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记保定军分区原副司令员臧凤华

2012-12-23 06:08:06文/白
中华魂 2012年21期
关键词:延安精神杂文

文/白 正

在冀中平原的腹地清苑县与安新县的交界处,有一个美丽的村落,叫做臧家庄。 过去府河水道通畅,从保定刘守庙码头乘船,可直达天津。臧家庄,又被船家叫做臧家湾,就处在这条航道线上。 片片帆影飘过,青青苇塘起伏隐没,别有一番情趣。 这里,就是臧凤华的家乡。

臧庄村是1929 年建立党组织的,到抗战时期,已有56 名党员。抗战初期, 臧庄村较早地成立了“青抗先”、“妇救会” 等群众组织。国难当头,臧凤华家多人参加了革命工作。臧凤华的父亲臧正身1930年入党,并担任了抗日村长。

转眼到了1951 年初, 臧凤华也即将在老河头高小毕业。 作为第一批参加共青团的学生,当学校动员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时,他义无反顾、 事先也没征求家长的意见,便报了名。 这一年,臧凤华年仅14岁。 因为年龄小,部队不让他上前线, 被分配到安国某伤病员大队,从事后勤工作。 部队的新生活让他兴奋不已, 他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鹰,积极训练,努力工作,18 岁就提了干,成为了一名排级干部。 在部队,由于他的年龄小,老实而聪明,吃苦肯干,不善言谈,领导和战友们都很喜爱他。 革命家庭的耳濡目染, 让他有了一股顽强拼搏的韧劲。 他以高度的思想觉悟为精神依托,凭借忘我的工作态度和优异的表现,多次受到上级部门的表彰。

“生在战争年代, 长在和平时期,没有真刀实枪地打过仗。 ”这是臧凤华的遗憾。 殊不知,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是军人的荣誉; 坚定信念, 保家卫国,长久、 无条件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一名军人的神圣职责。

臧凤华无疑一直在努力践行着这一目标。

他以崇高的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心里装着人民群众,胸怀壮志,热爱集体,把全部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军营,献给了部队。 他一直在省军区系统内工作,从参谋、科长、部长,到军分区副司令员,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 他在每一职级上都是佼佼者, 特别是走上领导岗位之后,都有所创造,有所建树,当“五好”、做“标兵”,立功,授奖。 总结推广经验, 常被领导称为 “民兵工作专家”,被人羡慕称赞。

鲁迅先生说:“在生活的路上,将血一滴滴地滴过去,以饲别人,虽自觉渐渐瘦弱,也以为快活。”他时刻以此为座右铭,时刻鞭策着自己。

这次从山下村子里回到岭上茶庄,红琴一声不吭。本来她想去红丝带上打个结的,可终究没有心情去打。不久,她特地到东白湖镇上,去买来了不少廉价的香水,从此,她开始喜欢往身上不停地洒香水了。因为洒得频繁,洒得过量,整个身体像是浸泡在香水池中洗过澡一样,奇香无比,近在咫尺的风影多次晕厥,几近昏迷。她不相信这浓郁的香水味会敌不过自己身上的那点又臭又酸的怪味,她的决心比天还要大。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为民兵工作发动群众忙碌着;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为创建军民“鱼水情”工程操劳着;他忘不了,唐山大地震救灾抢险,与死神赛跑,他脱险后,奋不顾身,用双手从废墟中救出12 人;他忘不了,与战友并肩组织民兵生产抢险,劳武结合军事训练,亲如弟兄……

臧凤华立足于本职工作,溶于本业,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推动工作向前进。 他从来不计个人得失,虽说因个别社会关系问题,曾一度受到过影响,但他仍主动谦让过职级的晋升,淡漠职务的升迁。 有人说他傻,以他的工作能力和成绩,早应该担任更高的职务, 得到更高的荣誉。他总是笑一笑。 他说:“职务象征着权利和责任,但并不代表思想觉悟和能力智慧。 蠢才庸才贪才,不乏其人。 我以前是学习毛著的积极分子,现在时代进步了,人们或许不讲这些了,总是计较个人利益的得失,但我不这样认为。 我认为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应该永远是我们奉行的行为准则,信仰的支撑,把无产阶级的革命宗旨和中华民族‘天下为公’的优秀思想,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像一面鲜艳夺目的旗帜,汇集凝聚起无数中华优秀儿女,为着人民的利益,艰苦奋斗,前仆后继; 又像一炉纯正的 ‘圣火’, 无情地焚烧着人世间的各种丑恶, 锻造出一代代克己奉公,勇于奉献的中华脊梁;更如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照耀指引着中国航船前进的方向。 ”

1986 年初, 部队提倡年轻化,政策作了调整, 年龄还不足50 岁的臧风华从军分区副司令员的岗位上一刀切了下来。 虽说“无官一身轻”,但突然间无所事事,加上思想准备不足,一段时间里,他茫然过,失落过,手足无措,生活也很不适应。

