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勇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透视
胡慧勇
(安徽农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6)
本文在简要回顾美国悠久的慈善传统的基础上,分析了美国高校捐赠文化的历史、宗教以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认为基督教信仰不仅仅是美国人努力创造财富的原动力,也是他们因罪富而馈赠个人所有于社会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捐赠高等教育的出发点;另外,工业革命后的实用主义哲学助推了美国人兴资办学的热诚;最后,规范的捐赠制度和法规,确保了美国高校捐赠的健康发展。美国高校捐赠资金庞大,作用突出,对我国高等教育在资金筹措方面有积极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高校捐赠;罪富文化;捐赠制度
美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久远,捐赠数量庞大,捐赠作用突出,是支撑美国作为世界一流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保证。早在殖民时期,牧师约翰·哈佛就把自己的遗产—300卷书和395英镑—捐给哈佛大学,开启了美国高校悠久光荣的捐赠先河,树立了令人敬仰的捐赠榜样。[1][2]从那之后,美国社会各界从善如流,纷纷仿效,成就了美国高等教育蔚为壮观的捐赠文化。
根据美国全国大专院校行政事务官员理事会和美国共同基金研究所(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Officers and Commonfund Institute)2009财政年统计数据显示,尽管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而缩水,哈佛大学的捐赠基金仍然高达256亿美元,耶鲁大学163亿,斯坦福大学126亿,就连排名第一百位的布兰迪斯大学也有5亿多美元;统计数据涉及全美864所大学,其平均捐赠基金达到3亿7千万美元。可以毫不夸张的说,美国一流大学的捐赠基金数量几乎达到了富可敌国的程度。也正是这些捐赠,使美国孕育了像哈佛、麻省理工、霍普金斯、康乃尔、克拉克、芝加哥和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名校;[2]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美国大学捐赠基金并不仅仅是为了弥补学校经费不足,而是为了拓展新的项目,促进学校学科和学术的发展,或者扶助贫困学生和奖励优秀学子的。就拿哈佛来说,当2008年法学院超额完成了2003年制定的4亿美元的筹款目标,共募集到4亿7千万后,法学院增加了12个讲席教授岗位,新增数十个研究项目,使JD班级小型化,并开建学生活动中心与法律诊所教学大楼等,这一切使无人能望其项背的哈佛法学院在科研和教学上再迈一个新台阶。[3]在学校经费方面,捐赠基金只有大约10%用于开支,其余开支30%来自源于学生学费,另有60%来自于联邦和州政府或企业的项目资金。可见,捐赠基金在培植世界一流大学,拓展美国高等教育的研究领域,促进科研和社会实际需要相结合,助推美国高教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起到了很大的作用。[4]那么,美国高等教育捐赠文化为什么如此发达?这和美国悠久的捐赠文化及其美国人罪富性的宗教财富观、理性的教育热忱和规范的捐赠制度相关。
捐赠是慈善(philanthropy)的一种,而慈善自古有之。在美国,慈善一词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1628年的殖民初期,意指“博爱、人道和爱他人”,是一个来自于希腊语的借词。不过,在19世纪中叶之前这个词语时有贬义色彩,人们用它来描述那些“干涉别人且虚伪的行善者”,并暗示这些人通常都是靠着“非常手段”发迹的暴发户,例如当时一位名流用警告的语气劝诫婚嫁时年轻女士说,“宁愿嫁给窃贼和杀人犯,也决不能嫁给慈善者”。但是到了南北战争后期,感于战争中人们的善举,人们已经把慈善一词和行善、博爱以及关爱穷困之人而不图个人回报的品德等同起来,而到了19世纪末,大多数美国人心中的慈善便意味着由拥有巨额财富的商界巨擘如皮博迪、卡内基和洛克菲勒慷慨给出的大宗捐款了。 及至此时,慈善行为已经深入国民心中,成为美国国民性格中的一种主要成分了。[6]
