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主的尺度及其深化

2012-12-23 12:35张兴辰
理论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广度公民民主

张兴辰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网络民主的尺度及其深化

张兴辰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南京210093)

参与的程度决定着民主的程度,科恩将这个程度叫做民主的尺度。我们套用科恩衡量“民主的尺度”的方法,也采用三个维度来衡量网络民主的尺度,即网络民主的广度、网络民主的深度、网络民主的范围。网络民主打破了地域、时间的界限,极大地扩大了民主的广度;网络增加了公民的参与领域,有效地扩大了民主的范围;网络民主实现了社会成员充分、持续有效的参与,大大地加深了民主的深度。

网络;网络民主;尺度;民主参与

互联网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生产方式,还深刻地影响着上层建筑。近年来,“网络民主”逐渐成为学界、政界和公众广泛关注的一个热门话题。研究网络民主并且发展网络民主对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1995年提出的,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1]马丁·哈根等学者指出,网络民主是电子民主发展的最新阶段,是对远程民主形式的修正和完善。[2]中国学者郭小安认为,所谓网络民主就是参与主体借助网络技术,以直接参与为主要形式,以高度互动为主要特征,以网络空间为载体,培育、强化和完善民主的过程。[3]也有学者认为,网络民主是一种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民主互动的方法或手段,“以发达的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及其相关技术为运作平台,以直接民主为发展趋向,以公民的全体、主动、切实参与民主决策、民主选举等民主运作程序为典型特征的一种民主新形式。”[4]国内外学者大多将网络民主看成是借助互联网这一媒介来实现民主的一种新形式。一般认为网络民主具有四个特点:(1)虚拟性;(2)交互性;(3)非正式性。网络上的民主互动并不同于传统民主形式,它不需要一个正式组织机构去实现;(4)去权威性。也称做“平等性”。在网络社区中,没有传统意义的社会中心结构,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5]正是因为这些特点,网络民主促进了民众的政治参与,简化了政治参与的条件和程序,打破了政治中的绝对权威并对政治权力体系形成了强有力的公共舆论监督。

目前国内外学界对于网络民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民主的内涵、特征、性质与地位、网络民主的积极意义及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笔者选择了网络民主的尺度这个切入点,对网络民主进行新的剖析。

一、网络民主的尺度

网络民主的核心是民主,网络只是它的外在手段或表现形式。要弄清网络民主的尺度,先要弄清民主的尺度。关于民主的论述,实在是汗牛充栋。笔者较赞同美国密执安大学教授卡尔·科恩对民主下的定义:民主是一种社会管理体制,在该体制中社会成员大体上能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或可以参与影响全体成员的决策。[6]在这个定义里,参与可谓是决定了民主,参与的程度就决定了民主的程度。科恩将这个程度叫做民主的尺度。他用了三个维度来衡量民主的尺度:(1)民主的广度;(2)民主的深度;(3)民主的范围。[6]这里我们套用科恩的“民主的尺度”的衡量方法,也采用三个维度来衡量网络民主的尺度:网络民主的广度;网络民主的深度;网络民主的范围。

1.网络民主的广度。民主的广度,指的是社会成员参与决策或影响政策的比率。现代民族国家往往由于其人口规模过大,而无法实现直接民主,只能通过“代表选代表”这种间接民主来实现民主。萨托利断言:“可以得到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广度成反比。”[7]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要实现每个人的自治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但是卢梭曾称,纯正的民主是不需要“代表”的。“在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里,一切都是公民亲手来做。”[8]网络民主的诞生恰好解决或部分解决了这一矛盾,在保证“自治的强度”下,实现了每个人的自治或绝大部分人的自治,极大地扩大了民主参与主体的广度。由于网络可以跨越物理的限制,在一个无限广的范围内将人们联系在一起。只要有网络,就可以让每一位公民实现“在场”直接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不同地方的人们可以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汇聚到某一网络平台,进行选举或参与政策制定。民主参与不再因为会场不够大而不得不中止,也不会因为人们难以找到共同的时间而作罢。“自治的广度”的扩大并不会减弱“自治的强度”。

国务院法制办公室(以下简称“法制办”)的网站在主页上开辟了一个“在线互动”模块。在此模块中,顶端就是“法律法规草案意见征集系统”,下面是诸多草案征集公告。近期的一个公告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质量监督检验检疫统计管理办法(草案修改稿)》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9]法制办就草案向全国人民征求意见,通知上包括了意见反馈截至日期、详细的通信地址和联系邮箱,每一位公民,即使是一个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直接通过邮件的形式发给法制办。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也会通过新华网、中国政府网等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人民网开办的“强国论坛”,不仅是人民网最具影响力的精品栏目,也是我国互联网新闻传播事业中知名度最高的互动栏目。在这里,嘉宾和网民平等交流,共同讨论政治时事,相互启发,探讨问题解决办法。网络民主打破了地域、时间的界限,极大地扩大了民主的广度。

