产产能能达到2162万t/a,产量仅1295万t。行业的过剩态势加剧。
氯碱行业严格控制总量,加大调整产品结构的力度。企业应走差异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之路。鼓励发展乙烯氧氯化法生产聚氯乙烯,推动离子膜的国产化进程,开发高附加值的氯碱下游产品。研发新型无汞催化剂,推广干法乙炔发生、新型干法水泥、低汞触媒、新型电解槽等先进技术。调整产业布局,引导企业向资源优势地区转移,建设煤、电、盐、碱联产的氯碱基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纯碱行业应严格行业准入条件,限制产能无序扩张。东部沿海地区不再增加纯碱产能。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提高重质纯碱和干燥氯化铵的产能比例,氨碱、联碱产能比例应更趋合理。加快节能减排改造,提高行业清洁生产水平。
我国氯碱化工产业正处于一个深度变革、调整的关键时期。由于基础产品过剩,效益下降,应转变思路重点延伸发展高附加值的有机氯产品和化工新材料,形成独具特色的新型氯碱化工产业。
新型氯碱化工产业见图5。
现代煤化工产业是以先进煤气化为龙头,生产以替代石油化工产品和成品油的能源化工产业,它将能源、化工技术相结合,可实现煤炭和能源化工一体化。经过近年来的发展,现代煤化工技术开发和应用取得显著进展。目前,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示范工程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8.1.1 主要政策精神
国家对现代煤化工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石化和化学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也给出了相关的指导意见。总结这些政策的精神,可以归纳出以下几点:
(1)高度重视能源转换效率,要对项目进行全生命周期能效分析;
(2)注重技术提升、提高国产化率;
(3)在煤炭资源地建设,实现煤-电-化-热深度一体化;
(4)客观评价经济性和竞争力,要按煤炭市场价格进行经济评价;
图6 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的比较
(5)强化三废减排要求,要实现废水零排放、废气排量大幅度降低;
(6)重视CO2排放,项目要具备大幅减排CO2的能力。
8.1.2 发展原则
根据以上政策精神,发展现代煤化工要遵循以下原则:
(1)现代煤化工升级示范与传统煤化工结构调整相结合;
(2)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与总量控制、提效减排相结合;
(3)能源高效利用与提高产品附加值相结合;
(4)单项技术发展与系统优化、集成相结合。
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对煤炭资源、水资源、生态、环境、技术、资金和社会配套条件要求较高。因此,大型现代煤化工项目,“十二五”仍以示范为主,每个示范项目都要求有创新点。
“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
(1)探索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煤炭深加工技术并实现产业化;
表4 “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资源转化效率提高具体目标
表5 煤路线与石油路线能效与碳排放的对比
(2)产业技术水平大幅提升,能源转化效率进一步提高,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进一步降低;
(3)产业整合路径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形成若干集煤炭开发、加工转化、化工、电力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性能源基地和能源企业;
(4)产业科技创新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形成包括科技研发、工程设计与建设、生产运营、人才培养与队伍建设在内的完整产业体系,在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道路上迈上新的台阶。
(1)煤炭液化、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实现产业化;
(2)煤制芳烃完成较大规模的工业试验,具备产业化基础;
(3)煤炭分质利用、煤化电热一体化(多联产)初步实现不同工艺技术或生产过程间的耦合、集成;
(4)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营水平提高,项目投产3年内,产能利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达到设计指标,实现“安、稳、长、满、优”运行。
“十二五”期间,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的能源利用效率、煤炭和水资源消耗指标应明显优于“十一五”期间同类示范项目的水平。 具体目标如表4所示。
“十二五”期间,现代煤化工大型成套技术装置将实现自主化,具备项目设计、建设和关键装备制造能力。包括适用于我国煤种的大型先进气化技术、大型高效合成与精制技术、高效气体净化和分离技术、低阶煤分级转化利用技术、系统优化集成与设计技术、大型装备、排放物控制技术等17项重大技术将成为煤炭深加工产业示范重点。
经测算,在原油价格低于50美元/桶时,现代煤化工产品的经济竞争力都不理想;当原油价格在60-70美元/桶,现代煤化工产业初步具有经济竞争力,但是优势不突出;当油价高于70美元/桶时,现代煤化工产业的经济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竞争顺序是: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煤制二甲醚>煤制油。
但是上述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还有所差距 ,应特别要关注进口产品的发展走势,尤其是聚烯烃和乙二醇,进口产品的成本较低。因此判断各产品面临的竞争环境比较复杂。
因此,在发展现代煤化工项目时,需要客观分析现代煤化工产品的市场空间与竞争力,合理把握实施进度。在具体产品方面我们应该更加关注:
8.6.1 煤制油
煤制油的产品在我国有较好的市场前景,但是目前还不具备广泛的产业化条件,仍将继续工艺完善,评价其经济竞争力。
8.6.2 煤制天然气
应多加关注季节调峰方案、气价和管网建设问题。
8.6.3 煤制烯烃
烯烃产品在我国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空间,在石化产业空白地区和甲醇产能过剩地区,可以探讨发展机会,但是必须要符合升级示范项目的各项要求。产品方案应体现高端化,尤其是用于改造电石法PVC。
上述几种技术于建设规模较大,需要认真落实资源煤炭、水条件。
煤制二甲醚近年来新增产能较大,尚存在与液化气竞争和汽车领域应用推广等问题,短期内市场空间有限,将呈现较严重的过剩局面;煤制乙二醇工艺处于工业化示范阶段,应充分关注技术成熟的条件、竞争力和产业链形成条件(生产聚酯的原料PTA配套条件),再确定发展机会。
Elevating Development is the Way for China's Petroleum and Chemical Industry
By Bai Yi
F424.2
B
1672-9323(2012)03-0016-08
2012-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