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于 平,马欣元,胡 宁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22)
在长吉一体化中推进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建设
□ 于 平,马欣元,胡 宁
(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22)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传统农业正面临着新的挑战。长春市和吉林市作为吉林省两个最大城市的联手发展将为吉林省打造出全新的都市圈。其一体化进程将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凸显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应运而生的吉林省都市农业迅速的发展将体现出明显的吉林特色。
长吉一体化;城市化;都市农业
2011年10月10日,在长春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1]中提出了在长春地区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重要意义及具体办法。笔者总结分析了近年来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发展的特征及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长吉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的实际状况,就吉林省的长、吉地区率先发展都市农业的总体布局、项目设计、具体规划、措施实施等方面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建议,旨在为建立吉林特色的都市农业提供参考。
结合目前都市农业在我国的快速发展状况,笔者认为,长、吉地区的都市农业是城郊农业发展的高级阶段,其依托于现代都市的发展,融专业化、产业化和高科技农业于一体,是现代都市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长吉一体化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吉林特色都市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并进入了新一轮成长阶段,呈现出如下特征:
从现阶段吉林省各地农业发展的状况来看:2010年,长、吉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固定资产总额以及龙头企业的销售总收入大幅度高于吉林省其他地区,占全省的份额分别为59.47%和62.53%,无论是在规模还是效益上均位于全省领先水平,带动农户数量和基地规模份额也大于全省水平的一半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趋势具有向长、吉地区集聚的特征。
从吉林省不同农业产业的地区分布状况看:长、吉地区玉米深加工水平占全省比重的85.7%,玉米加工业固定资产总份额占据全省总量的84.7%。所以,吉林省玉米深加工业目前发展几乎都布局在长、吉地区;大豆加工业固定资产和加工能力占全省的比重分别为77.5%、69.1%,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到全省份额的88%;此外,从畜牧业的分布状况看,该区集中了全省60%以上的牧业生产和加工类型的企业,其中畜牧加工企业固定资产占全省牧业加工企业总量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玉米产业、大豆产业和畜牧业主要分布在长、吉地区,产业布局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化特征。
随着长吉一体化的发展和都市农业经营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龙头企业对加工原料的种类和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升。分散的农户生产由于规模小、技术水平低等原因导致其产品质量较差的后果,难以适应农产品加工的要求。所以,为稳定原料生产加工,保障产品质量,龙头企业以各种方式建立起了各自的生产基地。例如:长春大成实业集团提出以“定向育种、定向种植、定向收购、定向加工和定向销售”的五定向原则,与农户构建原料基地。此外,还从各个基地所在的各级政府或农场、林场等租种部分土地,自己进行原料的种植。所选农场包括伊通县二道乡、长岭县前七号农场和乾安县农场等。有的生产基地是由公司企业的产业职工进行生产和管理;有的则是与当地农户共同经营,即按劳动力、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作价入股按比例分配红利。这种经营方式便于公司企业遵循市场和生产需求,优化对原料基地的资金、技术和管理上的投入,严格执行标准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操作规程,不断完善原料品种和品质结构,增强原料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安全化程度。
自实施长吉一体化战略,建立“一小时都市圈”以来,长、吉地区一直把龙头企业的构建作为重点,以“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为标准,围绕玉米和大豆等粮食资源以及畜产品资源,构建了相当数量的大型龙头企业。例如:吉粮集团、长春大成集团、长春皓月有限公司、吉林德大公司等。目前,随着都市农业的不断发展,这些大型龙头企业也在不断完善,呈现出规模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
长、吉地区都市农业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加强集中体现在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不断增加,带动作用逐步增强,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密切等方面。从2010年农业全面统计数据情况看,2010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数量较2009年增加了80%的份额,各种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组织采取多种方式与加盟农户建立利益联结体系。采取合同(契约)关系是长、吉地区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加盟农户利益联结的主要特征,组织规模的比例从2009的82.1%提高到2010年的91.3%。此外,采取合作制关系组织的比重也在提升,2010年同比增加10个百分点,除了合同、合作、股份合作三种较成熟的利益联结方式以外,其他较松散的形式比重已经由2009年的9%下降到2010的0份额。综上数据明显显示出了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利益联结程度日趋增强和一体化程度的逐步完善。
⒈以蔬菜等为主体的园艺产业呈向好态势发展。近年来,通过不断调整种植业结构,普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缩减,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持续扩大。2010年,长春市成立了同心现代农业生态园、四间双千亩绿色蔬菜科技园、岳家葡萄、新月香菇、柳家花卉苗木、富绅花卉苗木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长、吉地区的农业正在向基地化、信息化、专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特别是将全国最大的蔬菜生产加工出口企业——福建超大集团引进长春市之后。“十二五”期间,福建超大集团将在长春市投资1.71亿元,集中连片构建高标准有机特色蔬菜种植基地5590公顷。农民入住新村,身份转为农业工人。若能够实现这一预期目标,不仅可以使长、吉城区的乡镇农业结构和蔬菜供应状况得到相应改善,而且还可以为长、吉地区构筑一道新的绿色生态屏障。