“军人以服从为天职。 ”多年在部队养成的思考问题的方式。 让臧凤华很快地便想通了。 他调整好了心态,重又踏上新的征程。

他认为:不管什么时候,不管处于什么地位,人总是要有所追求的,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 而最能体现这一目的的, 便是著书立说,教育后代。

他觉得:自己受党几十年的教育培养, 积累了丰富经验和知识,有较强的观察与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是可以用笔继续为人民服务的。 于是,臧凤华说干就干,好像突然间焕发了无穷的活力。

他以自己的切身经历和感受,陆续写了 《过好休息这一关》、《落日心犹壮》和《人老更须勤动脑》等短文,先后被《中国老年报》与《老人世界》等报刊刊用,受到读者们很高的评价。

他把儿子送来的一本《新基调杂文创作》反复看了几遍,又博览了一些杂文方面的书籍。 针对当时干部的吃喝风,占地建房风,下对上的送礼馈赠风,百姓打点“衙门”风,方兴未艾;对经济领域的“官倒”,“私倒”,偷税漏税,掺杂使假,日渐猖獗;对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钱色交易的腐败现象和犯罪行径由暗变明,写出了生平第一篇杂文《惯子的联想》,发表在《杂文报》和《保定日报》上。

初战告捷, 对臧凤华是个极大的鼓舞, 也让他找到了继续为党尽忠,为民尽责的一种方式。从此,臧凤华的晚年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起来,走上了杂文创作之路。

臧凤华两次自费参加“杂文刊授学院”学习,拜当时《杂文报》副主编冯孟春和全国著名杂文家、 福建《文明建设》杂志主编宋志坚为师,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 自费订阅了十几种报刊,广辟信息,多集资源,自寻苦吃。 “爬格子”常忘记吃饭,想问题常彻夜不眠, 凭着对党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他秉笔直书……

对社会刮起的私有化之风浪,他写了《捍卫宪法,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文,就某些高级公务员违反宪法, 公开鼓吹私有化的施政讲话,作了有理有据、实事求是的分析批评。 杂志刊登此文时加了这样一段按语:“保定军分区原副司令员撰写此文, 批评省里一位现职高级公务员违反宪法的施政讲话, 切中时弊。 过去拿枪杆子保卫国家,现在拿笔杆子写文章保卫宪法, 而且写得很在行,可敬可佩。 ”

中央党校党建部主任发表了两篇文章,一篇叫做《党有自身利益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篇为《中国到了非大力推进民主不可的地步》,前者采取迂回的手法,旨在否定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为炮制“党有自身利益”的新“理论”提供口实;后者则借口“党有自身利益”,为在中国实现以议会制为中心的西方政治开辟通路。 臧凤华不畏权威,有理有据地撰写了《关键是为什么人的问题——读某教授的两篇言论有感》的杂文,发表在《中华魂》杂志。 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力地批驳了王文的观点,捍卫了社会主义党建理论。

凡此种种,不可例数。

就这样, 臧凤华数年如一日,耕耘在杂文园地里。 到如今,已有几百篇文章见诸全国十几家报刊杂志,多次获奖,他也被吸收为河北省杂文学会会员。

在杂文写作的同时,他还受聘为保定市委干部考核组组长,参与中共保定市委对全市各级领导干部的全面考察工作,这是他退休后参与的又一项重要社会活动。

1990 年初夏,中共保定市委在对全市县(局)级领导班子进行普遍考察时,一改往年单纯由组织部门封闭进行的做法, 采用组织、纪检和离退休老干部三结合的办法进行。 臧凤华和另外几位老同志应邀参加,他担任了一个组的组长。

为做好这项工作,不负市委重托,考察前他们用了3 天时间认真学习有关文件和规定,充分做好各项准备。 考察中,严格组织程序,工作细致严谨。 考察每一个单位,除文字材料调查之外,还采取普遍谈与个别谈,重点谈与集体谈相结合的方式,认真了解情况,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尽管工作量很大,但他们仍逐个班子、 逐个领导成员、逐个后备干部综合分析, 认真研究,统一认识,写出考察材料,提出调整和使用意见,做到评价干部有依据,调整建议有灼见,公道正派,公平合理,符合政策规定,让领导满意,群众拥护,纷纷说:“军队干部,无瓜葛,有水平。 ”

在整个考察过程中,他们始终坚持不用车接车送, 不抽招待烟,不吃招待饭, 不收馈赠礼品的做法,深受被考察单位干部群众的欢迎。 受考察的干部和单位群众,有话愿意跟他们说,有事愿意和他们讲。 更有一些同志,指名道姓,非臧凤华不谈,有的寻上家门,反映情况和意见。 经过努力,臧凤华他们圆满完成了市委交办的任务。