詹姆士·布莱斯在1888年曾经写道,“在积极行善方面,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超过甚至是比肩美国。在拜访美国的欧洲人眼里,美国不仅仅在捐赠财富的相对数量上,而且在个人捐赠兴趣及行为上均超过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这种德行在上个世纪进一步得到了加强,谢莱辛格宣称,“和欧洲不同的是,美国没有孕育这么多的吝啬鬼…成功人士自由地创造财富也同样和别人分享他们的财富,通过赠送或者遗产方式至少返还他们财富的一部分供社会所用。国民性格中的仁爱德行,这种体现邻里之间互相帮助的友爱之情,早就有之,而且十分普遍,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达到了不可思议的高度,它已经成为美国生活方式中另一种特殊的标志。”[7]上世纪九十年代,研究表明约有一半的美国人为了某项公共事业愿意牺牲自己的时间和金钱。[8]捐赠规模也不断扩大,早在1886年洛克菲勒和斯坦福家族就各自捐赠了60万美元给芝加哥大学和斯坦福大学,与他们同时代的百万富翁有相当一部分乐于社会慈善事业,根据George J.Hagar阿普尔顿大百科全书记载,从1893年至1903短短十一年间,捐赠数额在5000美元以上用于宗教、救济和教育目的的大宗捐款总数达到了6亿1千万美元。[6]这在19世纪末已经是一个了不起的数字。当然这种乐善好施的美德在随后的一百多年里继续得到发扬光大,根据“捐赠美国”统计,2005年一年,美国人捐赠给慈善机构的善款达到了惊人的2500亿美元,其中约有11.5%来自各种基金会,而这些成规模的基金会数量从1975年的22000家增加到2004年的68000家,其中华伦·巴菲特基金会和比尔及玛琳娜·盖茨基金会是大家广为熟知的。[9]即使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镀金时代,那些身负骂名的“敛财大亨”中间,也有相当数量的实业家被历史学家看作是工业先驱和社会政治家,而远非唯利是图之辈,这种评价正是基于他们热心公益事业而做出的大量善举。[10]可见,三百多年来,在北美大陆上,不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商贾巨头,从一开始他们就是乐善好施的,正是他们的仁爱之心铸就了这种悠久闻名的捐赠传统。
无论从定期参加教堂宗教活动人数,还是从宗教信仰人数上看,美国可能是发达国家中最虔诚的国家。2005年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6%的美国人相信上帝。(时春荣,2008:62)纵观历史和现状,福音基督教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影响最深、最远、最大。[11]78-80而基督教教义中有关劳动、财富与宗教义务和社会道德方面的教谕在培育美国人民勤劳工作、追求物质、乐善好施国民性格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主导作用。
《圣经》开篇《创世纪》就告诉人们是上帝创造了人类,人要跟随他,形成一周工作六日休息一日的习惯;工作是上帝给人的一种恩赐和祝福,工作是普遍的诫命,“人出去作工,劳碌直到晚上”,所以《旧约》的《智慧书》谴责懒惰者,颂扬劳作者,并说只有努力工作才能获得财物,从而使周济贫困,扶持弱者成为可能。
对于财富,上帝认为它是给予人的礼物和馈赠。因为食了禁果,亚当遭到惩罚,主说,“你必终身劳苦,才能从地里得吃的”、“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所以,人努力劳作,也只是勉强生存。而要得到上帝的恩赐,人就得敬畏耶和华,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获取。但上帝劝诫人不能独享财富,只有把财富用来伺奉天国和救济同胞,人才能得救。“你要嘱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不要自高,也不要依靠无定的钱财;只要依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又要嘱咐他们行善,在好事上富足,甘心施舍,乐意供给人,为自己积成美好的根基,预备将来,叫他们持定那真正的生命。”[12]
然而在《新约》中,上帝又告诫人说财富是易逝和危险的,人若一味追求财富上帝不会怜悯他的,只有放弃人世间的财富,真心伺奉主,那才是主的期望。因此,耶稣教导说:“不要为自己积攒财宝在地上”,“因为你的财宝在哪里,你的心也在那里”,而要“积攒财宝在天上;“有钱财的人进神的国是何等地难哪!”,“骆驼穿过针的眼比财主进神的国还容易呢?可见基督教还同时宣扬一种“罪富意识”[12],及至工业革命后的现代商业社会,基督教义认为商人贱买贵卖,其罪恶甚至超过盗窃。商业贸易助长人的贪婪而放弃对上帝的追随,因此,富人天生就是罪恶之人。“罪富文化”深深扎根于美国富人的人生哲学之中。[12]
因此工作对于基督徒来说,既是生活所需,也是克服懒惰,抑制肉体欲望,接济劳苦大众的途径;它是帮助上帝建立秩序的一部分,是通向生命永恒的必要手段,达到了宗教道义的高度。而基督徒财产权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在圣经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即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每个人都要得到关爱,拥有财富者通过施舍和减免债务帮助穷人,这些善举既是为了贫者,更是为了基督,这样就能使上帝的信徒进入来世的“天国”。[12]