⒉以畜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格局正逐步形成。为了适应市民消费结构的变化,长、吉地区城郊乡镇正在努力提高畜牧业基地化、专业化、安全化生产水平,各类牧业小区不断成长壮大。据统计,2010年,城区乡镇生猪发展到179.9万头,肉牛发展到77.9万头,奶牛存栏9.5万头,鹿存栏6.2万只,肉鸡出栏2416万只,蛋鸡存栏1608.6万只, 分别比上年增长20.9%、20.2%、26.1%、17.8%、2.2%和5.9%;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215万吨、19.2万吨和15.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5.7%、5.1%和39.7%;牧业增加值实现22.19亿元,占一产增加值的67.2%,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14.8个百分点。
⒊观光旅游农业快速发展。长、吉地区的城郊乡镇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加大力度发展都市观光旅游农业,开发了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生产服务于一体的都市型生态农业项目,初步建立起了净月潭风景区、莲花山度假区、长春龙湾山庄、新立城水库风景区、雁鸣湖景区、吉林北山等一批新兴的观光旅游农业景观,既开辟了长、吉地区城郊新的经济增长点,又为周边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去处。
与吉林省其他地区相比较,长、吉地区都市农业发展具有较大优势,形成了多个国际知名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但是长、吉地区总体发展程度与国内东南沿海较发达的地区相比,还处于落后状态,无论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内部发展还是外部环境,都存在着较多的制约长、吉地区都市农业顺利发展的因素。
2010年,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数额达到350万元,但是,仅占农业总产值的28.7%;吉林省龙头企业总数仅相当于山东省的24.6%、广东省的43.7%,由此可见吉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量严重不足。[2]此外,龙头企业还存在规模普遍较小、布局分散、实力较弱等问题。2010年,长、吉地区的销售总收入超过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数量为45个,占组织总数的10%左右,销售收入超过10亿元的只有四家企业,分别是吉林德大、长春大成、吉林粮食集团和黄龙食品工业有限公司。由于此类问题的存在,导致长、吉地区在都市农业发展中缺乏抵御和化解市场风险的能力。
随着长吉一体化的加速发展,长、吉地区逐步开发出了一批特色突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但是,由于长、吉地区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尚未形成,土地经营大多停留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的“分包”层面,导致了这一地区在土地使用权结构和基地生产上仍以农户分散生产为主要特征,即在有限的土地上集中了大量的农户进行农产品生产。这种分散经营的结果会使土地低效率利用,无法真正实现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业生产结构,农产品质量也因此缺乏保障,在品种、花色、等级等许多方面难以实现合理统一。此外,又由于收购、贮运等环节的相互交错,难以满足加工企业对专用原料的质量要求,也制约了加工产品的质量标准和加工层次的提高,严重影响了长、吉地区农产品的竞争力。
据统计,2010年,长、吉地区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的耕地为0.04hm2,而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国,每个农业劳动力负担耕地都超过67 hm2。[3]农户生产经营规模狭小不仅不利于都市农业产业化的加快发展,也制约了农产品商品化率和经营效率,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极大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长春都市农业管理人才缺乏。目前,长春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以长吉南线建设的小型休闲服务项目为例。通过走访沿线鹿鸣山庄等多家休闲服务项目发现,大部分经营环境差,服务质量低,从中反射出经营管理上的缺陷。究其主要原因是业主大多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和学习,缺乏专业经营管理经验。
到2010年,长、吉地区各类法人单位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单位数量为0.11万个,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数量为11.3万人。由此可见,长、吉地区从事第一产业的法人、经营单位与人员所占份额很小,并且这一数量还呈现出递减的趋势。长、吉地区目前的都市农业发展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所谓“资金不足”是指现阶段农村固有资金的大量外流以及城市资金流入农村的数量严重不足。而在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中,其资本存量是相当可观的。目前,长、吉地区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所占比例远远没有达到这个水平。虽然吉林省是传统的农业大省,但是农业投资结构却持续存在着非农化的倾向。吉林省农村地区每年有65%-75%的资金大量外流,大多流入城市和工业区,而城市资金对农村固定投资则不足其总量的20%。[4]第一产业投资额仅占三产投资额比重的0.4%,且这部分资金正逐步向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转移。在这种发展态势下,必然导致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恶化以及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之间技术水平差距日益扩大。
都市农业主要指农业发展实现高度市场化,在提供优质农作物的同时还可作休闲、观光、旅游、教育等精神层面的产品,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都市农业的市场是全方位、开放式的,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形成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并实现自身的经营网络和多种销售形态。目前,长、吉地区围绕服务城市而兴起的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的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起步阶段,水平不高,并且因存在散、小、没有特色等问题而没有完全形成体系,所以吸引力有限。长春都市农业相对于先行地区的发展较为缓慢,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以及土地保护政策,没有做大做强,形成特色品牌和产业链。以温泉开发为例:御龙泉和圣德泉是长、吉两市温泉开发较好的地方,但服务项目单一,价格和服务内容相近,深度开发不够,吸引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效益。