读书、 写作和考察组的工作,让臧凤华忙碌了起来,终日里不得空闲。 他生活十分充实。 有一位朋友,写了这样一段顺口溜,很形象地诠释了他的这种状态:活得有滋有味,思想从不掉队,跟着时代步伐,奉献永不言退。

伴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社会现象层出不穷,面对西方反动势力“和平演变”的图谋,眼见腐朽思想对青少年的毒害,臧凤华坐不稳,呆不住了,他深深地感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在现实社会中的重要意义。 由此,萌发了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的念头。

1990 年,以倡导“延安精神”为己任,由彭真任名誉会长,马文瑞为会长的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在北京成立。 1993 年,保定延安精神研究会也应运而生,中共河北省原顾问委员会常委郗光担任名誉会长,多名退下来的地市(师)级领导干部参加了进来。 臧凤华积极投身于这一事业, 被选为常务副会长,主持日常工作。 研究会的宗旨,与臧凤华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再立新功的“战场”。

臧凤华和研究会的一些老同志,以延安精神为武器,结合党的中心任务或利用重大纪念日,根据当时实际,针对社会热点,不定期召开研讨会、 座谈会和学习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来回答现实提出的一些问题。

他在1998 年和1999 年,在纪念白求恩殉职60 周年和毛泽东《纪念白求恩》发表60 周年之际,撰写了《红专的典范,做人的楷模》和《永不灭的光辉》两篇文章,分别被《中延会会讯》和《白求恩精神研究》刊用。他到北京、延安等地,参加中延会举办的全国性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粗略统计,有11 次之多。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把延安精神送进校园是研究会的工作重点。 为此,臧凤华和一些老干部成立了“宣讲团”,以报告、座谈的形式,直接向学生宣传。 “保定有个宣讲团, 到处宣讲不要钱,要问他们图什么,只为关心青少年。 ”在一些学校流传的这个顺口溜,是对“关心下一代”宣讲团的生动描绘。 仅2009—2010 年,他们就宣讲273 场次, 受教育人数达8 万人以上。 在纪念建党90 周年活动中,仅“七一”前夕的6 月份,他就被河北大学、 金融学校等驻保大专院校作报告10 场次, 还参加了多个研讨会,成为当地社科界小有名气的人物。

臧凤华七十五六岁了,有段时间, 老伴几次生重病住院治疗,很需要他的照顾。 臧凤华为了尽量不耽误宣讲活动, 想了很多办法,经常是在医院陪了一夜床,第二天又出现在宣讲台上。

一次,臧凤华给保定卫校1000多名师生做白求恩精神的报告,时间长达一个半小时, 会场秩序井然,始终如一,报告不时被热烈的掌声打断。 该校党委书记激动地说:“像这样的热烈场面,是近几年来少有的。 ”

为了对儿童进行形象化的延安精神教育, 从小就培养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臧凤华把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归纳成“圣地”、“人民”、“为民”、“爱国”、“艰苦”、“勤俭”、“劳动”、“遵纪”、“求是”、“继承”等十个部分,命题成篇,并任主编,邀集了乐于奉献的一些作家, 以故事和儿歌形式编成画册,取名《宝塔山下红旗飘》。 全书20多个故事,500 多幅插图,分上下两集出版。

他主编的 《延安精神教学大纲》, 专门作为河北大学研究生学院研究生的学习教材。 河北大学明确把对延安精神的学习研究作为研究生必读的专业课程安排课时,这在全国大学研究生学院中也是首创。“发扬延安精神,培育高素质优秀人才”,在研究生学院的带动影响下,河北大学开展的延安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活动日益深入,成绩斐然。2011 年12 月,被中延会挂牌授予“延安精神教育基地”。

为了建立宣传阵地, 经请示有关部门批准,研究会创办了《延安精神研究》内部季刊,臧凤华先当顾问,后任编委主任。 由于刊物坚持了“弘扬延安精神,传播优良传统,推进两个文明,培育优秀人才”的宗旨和方向,影响日渐明显。

“莫道桑榆晚, 为霞尚满天。”臧凤华甘心情愿, 无怨无悔地工作着。 他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凝结成崇高的精神境界, 他用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诠释着一颗赤子之心。 他拥有着年轻人的心, 他拥有生命燃烧的活力。 他耕耘着, 奋进着, 只尽义务, 不要报酬, 忧患之心, 恪尽责任。

猜你喜欢
延安精神杂文
延安精神的伟力
公民与法治(2023年1期)2023-03-31 06:03:38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2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黄河之声(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8
把延安精神带到长庆石化
画与理
华声文萃(2020年4期)2020-05-19 00:24:37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4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6年3期)2016-03-15 20:45:55
《杂文选刊》邀您读杂文佳作
杂文选刊(2015年12期)2015-05-14 13:38:22
《杂文选刊》2013年1月下半月版精彩推荐
杂文选刊(2013年2期)2013-05-14 13:3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