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新根,侯 玉,朱文雅,王庭林,宁振东,邹 波,常文英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西太原030032)
在自然界中,鼠类作为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在能流和物流等方面起重要作用[1]。当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后,鼠害一般会随之发生,成为农林牧业的一大生物灾害。对此,人类与鼠害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其中,对鼠类的不育防控作为鼠害综合治理的一个新兴领域,被认为是比传统毒杀方法更有发展潜力的手段和技术[2]。
不育剂控制害鼠群落的研究已有多年历史,其生态学基础和控制理论日趋成熟[1,3-5]。在国内,有关应用不育技术防治啮齿动物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较为满意的效果[6-9],但整体而言尚属开始阶段。尤其在山西省,目前对害鼠不育剂的应用尚处在试验阶段[10],害鼠不育剂的应用技术还不成熟,因此,需要针对害鼠问题较为突出的现状,进行不育剂应用技术的试验、集成与推广,开辟山西省在农林鼠害防控与研究方面的新领域。
雷公藤甲素颗粒剂是由无锡开立达实业有限公司生产的一种雄性不育灭鼠剂,选用纯天然植物雷公藤提取制成,害鼠食用后会抑制睾丸的乳酸脱氢酶,使精曲小管萎缩,精子量变得极为稀少甚至完全绝精,丧失生育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害鼠数量的目的。本研究选用雷公藤甲素颗粒剂,以山西省农田害鼠为靶标,通过对不育剂应用技术的研究和对农田害鼠防控效果的调查,以期为不育剂应用技术在山西省的应用与推广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试验区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冶镇农田,地处北纬38°28′,东经112°57′41″,平均海拔高度约672 m,属土石山区小盆地地貌。当地气温最高35 ℃,最低-32 ℃,年平均气温介于-5~10 ℃之间,年均降雨量540 mm 左右,无霜期为90~170 d。当地以种植玉米为主,辅以白菜、马铃薯、番茄及其他小杂粮。根据试验前对当地农田害鼠的调查结果,当地农田栖息的主要鼠类有长尾仓鼠(Cricetulus longicaudatus)、大林姬鼠(Apodemus peninsulae)、社鼠(Rattus niviventer)、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发生密度属中度危害区。其中,长尾仓鼠为当地主要优势种,在鼠种构成中约占80%。
试验药剂为无锡开立达实业有限公司提供的雷公藤甲素颗粒雄性不育剂(0.25 mg/kg),农田害鼠调查使用大板铗,饵料为新鲜的花生仁。
试验于2012 年3 月26 日到5 月31 日进行。3 月31 日和4 月10 日共投放2 次雷公藤甲素药剂。于3 月26—27 日(投药前)、4 月11—12 日、4 月26—27 日、5 月30—31 日,采用铗夜法分别在试验区和对照区进行鼠密度测定,并调查记录鼠种构成及年龄、雌鼠的繁殖情况。
小区面积约20 hm2。试验区周围建立50 m宽的隔离带作为保护区,以确保试验效果的准确性。试验区和保护区按同种方式和方法都投放试验药剂,效果调查只在试验区进行。
在东冶镇新堡村的农田安排空白对照区,与试验区相隔有约200 m 宽的沟壑,对比调查面积约20 hm2。试验区和对照区各种条件基本一致。
等距离设置饵点,饵距为5 m×5 m。试验药剂投放2 次,即在主要鼠种进入繁殖期投放第1 次,间隔10 d 后用同样的方法投放第2 次。每个饵点每次的投饵量为10 g。
1.6.1 密度调查 采用铗夜法测定鼠密度。捕鼠铗为中号,全部采用新鲜花生仁为诱饵。铗距为5 m×20 m。
1.6.2 适口性调查 在试验区,随机观测50 个投放饵料的饵点,根据前3 d 的摄食量评价适口性。
1.6.3 试验效果统计方法 对捕获鼠进行分类鉴定后,记录年龄情况(划分为成体与亚成体),解剖雌鼠,观察记录孕鼠情况和子宫斑数。采用铗夜法调查鼠密度,计算灭鼠效果。计算公式为:雌体繁殖率=(怀胎雌鼠数+子宫斑鼠数)/成体雌鼠总数×100%;雌体繁殖下降率=(对照地繁殖率-试验地繁殖率)/ 对照地繁殖率×100%;亚成体下降率=(对照地亚成体所占比例-试验地亚成体所占比例)/对照地亚成体所占比例×100%;害鼠密度自然减退率=(对照地试验前的铗捕率-对照地调查时的铗捕率)/对照地试验前的铗捕率×100%;控制效果=(试验地试验前的铗捕率-试验地调查时的铗捕率)/试验地试验前的铗捕率×100%;校正控制效果=(1-试验区调查时铗捕率/(试验区试验前的铗捕率×(1-害鼠密度自然减退率)))×100%。
1.6.4 安全性调查 在投饵后,巡回检查试验地及周围,观察非靶动物的中毒情况。
根据试验前对试验区和空白对照区的调查,结果(表1)显示,从总体上看,投药前试验区和对照区害鼠密度趋于一致。在鼠种构成上,长尾仓鼠占80%左右,其他鼠种只占20%左右。优势鼠种相对集中,有利于试验分析。