网络民主的发展有赖于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以及电脑硬件等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着网络民主实现的广度。目前在我国城市中,网络基础设施基本全覆盖,而且网速也较快(北京的网速已提升到20Mbps),城市居民们在家就可以上网了解政策,通过视频会议等参与政治。但农村居民有些还没摸过电脑,更无法利用网络参政。还有些地方虽然铺设了网络,但是网速非常慢,软件系统落后,离网络投票和网络会议还有很大距离。我国网络普及上“东部快、西部慢,城市快、农村慢”的不平衡态势,像一条数字鸿沟横亘在网络民主发展进程之中。

另外,我国不仅存在数字鸿沟,还存在教育鸿沟,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导致西部和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落后于东部和城市人口。如果参与主体文化素质太低,即使配备了先进的网络设施,网络民主恐怕也只是个摆设而已。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不平等不仅威胁到网络民主的本质,也极大地限制了网络民主的广度。

2.网络民主的深度。民主的深度,是指社会成员的参与是否充分、有效。在评估时,投票率可以用作衡量参与深度的一个指标,但仅仅靠投票率指标还不足以完整准确地衡量参与的深度。民主参与不仅包括投票,还包括投票之前的许多活动,如对社会问题的思考、提出政策备选方案、同其他社会成员讨论政策等。这些都是一个社会民主的深度的表现。

萨托利说过,“可能的自治强度同所要求的自治的持续性成反比。”[7]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最强的参与往往持续的时间较短,随着时间的持续,公民的参与热情就会逐渐降温。古代希腊公民自治之所以能持久不衰,是因为繁重的体力劳动都转给奴隶了,这使得成年男性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参与政治。这里涉及到一个时间和精力的问题。可想而知,每一次的政治参与是要耗费时间与精力的,过多的政治参与很容易使得一个本来充满参与热情的公民疲惫不堪。网络诞生后,公民可以在家里通过网络实现民主参与,极大地节省了时间与精力,使得公民的参与热情持久不衰。公民不仅可以通过网络来投票选举,还可以通过网络论坛、博客来发帖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可以参加网络会议与政府官员共同讨论政策的制定;可以通过远程访问获取政府相关信息以对政府形成监督;可以通过微博来号召动员一项社会公益行动等。投票只是民主参与的一个表现,更多形式的民主参与活动可以通过各种网络工具得以实现。网络民主实现了社会成员充分、持续有效的参与,大大地加深了民主的深度。

民主参与有个重要的条件,那就是公民本身的民主参与愿望,或者说民主参与热情。虽然我国公民的参与热情在逐年提高,但还是有一部分人民主参与的热度不够,甚至表现出政治冷漠,他们或认为国家政治管理跟自己没关系,或认为自己的参与根本不会发挥作用,或习惯了被管理。这些都影响着我国网络民主的深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化的影响。民众缺乏公民意识,更多的是一种“臣民”意识,主要扮演“顺民”的角色。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他的《论美国的民主》中说道,“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但按贡献对它们分级,自然环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10]这里的民情指的就是一个社会的公民文化,或社会资本。文化对于人的影响是深层次的,也是要很长时间才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公民网络民主参与热情需要一种政治参与文化作支撑,这种文化将教会人们自觉利用网络来实现自己的权利。

3.网络民主的范围。民主的范围,指人民在多大范围、多少问题上可以有决定权或影响。社会事务包括政治、商业、教育、医疗、宗教等方方面面,人民在哪些方面具有最终决定的权力就决定了民主的范围。

在民主社会中,并不是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全体人民直接决定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空间、时间和精力方面的限制,一些比较复杂或技术性强的问题也不宜由全体成员共同处理。解决的办法有两种:一是用代表制,由人民选举代表代为处理某些事务;二是通过民间途径处理某些领域内的复杂事物,如在商业、教育、宗教等领域。在这两种情况下,如果人民代表或民间团体能够很好地实现人民的意志,人民又能对他们保持限制与管理的权力,就意味着人民也可以在这些领域的问题上起决定作用,民主的范围也就扩大了。而通过网络民主就可以实现对人民代表或民间团体的有效限制与管理。例如,财政部门利用职权为本部门或政府谋私利,慈善组织假借募集善款中饱私囊。以往在政府财政、慈善事业等领域,民众根本没有介入的能力,起不到决定作用。现在有了互联网,公民可以要求财政部门和慈善组织将具体的工作和相关数据一一在网上公布出来,置于公众焦点之下,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在这些问题上的参与决定能力,民主的范围得以扩大,如在网络上沸腾一时的“郭美美微博炫富事件”,起因就是一个认证身份是“中国红十字会商业总经理”的女孩,在新浪微博上发了“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等一系列的“炫富”内容。后来经查证,郭美美和红十字会没关系,她只是中红博爱公司前董事王军的女朋友。但是,经过网民的讨论和参与,最终迫使红十字会查明了真相,撤销了商业红十字会,并建立了全国统一系统信息平台。

