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玖姣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论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价值取向的关系
王玖姣
(中共中央党校 研究生院,北京 100091)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与价值目标之间的关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马克思、恩格斯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为前提构思了未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在制度建设上由于重模式、轻价值,致使社会主义遭到挫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鉴往知来,开始以价值为导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成绩显著。梳理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关系,期望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起到应有的镜鉴作用。
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价值;关系
回顾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如何处理制度建设与价值取向的关系,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成败意义重大。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价值,制度与价值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都是我们在理论和现实中无法回避的关切。回顾百年历史,爬梳两者关系,对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这一全新学说的核心思想和价值取向是“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1]这种价值目标是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应该为之奋斗的动力、目的和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研究和批判,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进行了预测和设想。其内容主要包括:关于未来社会的发展阶段;未来社会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最根本的是生产力高度发达;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生产将按照全社会和每个成员的需要进行有计划的调节,消灭了商品生产,社会直接占有生产资料以维持和扩大再生产,生活资料归个人直接占有,城乡差别消失;国家随着阶级的消失自行消亡;未来社会是经常变化和变革的社会;共产主义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为前提的,等等。这是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的包括价值目标、科学体系、制度设计在内的科学理论。关于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马克思曾宣称:“我们的任务不是推断未来和宣布一些适合将来任何时候的一劳永逸的决定”[2]416,这是因为“极为相似的事情,但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中出现就引起了完全不同的结果”。[2]1311886年,恩格斯应邀谈社会主义的特征时指出:“没有提出任何一劳永逸的现存方案。我们对于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4]419-420鉴此,如何认识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对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影响深远。
科学认识这些预测和设想,需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一方面,这些预测首先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根据所总结的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中来论述社会主义社会,对其特征做出的预测,在此意义上,这是一种科学预测。另一方面,这种预测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设想无疑是一个理想的,或者说是一种理论抽象的社会形态。设想的前提不一样,并舍弃了发展阶段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和因素,因而甚至在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了近百年的今天,我们再去审视它,仍然觉得这种预测是一个成熟阶段的社会特征。因此说这种预测只能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认识成果,而不能把它当成最终的认识成果,更不能把它模式化,用它来剪彩鲜活的实践,而是要根据社会主义价值的时代特点对其不断进行检验、修正和创新发展。尤其是现实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情况下发生和进行的,有更多的状况和因素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想象不到的。
以后的历史证明,是只重视社会主义制度的模式化而忽视基本价值,还是把价值作为前提和目的进行制度建设,结果是截然不同的。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是世界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史的开篇,为了追求构建与资本主义制度相区别的社会制度,以至于在制度建设中把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制度形式逐渐模式化,形成僵化的框架,其最主要弊端是“过左的急于求成的路线使生产关系超前于生产力水平,过早建立的僵化的社会主义公有制难以持久的促进社按会生产力的尽快发展。超前、僵化的生产关系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难以更快的提高。”[3]制度失去了灵魂价值,最后出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大败局,其教训是惨重而深刻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在列宁领导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此打破了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始了亘古未有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但年轻的政权不断遭受到国外列强们的牵制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反扑,面对敌人的强大攻势,苏维埃政权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财力,倒逼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一系列非常的经济措施,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保证了在恶劣形势下军民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对于击败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军起了巨大作用,巩固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但战争结束后,苏共领导人企图借助这些措施使苏俄直接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最后脱离人民的实际需求,造成严重后果,引起人们强烈不满和生产力下降。虽然俄(共)布十大宣布向新经济政策转变,但它对后来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影响不大。列宁去世后,苏联领导层很快结束了新经济政策。1936年苏联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全部政权属于城乡劳动者,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这种基本的社会主义制度上,或者说是在教条化理解马恩设想的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指导下,苏联社会主义模式逐步形成,主要是严格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不允许其它经济成分存在;忽视价值规律的强硬指令性计划经济;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以行政手段为主管理经济;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绝对统一的文化体制等以高度集中或高度集权为明显特征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这条“苏联特色”道路曾使苏联一跃成为工业强国,但由于长期片面重视发展重工业,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思想,使轻工业和农业远远不能跟上步伐,人民生活水平长时间内得不到提高,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社会危机加重。斯大林之后的苏联领导人都意识到这种制度的隐患,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革,但是都因为没有根本触及旧体制而以失败告终。这种把社会主义制度模式化,忽视人民利益,使得各种制度形式离人民群众利益愈来愈远,最终遗失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也就难免后来上演了宣布以为人民服务的党在“自由选举”中丧失政权的一幕,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国家自此成为历史。苏共把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还强加给其它社会主义国家,使它们对这种所谓的标准模式原样照抄照搬,对这些国家的制度建设影响巨大,损失相当严重,致使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因社会体制政策严重偏离社会主义价值而走向“剧变”。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也照搬苏联模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虽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方面所暴露出的一些问题,毛泽东提出了“以苏为鉴,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与新方针,但根本上仍没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会后不久,“大跃进”运动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发动起来。我党在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中指出 “人民公社是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并且,“共产主义在我国的实现,已经不是什么遥远将来的事情了”。这种盲目求快、急于求成的浪潮急速蔓延,全国农村开始大办人民公社,只用一个多月时间全国就基本实现了公社化。人民公社的指导方针是“一大二公”,即公社规模大(一般为两千户左右)、公有化程度高。为了实现这一方针,采用一平二调的具体措施,贫富拉平,实行平均主义。在此情势下,“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社会主义在快轨上腾云驾雾,这种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方面的急剧变革和盲目冒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给刚刚建立的社会主义中国带来了严重后果,人民的生存生活状况严重恶化,极大地压抑和挫伤了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