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
⒉到2015年基本实现长春十城区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特色、精品、高效农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多维生态功能的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为主体,加大会展农业的科技示范作用,突出抓好优质、安全的农产品生产,把休闲旅游观光和农业生态保护等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发出具有东北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实现城区农业大幅增长,增加值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
⒊把握基本原则。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制定长、吉两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各城区、开发区也要制定各自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二是坚持质量与效益并重。在提升都市农业发展质量的同时,注重发挥都市农业在改善生态环境、增添城市景观、促进劳动就业、传承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作用。三是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活力。四是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和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向现代都市农业聚集。
⒈突出特色都市农业的规划布局。长吉一体化是吉林省全新的都市圈,其一体化发展在吉林省的未来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都市农业理应作为重要的环节列入新城市发展目标中。并且要作好统一规划和专项规划。其中,不能缺少超前的观念和意识,而合理布局和准确定位更加重要。把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与“三化”统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产业之间有效互补、可持续协调发展的良好机制等都是特色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必须考虑的问题。
⑴长、吉两市的近郊,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都市农业的发展定位应放在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精品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上,要全面发挥都市农业作为城市绿化带、景观带的作用以及对远郊农业的辐射、带动和示范的作用。以观光休闲体验型项目作为重点,为市民提供体验农耕和休闲娱乐的场所,重点发展景观绿地、市民农园、花卉公园;在充分考虑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开发综合性农业观光资源,着重培育休闲农场、自然休养村、森林公园和观光牧场、民宿农庄等,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娱乐、科考、度假、会议、避暑、野营的理想场所;以文化教育为背景,在自然景观和观赏性上重点发展教育农园、少儿农庄、垂钓乐园、观光农园等。
⑵长、吉两市的远郊地区要以提高农业的集约化经营为重点,使之成为 “优质、高产、高效”农产品的主产区。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都市农业产业化发展。重点扶持君子兰养殖基地建设和君子兰花卉交易中心的运营,做大、做强以君子兰为主的花卉产业;大力扶持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国家级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园区和“长春富坤集团都市农业基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对通过 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品牌予以奖励。广泛开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知名商标和知名产品的申报认证。不断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确保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蔬菜。
⑶对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进一步拓展都市观光农业功能。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和布局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区域的农业基础、交通情况、区位特征、市场结构等限制条件,还需要科学规划,统一布局,根据市场导向实现都市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产业发展与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相结合,实现都市观光农业产业复合效益的可持续发展,整合现有资源,在不损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开发农业资源,着力打造“净月潭国家风景名胜区”、“长春龙湾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长春莲花山度假村”和“圣德泉温泉度假村”,以突出都市观光农业的娱乐性和教育性,突出农村生活特色,丰富乡土文化内涵。通过建立资源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观光农业体系,提升观光农业的水平和层次,使游客的各种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均得到满足,创造出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赢”的综合效益。
⒉完善特色都市农业投入新机制。目前,长、吉两市对都市农业投入不足,而都市农业的特点是见效慢、效益长,需要财政增加对都市农业建设的专项资金以及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和支农投资,以保障都市农业的发展。同时,通过加大宣传和鼓励引导力度,逐步建立以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导向,社会投资和外资为补充的多渠道、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新机制。