虽然网络能有效地扩大民主的范围,但是网络并不是万能的,网络民主的范围还是有限的。政府可以通过网络来收集民意,作为决策的参考依据,但是却不可以就某项政策或法规在网上进行表决。因为网络是虚拟的,在网上,只有一个数字ID或一个昵称、代号,每个人都可以毫无顾忌地“畅所欲言”。自由的言论本来就是网络民主所提倡的,但不幸的是,不法分子们也可以通过“信息轰炸”和“信息伪造”两种方式来使政府无从分辨,无法获取真实的情况,最终导致决策偏差。[11]网络中充斥着大量虚假、无效、不负责任、恶意攻击的信息,这不仅会误导网民,使政府失策,甚至会引起社会不稳定。网络是个缺乏权威中心的世界,自由与无序是其最大的特点,所以通过网络来扩大人民民主权利的范围是有限的。

二、网络民主的深化

从上述分析可见,网络扩大了民主的广度和范围,深化了民主的深度,这使得网络民主成为民主的一种新形式,并且还在不断发展中。但同时,网络民主在广度、深度、范围上又都是有限的:网络民主的参与主体是不平等的,参与激情是有限的,参与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通过对网络民主尺度的三个维度的分析,可以明确进一步深化网络民主所需努力的方向:第一,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公平化,扩大网络民主的广度;第二,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深化网络民主的深度;第三,加强政府网络监管,扩大网络民主的范围。

1.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和教育公平化。网络民主的载体就是网络基础设施,要缩小我国数字鸿沟就要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具体措施有:第一,对我国的网络基础设施进行一个全国性的整体规划。要做到“全国全网全覆盖”,网络线路等设施规划要考虑到未来几十年的发展;第二,加强欠发达、落后地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东西差距。大力推进互联网的接入率,推进网络平民化。设立信息网络补助基金,加大家电下乡支持力度,提高广大居民电脑持有率;第三,增加带宽,加强信息高速传输技术研发,全面提高我国网络速度。

公平分配教育资源,缩小教育鸿沟。要注意加强对落后地区教育资源的倾斜,加大欠发达地区用于教育的财政投入,出台有力政策引导大学毕业生、教师去西部及落后地区从教,不断提高这些地区人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的网络应用能力。从而增加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平等性,扩大网络民主参与主体的数量,扩大网络民主的广度。

2.加强公民文化建设。托克维尔说维护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民情,普特南在他的《使民主运转起来》一书的结尾写道:“建立社会资本并非易事,然而,它却是使民主得以运转的关键因素。”所谓社会资本就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他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效率。[12]所以要推进网络民主,就要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增加社会资本。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公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包括提高公民的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公民只有具备了最基本的文化素质,才能参与网络民主;第二,公民政治素质的提升。高学历、有文化并不代表政治素质一定高,也有很多高科技人才犯罪,有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并不懂得如何参与政治、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所以,要加强公民政治素质教育,普及一般政治知识,宣传互联网参政的方式、方法、技巧等;第三,政府示范、引导公民有序参与网络民主。例如,各级政府、部门设立微博,宣传微博,与公民微博互动,鼓励公民提出批评、建议,尝试小范围的网络选举等。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一个积极参与政治的文化氛围。

3.加强政府网络监管。网络中充斥着大量道德失范和违法犯罪现象,不仅对经济和社会造成了危害,也严重限制了网络民主范围的扩大。网络虽然是虚拟的,但网络毕竟不能脱离现实社会而存在。网络上的自由是有边界的,这个边界就是他人和社会的权利。我们需要网络自由与民主,但决不允许犯罪分子和分裂分子利用网络来进行欺骗、煽动活动。

加强网络立法是网络监管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现实社会要建设成法治社会,网络社会同样也要建设成法治社会。完备的法律是积极预防、打击网络犯罪和失范行为的有效手段。2010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工信部都出台了相关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络行为。但是现有法律远不够应对网络世界的纷繁复杂,还需要立法部门加紧网络立法。同时要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网络道德是网络立法的补充,法律缺失的地方和法律不能管的地方就需要网络道德来约束。要在全社会宣传网络伦理道德,让网络道德深入人心,实现网民的自我监督和相互监督。只有这样,网络民主才能健康发展,人民的民主权利才能通过网络在更广的范围内得以实现。

[1][美]马克·斯劳卡.大冲击——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杜,1999.

[2]F.C.Arterton.Teledemocracy:Can Technology Protect Democracy?[M].Londer:Sage publication,1987.

[3]郭小安.网络民主的概念界定及辨析[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9,(3).

[4]宋迎法,刘新全.电子民主:网络时代的民主新形式[J].江海学刊,2OO4,(6).

[5]侯彬.试析“网络民主”特征及其对民主政治发展的影响[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5,(1).

[6][美]卡尔·科恩.论民主[M].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7]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阎克文,译.台北:东方出版社,1993.

[8]卢梭.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草案征集公告.http://www.chinalaw.gov.cn/article/cazjgg/.

[10]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M].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11]李永刚.互联网与民主的前景[J].江海学刊,1999,(4).

[12][英]罗伯特·D·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M].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

D035-3

A

1002-7408(2012)06-0040-03

张兴辰(1989-),男,安徽和县人,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行政。

[责任编辑:孙巍]

猜你喜欢
广度公民民主
论公民美育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网络在拓展学生阅读广度中的运用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金融广度:指标选择与政策建议
科学把握氧化还原反应教学的深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