表1 试验区和对照区鼠种构成比较
当地优势鼠种长尾仓鼠繁殖期较长,从2 月底3 月初开始繁殖,到9 月中旬结束,第1 次繁殖高峰期出现在4 月,害鼠个体年繁殖2~3 次[11]。其他鼠类数量很少,对试验结果影响不大。
对抗生育效果进行了3 次调查,雌性鼠的繁殖情况如表2 所示。从表2 可以看出,随着害鼠繁殖季节的来临,对照区害鼠雌体繁殖率为67.86%。而在试验区,投药后随时间的推移,害鼠雌体繁殖率在逐渐减少,降低到32.00%,与对照区害鼠雌体繁殖率经t 检验,存在极显著差异。根据计算,雌体繁殖率降低了52.84%,表明该试验药剂可在较长时间内控制害鼠种群的繁殖。
表2 试验区与对照区雌性鼠种群繁殖率的比较
根据对捕获鼠体进行成体、亚体鉴定(根据害鼠体质量),试验区和对照区的亚成体数量如表3 所示。
表3 试验区与对照区成体、亚成体数量比较
从表3 可以看出,试验开始时由于害鼠刚进入繁殖期,在害鼠种群中基本没有亚成体的出现。随着害鼠繁殖时间的推移,对照区害鼠种群中的亚成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在3 次调查中,试验区中的亚成体鼠在数量构成中所占的比例每次都低于对照区。从总体上看,试验区亚成体所占的比例为14.29%,显著低于对照区的40.96%。根据计算,亚成体所占的比例下降了65.11%,表明该试验药剂对害鼠的繁殖有显著的控制作用。
根据铗夜法调查,试验药剂对鼠密度的控制效果如表4 所示。
从表4 可以看出,随着害鼠的繁殖进入高峰期,对照区害鼠的数量及铗捕率明显提高。在试验区,鼠密度的校正控制效果随着投药时间的增长在不断提高,第1 次调查校正控制效果为35.14%,第2 次调查校正控制效果为47.21%,第3 次调查校正控制效果达到了63.49%,表明该试验药剂对害鼠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增加,并且能够有效控制害鼠的种群密度。
2012 年3 月28—30 日在试验区进行了雷公藤甲素颗粒剂农田适口性测定工作,调查结果(表5)表明,投饵3 d 后,试验药剂大田取食1/2堆以上的比例累计为58%,表明该饵剂在农田中的适口性较好。
表4 试验药剂对鼠类的控制效果
表5 雷公藤甲素颗粒剂适口性调查结果
在投药后的大田巡回调查中,未发现天敌2 次中毒现象,整个试验过程中未发生人、畜、禽误食中毒现象。表明该药剂使用安全。
通过生理解剖对比观察及对亚成体的统计结果表明,在农田害鼠繁殖季节,害鼠雌体繁殖率达到67.86%。而在投放试验药剂后,随时间的推移,害鼠的雌体繁殖率在逐渐减少,降低到32.00%,雌体繁殖率降低了52.84%,同时,使亚成体所占的比例下降了65.11%,表明该药剂可在较长时间内控制害鼠种群的繁殖,抗生育的综合效果显著。
在农田害鼠的繁殖高峰期,该试验药剂对种群密度的控制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效果在增加,控制效果可达到63.49%,表明该药剂能够明显控制害鼠种群密度。
另外,农田害鼠前3 d 对雷公藤甲素颗粒剂的平均取食率达到58%,说明该药剂在农田的适口性较好;投药后也未发现天敌2 次中毒及其他非靶动物和人、畜、禽等的误食中毒现象。表明该药剂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该药剂适口性好,使用安全,抗生育效果显著,具有环保型生物农药的特性,可在农田防治害鼠工作中大面积使用。
[1]王祖望,张知彬.鼠害治理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2]杨新根,王庭林,宁振东,等.鼠类不育剂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8):922-924.
[3]Knipling E F.Sterile male method of population control [J].Science,1959,130:902-904.
[4]Davis D E. Principles for population control by gametocides[J].Trans N Am Wildl Conf,1961,26:160.
[5]高源.鼠类化学不育剂的发展[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1996,7(6):481-484.
[6]张知彬,王淑卿,郝守身,等.α- 氯代醇对雄性大鼠的不育效果研究[J].动物学报,1997,43(2):223-225.
[7]侯秀敏,文香,李卫民,等.莪术醇雌性不育剂防治草地害鼠试验研究[J].青海草业,2007,16(4):14-19.
[8]张春美,杨静丽,张天栋,等.0.2%莪术醇抗生育剂防治森林害鼠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9,28(5):9-11.
[9]陈继平,丁柯中,马玉林.贝奥雄性不育灭鼠剂野外鼠害防制的效果观察[J].医学动物防治,2006,22(11):807-808.
[10]王庭林,张慧娣,赵日良,等.抗生育剂莪术醇对区域性害鼠的控制效应研究 [J]. 山西农业科学,2007,35(10):34-36.
[11]王廷正,许文贤.山西啮齿动物志[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