政府在政策上要给予实实在在的支持。比如申办企业只要资料齐全,7个工作日内就可核发营业执照;放宽企业注册资本限制条件,新设立注册资本在200万元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其注册资本可在三年内分期到位;投资复垦荒山、荒地或在废弃地从事养殖业、种植业的,从获利年度起,三年内免缴各项土地税费;新建和扩建设施农业小区内的水、电、路基础设施,按标准验收后,每个小区一次性给予补贴;发展农业高端项目,促进重点项目尽早建成投产,面积在5000平方米以上,从事精品农业生产的联栋智能温室项目经验收合格后按每平方米一次性给予补贴。
⒊在农业标准化中建立特色农业市场体系。都市农业是为满足城市消费者多元化市场需求而创建的,但需求多元化不等于生产无序化。都市农业只有按照科学、正确的技术流程进行生产,才能使生产出无公害、无污染的农产品品质有保证,并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农业标准化作为一种经济管理手段和基础性技术手段,其核心内容是建立一整套质量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建立监督检测体系,建立市场准入制度。[5]发展和推广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均是农业标准化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同时,由于都市农业开发的农产品的品种与大规模生产的产地有所不同,其在流通方式上和上市体制上必须与规模种植农作物有所区别;如何利用交通网络和信息平台缩短产地与销地的距离,在产销地间的竞争中掌握主动,仅有生产的标准化还远远不够,必须理顺流通体制,建设好不同层次、不同规模、不同功能的市场,构筑起符合都市农业特点的多层次市场与流通体系,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打造统一市场,增强都市农业产品在产销地间双重流动的竞争力。
⒋做好优良品种和特色名牌的大文章。都市农业种植物要选取优良品种,选择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链作物,如贵重中草药原料、名贵花卉等,这样,才能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附加值。为提高长、吉地区特色农业的文化含量和附加值,为建设高品位的文化强市服务,还要通过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旅游农业、疗养农业,度假农业、建设农业公园、体验农园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扩展城市休闲空间,净化城市空气质量,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要拓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空间,发展新包装材料、国际物流、保鲜贮藏、现代金融、动植物检验、信息服务、中介等新兴产业,积极组建跨地区农业企业集团,把长、吉地区建设成吉林省的水果、蔬菜、花卉、畜产品、水产品等农副产品的交易中心与出口基地。
在对现有都市农业名牌产品继续加大支持力度,使其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其在地区乃至全国都市农业中的带动和示范作用。积极构筑名牌农产品推荐平台,选择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适销对路的农业产品,通过各类产品推介会、博览会、技术交流会和评优活动,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度。加大宣传力度,发掘、培植新的名牌产品,建立一套选优、荐优、评优、护优机制,依靠名牌战略和龙头名牌产品,推动特色都市农业的快速发展。
⒌打造特色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多层次、多元化地与市场化教育培训机构合作,充分利用各种培训资源,培养和造就与都市农业现状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打造特色都市农业快速发展的人才高地。政府应该侧重和强化农村地区各类人才培养,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健全培训网络体系,大力培养、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媒体要通过宣传、举办各种农业科普知识讲座等形式,增强市民与农民之间的了解、交流与合作,增强市民对都市农业的认识,改变其传统农业观念,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形成都市农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新环境。
[1]长春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指导意见[Z]长发【2011】43号.2011-10-10.
[2]李中良.吹响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号角[N].长春日报.2011-09-19.
[3]张学忙.武汉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冯雷.山东省三大都市圈都市农业发展对策研究[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06).
(责任编辑:牟春野)
Advancing Construction of Jilin Features Urban Agriculture under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chun and Jilin
Yu Ping,Ma Xinyuan,Hu Ning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is facing new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rapid urbanization.Teamed up as the two largest cities in Jilin Province,Changchun City and Jilin City,will build a new metropolitan area in Jilin Province.Their integration process will highlight the important status and role in the future economic development.Emerge as the times requir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Jilin province rapid development will embody obvious Jilin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gration of Changchun and Jilin;urbanization;urban agriculture
F290
A
1007-8207(2012)11-0049-05
2012-09-18
于平 (1963—),女,吉林四平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主任,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经济理论;马欣元 (1983—),女,吉林敦化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世界经济;胡宁 (1982—),女,吉林松原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员,经济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
本文系吉林省委党校2011年优秀调研课题,项目编号:201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