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道刚
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在城市化30%-70%的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最为频繁。
本月有两则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新闻值得盘点。一则是苏州市撤销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设立苏州市姑苏区;撤销县级吴江市,设立苏州市吴江区。另一则是马鞍山市撤销金家庄区、花山区,设立新的花山区;并同时设立博望区。两个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的指向就是做大做强中心城市。
自2010以来,各地行政区划调整频仍。诸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沈阳等多个中心城市行政区划的调整,被媒体称之为“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的前奏”。而相较于上述地区调整城市区级结构来适应城市新功能及城区扩张的诉求,安徽一年前撤销地级巢湖市的行政区划调整不仅凸显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意图,更具探索意义和样本价值,被媒体和专家学者誉为“漂亮的顶层设计”。
其实,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突破传统行政区划的界限,必然要引起行政区划的改变。这就好比一个孩子不断长大,穿的衣服也要随之变化。如果说孩子是经济基础、生产力,那么衣服就是上层建筑、生产关系。而“行政区划调整”这件衣服要不要变化、怎么变化,关键看这个孩子成长阶段的内在要求。
这就是行政区划调整的辩证法。而“漂亮的顶层设计”是指行政区划调整契合了国家及安徽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先从全国来看,“十二五”期间,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要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主线,以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培育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背景下,“十二五”期间,我国行政区划调整的走向是,“逐步健全和完善设置科学、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集约高效、与城镇化进程和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综合配套改革相适应的行政区划体制,推动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因此,无论是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还是行政区划调整走向,都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引擎’”列为重要内容。也就是说,随着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正从主要依靠东部地区“单一推动”向各大区域“多极推动”迈进。这也不难理解近两年行政区划调整热点频现的真实原因和国家战略的真实意图。
再从安徽来看,因长江、淮河两大流域的分割,皖南、皖江、皖北区域发展板块特征明显,特别是近些年来,区域发展中不均衡以及缺乏大城市群带动的矛盾凸显。因此,在安徽省“十二五”规划中,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着力点是“推动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支持皖北地区加快发展,推进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促进皖南皖西地区加快发展”。就最近两次行政区划调整涉及到的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而言,规划鲜明地提出,“支持合肥进一步提升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的地位,努力成为在全国有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将芜湖作为全省次中心城市,努力建设现代化滨江大城市。加快推进芜马同城化、铜池一体化和跨江联动发展,与江北、江南产业集中区共同构建现代化滨江组团式城市发展格局,努力建设成为长江流域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城市群。”为了打造安徽加速崛起的战略平台和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规划首次出现“深入调查研究,适时适度调整行政区划,促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的表述。从中可以看出,安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行政区划调整的走向也同样凸显了“培育区域核心增长极”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指向。
由此可见,安徽这两次行政区划调整是充分结合区域发展的实际、深刻体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意图、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的一次生动实践,是得人心、顺民意的科学决策,必将对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综观发达国家的发展轨迹,在城市化30%-70%的阶段,行政区划的调整最为频繁。我国正处于城市化中期向中后期加速推进阶段,安徽上一轮行政区划调整所积累的经验和产生的效应,对全国其他区域而言具有探索意义和标本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