正是这种源于宗教的影响,使美国人乐善好施,铸就了一个慈善大国。据全国慈善托管基金会统计,2001年全美89%的家庭捐出善款,平均捐赠额度为1620美元;全美大约有100多万慈善机构。尽管受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美国人仍然慷慨解囊,共捐赠善款308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捐赠数额可见一斑。
美国人热衷于教育,在短短的二百多年历史里,创造了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这和美国人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办学热忱分不开。
早在殖民时期,北美在政治和文化上与欧洲大陆隔离,自身的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但是新英格兰地区的殖民者对教育却表现出了非同寻常的热情和重视。在1643年出版的小册子《新英格兰初果》中,清教徒们相信,“当上帝把我们安全送到新英格兰,让我们新建了家园,并获得了生活必需品…我们下一个渴望和追求的目标就是发展教育,并使之永远惠及子孙。”纽黑文地区还通过立法保证给年轻人提供上乘的教育机会。作为一种普遍模式,新英格兰地区各州要求儿童必须接受教育,州政府要求乡镇建立学校,世俗政府通过官员的管理直接监督学校,公共资金用于“公立学校”。虽然在经费、管理、办学模式和办学理念上多有争论,但是早在1852年时,马萨诸塞州就通过了全美第一个义务教育法。[11]141
高等教育也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但是大部分学院和大学都是私立的。独立战争前,有九所学院获得了殖民政府的特许状,成为托管人共同管理高等教育机构,托管人有无限的权利。这种对高等教育的垄断并没有遭到批评,只是不时有高等教育机构需要远离贵族气息,增加民主思想的呼声。虽然在佐治亚、北卡莱罗纳、俄亥俄和南卡莱罗纳州相继建立了州立大学,但是这些学校均通过监事会间接管理,大部分权利仍然落在托管人手里。更加重要的是,州政府的微薄财政支持使这些学院和大学难以为继,它们只能通过接受社会捐赠,或收取学费坚持下去。虽然,各州努力加强对大学和学院的控制,但随着1819年达特茅斯学院案在高等法院的审理落幕,这种努力几乎收效甚微。仅在1780之后的80年间,又有173所私立学院建立起来了。州立大学直到1862年,在莫里尔法案帮助下,才逐渐兴起。[11]143-150
随着美国经济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快速发展,美国大学数量急剧增长,截止到2008—2009学年,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显示美国能授予学位的高等教育机构达到4409所,其中公立机构1676所,私立机构2733;2007年全美大学在校生就已经达到1820万人。美国高等教育可谓规模宏大,至于它的质量这里就无需赘述了。
那么美国人为什么愿意把自己的善款投放到教育上去呢?首先,宗教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早期殖民者就是为了摆脱英国的宗教束缚和迫害移民新大陆的。为了在北美建设“山巅之城”,自认为是上帝选民的殖民者努力建造一个具有普世模范的社区,在那里,人的一切活动皆由上帝的意旨引导,对上帝意愿任何形式的违背皆不可饶恕。[11]81(王恩銘,2010:81)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大量具有基督学识的牧师必不可少。殖民时期很多学院如哈佛主要是为了满足这种宗教需要而建立的,它们的目的就是推广宗教思想和教义,向劳苦大众普及基督教知识。《新英格兰初果》说到教育时强调,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害怕当现在的牧师归于尘土之后,后世牧师却目不识丁…”,“清教徒在哈佛的投资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到1660年时,麻州135名牧师中有116人从哈佛毕业,从而使得殖民地每400人就拥有一名牧师”。这种情况从殖民时期一直延续到独立战争并延伸至美国内战时期,即大学是依靠教会的力量和社会捐赠兴办起来的。[14]
其次,工业革命后期,美国教育界的进步运动蓬勃开展,使得大学的办学传统和培养目标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影响,大学成了弘扬民主、平等和乐观思想的阵地,也成了培养实业和实用精神的平台。出于对科学的敬仰和对进步的向往,捐资教育成了帮助实现这些高远目标的最好途径,正如杜威所言,“教育不是唯一的工具,但它是第一的工具,首要的工具,最审慎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任何社会团体所珍视的价值,其所欲实现的目标,都被分配和提供给个人,让其思考、观察、判断和选择”。[1]实际上,早在19世纪中叶,先期那种扶贫济困的慈善行为已经悄然转化为资助研究机构,旨在解决社会问题,增加和促进知识传播的投资事业。如1867年成立的“皮博迪教育基金”(Peabody Education Fund)等,使得捐赠变得具有更加长远和深层次的涵义。[15]