毋庸置疑,这种做法的动机当然是想使我们的社会主义高歌猛进,不同凡响,让人民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甜头,但效果却是截然相反。其深层原因仍是过于强调和固守社会主义制度模式,把固守制度框框看成比劳动人民的利益更根本的东西,岂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毛泽东领导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前提下逐步走上阳光大道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在总结了前苏联和我国50—60年代的经验教训之后,提出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必须进行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在这个伟大的过程中,我们把社会主义价值作为制度改革的基础和主导,以此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健康发展。
80年代开始,邓小平同志不断重视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在“南方谈话”中做出了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概括,说明我党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价值本质的错误倾向。邓小平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之一,为实现这个价值目标,突破制度模式藩篱,提出了先富后富和两个大局的思想,并把社会主义制度区分为基本制度和体制,强调对于基本制度必须毫不动摇的加以坚持,而对于各项体制,尤其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应大胆进行改革。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在此路线指引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目标明确,步伐坚定。
在扫除了计划与市场姓“社”姓“资”的掣肘后,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逐步建立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其它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经济开始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局面,人民生活水平由解决温饱到走向小康。随着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特别是面对国有经济整体性大亏损的严峻局面,国有企业该何去何从?这是继计划与市场有无主义属性问题之后,又一个姓“资”姓“社”的问题,如何解决?党的十五大给出了回答:“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并进一步明确指出“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这种对股份制的超主义认识和回答,使国有经济的发展柳暗花明,走出传统国有圈子,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共击风浪。事实表明,国有经济改革(如国有企业私有化)等方面虽然还有很多需要探讨的空间,但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央企在股份制等新的实现形式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架构中,正在为国富民强再次立下战功。
政治体制改革是在把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价值目标而推动的。首先,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在思想大解放的氛围和民主政治发展中推动起步的。其次,政治体制改革是在与其他体制改革互相结合中推进的。例如政治体制以经济体制改革的名义来推动自身的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同改善民生与保护公民权益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能尽可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强调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把民主与法制结合起来,等等。到目前为止,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已取得不少成就,如领导干部终身职务制的废除;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村民自治制度和基层民主制度的创新;公务员制度的逐步建立;人事制度和行政机构的多次改革等。
这种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又使制度的改革发展符合国情、党情和时代状况,取得的卓然成就充分表明这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通过以上对社会主义制度模式的来源、以苏联为首的重制度轻价值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以价值为主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的历史考察,从正反两方面向我们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与价值的关系:社会主义价值是制度的灵魂,是制度建设的基础,而制度是价值的载体。因此制度建设应该与价值保持始终一致。唯此,社会主义制度才会长兴不衰,社会主义事业才会蓬勃发达;制度与价值是一个动态的统一体,而不是一成不变和一蹴而就的。鉴此,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继承并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并将当前价值目标与长远价值目标结合起来,不断探索和创新实现这些价值目标的可操作性制度,而不是将制度绝对化,凝固化。总之,为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可以用多样的具体制度来实现和体现。探索代表和表达人民大众利益、要求和愿望的制度、体制以及社会运行中可操作的实现形式,应该是东西方社会主义实践的正确选择。
以上梳理与总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意义: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事就是最大的事,这是制度建设首先要考虑基本价值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制度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群众关注的事情方方面面,目前最为注目的应该是政治体制改革,因此政治体制改革任务更为迫切艰巨。我国总体政治制度符合我国国情,集中体现了人民的意志。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具体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甚至还有拖经济体制改革后腿之嫌;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发挥人民创造精神方面还存在不足,距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更加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形势迫切要求我们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框架内,以人民的意志和需要为指向,不断完善和创新出更实际更有效的制度,例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的政治制度,在实践中其根本性实际上没有真正体现出来,这就需要在选举人大代表、理顺党组织与人民代表大会关系等方面不断摸索出新举措;建立有效的社会协商对话制度,提高党政机关工作活动的开放透明度,重大事情让人民及时知道,重大问题让人民参与讨论,等等。
制度与价值必须在世情、国情和党情变化中始终保持动态的高度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确立,然而,随着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将面临各种严峻的挑战,因此,我们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要积极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不断推进协调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领域的改革创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必须而迫在眉睫的大事。
首先,必须在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开放的坚定步伐中积极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核心在于使这种制度如何才能最好的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即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共同富裕。因此制度建设首先要把人民利益贯穿其中,通过创新科学制度形式来协调社会各个利益集团之间的关系,使各项制度分清层次、形成体系,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紧密联系的制度体系。我们只有坚定地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把全党和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才能有效的整合社会力量、配置社会资源、规范社会行为,进一步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能服务于人民幸福这个价值目标。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4.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文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16.
[3]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60.
B822
A
1008-2603(2012)04-0085-04
2012-05-13
王玖姣,女,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
杜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