当然,大批善款流向大学和美国大学的经费渠道也紧密相关。历史和传统造成美国私立大学的大部分经费属于自筹性质,除了学费、政府资助、自主经营收入外,稳定的社会捐赠成了另外一个重要经费来源;[16]美国私立大学占据高等教育大半河山,教育教学质量不逊于公立大学,毕业生数量和社会影响力超过公立大学,校友巨额捐赠成为可能。当然公立大学在这种捐赠传统的影响下,捐赠善款也成了政府投入之外的经费补充。例如私立名校耶鲁大学1992—1997年计划捐赠额是15亿美元,至1998年3月共筹得赠款17亿美元;而2006—2011年度预计捐赠额高达35亿美元,至2009年9月已经完成其中的29亿美元。另据2009年9月23日耶鲁每日新闻(Yale Daily News)报道,捐赠是耶鲁最大的收入来源,占据耶鲁大学全部活动经费预算的42%。再看看公立性质的佛罗里达大学,据其2008—2009财政年度报告,佛罗里达大学08-09学年共收到2亿多美元的善款,至报告出台日为止,她已经完成2007—2012年度15亿美元目标捐赠款的9亿4千万美元;在学校全部收入中,捐赠基金达到10亿1千万,占73.4%,其他收入3亿6千万,仅占26.6%。表1为部分美国高校已经完成的筹款数据。
不过就美国整个高等教育而言,捐赠资金在学校整体收入中占有的份额并不很大,这在那些建校时间很短,声望不高的大学中尤其如此。比如,始建于1965年的Hampshire College,08-09财政年78.4%的收入来自学生的学杂费,捐赠额只有150万美元,占3%。据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显示,2007年全美捐赠基金财富达到4,100亿美元,可这些捐赠财富的75%被美国4千多所大学中120所顶尖院校所占据。
表1 美国部分高校筹款目标及实际数额表(以十亿为单位)
美国高校捐赠行为规范,法律法规健全;高校捐赠已制度化、常规化;捐赠基金管理业已专门化、专业化。
美国的慈善事业渊源于欧洲,并继承于它的母国 — 大英帝国。[15]欧洲早期的慈善事业大多受教会控制,直到1601年英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慈善使用法》,慈善行为才被纳入政府的监督之下,具有公权和私信的双层功能,因而慈善受法律保护,慈善个人和机构可以得到相应的减税优待。时至今日,这个法规的法律精神对美国慈善事业影响巨大。
从殖民时期到现代社会,美国虽然没有制定专门的慈善法,但是政府一直利用税收作为强有力的杠杆刺激人们捐赠。从联邦税法到州税法,均鼓励个人和机构从事捐赠慈善行为。比如美国高额的遗产税,使得美国富翁愿意把自己的巨额财富投入慈善基金会,为此他们既能扬名又能减免税金。另外,政府对捐赠个人和非盈利性慈善机构给予“明贴暗补”。比如美国税法501(C)(3)规定,如果某一机构运行是为了慈善、教育、宗教和科学事业,不影响立法,干预选举,且运营收入不纳入私人腰包,该机构可以不必缴纳销售税、财产税、增值税、关税和其它直接的税收。对于非盈利性组织和基金,政府还免除其收入所得税,使得高校各类基金和社会慈善基金获得高额投资回报。对于个人和企业捐赠,税收更是有明文规定税额减免的比例。当然,便捷科学的捐赠免税程序也是促进慈善捐赠行为的另一动力。[17]
如前所述,美国高校接受捐赠历史流长。北美大陆大学从历史上的第一天起就面临筹集资金的任务。纵观美国大学机构设置,均有筹款办公室之类的部门。早期称之为为“资源拓展”(Resource Development),现在一般称为“院校发展”(Institutional Advancement)。以哈佛为例,其筹款办公室,总部有220人,各个学院配置有10到40多人不等,全校专职从事筹款的人员超过500人。[4]再 看 看 规 模 较 小 的 Hampshire College,其在校生人数近年来在1400人左右,教师115人,但是学院筹款办公室却有17人之多,下设管理办公室、大宗捐赠办公室、企业和基金与政府关系办公室、学院基金管理办公室和筹款服务办公室等。可见,不论是高等教育巨鳄,还是新生晚辈学院,每一所大学都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十分重视。当然,这些从事捐赠机构的运营在历史积淀中探索出了富有美国特色的筹款文化,使得捐赠行为既具有各自特点又呈现理性化。比如:像哈佛法学院,应届毕业生每人离校前均捐助10美元,藉以弘扬捐赠传统,麻省理工校友则要求每年捐助25美元。另外,各个高校均制定中短期筹款计划,如表2。
表2 美国部分高校筹款目标及实际数额表(以十亿为单位)
当然,筹集到的善款,各个大学均以基金模式运作,充分使其保值增值,并按照捐赠人的意愿从基金收益中抽拨资金,用于学院开支,促进学院各项事业发展。以佛罗里达大学为例,2009财年报告显示,佛罗里达大学捐赠善款累计达到10亿美元,均放置在佛罗里达大学基金中,由该基金董事会监管。作为一个非盈利性并受501(C)(3)税收条款保护的私营基金会,它的任务就是为佛罗里达大学筹集和管理善款,目标只有两个:1)努力使基金投资增值,保持或者增加捐赠资产的购买力;2)最大限度创造可花费性盈利,资助学院和大学其他单位开展基金指定的各项活动。基金的投资由佛罗里达大学基金董事会财务委员会负责,董事会每年要向捐赠者提供善款的投资表现。所以,高校捐赠基金,就像社会其他现代基金公司一样,它的管理显示了高度的专业化。
总之,美国高校的捐赠行为宏伟巨大的背后存在着深厚的文化基础,既有悠长的历史沉淀,又有先进的现代管理经验和模式,值得中国高等教育机构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学习、研究和借鉴。
[1]伍运文.行为与文化:美国高等教育捐赠的动因探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3).
[2]张旺.慈善捐赠与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的形成与发展[J].比较教育研究,2005(5).
[3]胡佳祥.哈佛法学院社会募捐制度研究[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4]程介明.大学筹款与捐赠文化[J].上海教育,2005(13).
[5]Curti,M.American Philanthropy and the National Character[J].AmericanQuarterly,1958(4).
[6]Curti,M.Anatomy of Giving:Millionaires in the Late 19th Century[J].AmericanQuarterly,1963(3).
[7]Schlesinger,A.M.The True American Way of Life[Z].St.LouisPost-Dispatch(Part Two December 13),1953:3.
[8]Eckstein,S.Community as Gift-Giving:Collectivistic Roots of Volunteerism [J].AmericanSociologicalReview,2001(6).
[9]Lenkowsky,L.Big Philanthropy [J].TheWilson Quarterly,2007(1).
[10]Peterson, R. H. The Spirit of Giving: The Educational Philanthropy of Western Mining Leaders,1870-1900[J].PacificHistoricalReview,1984(3).
[11]王恩銘.美国社会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8-80,81,141.
[12]毛丽娅.从《圣经》中的工作观和财富观看基督教的道德义务[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13]樊华强.从宗教文化透视美国高等教育捐赠传统[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14]李政云.独立战争后美国高等教育慈善事业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8(6).
[15]李韬.慈善基金会缘何兴盛于美国[J].美国研究,2005(3).
[16]阙海宝,李曦.美国私立高等教育经费筹措多元化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07(1).
[17]陈成文,谭娟.税收政策与慈善事业:美国经验及其启示[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7(6).
An analysis of American College Donation Tradition
HU Hui-yo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efei 230036,China)
Based on a brief review of American donation tradi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driving forces of American college donation,namely its relationship with Christianity,Americans'rational enthusiasm for education and encouraging laws for donation.It argues that Christian original sin culture,popularity of pragmatism after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US and effective philanthropic system all contribute to the prosperity of American college donation undertakings.Meanwhile,given the huge quantity of American college donation and the unique role it plays in creating world-class universities,the American college foundations should be good examples for Chinese counterparts.
college donation;original sin;giving system
G640
A
1008-2603(2012)04-0126-06
2012-06-24
胡慧勇,男,安徽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