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中为公为民的人生观

2012-12-22 23:30陈克荣
理论导刊 2012年12期
关键词:枣庄道德经圣人

陈克荣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枣庄277000)

老子《道德经》中为公为民的人生观

陈克荣

(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山东枣庄277000)

《道德经》是一部阐述人生哲学的经典之作。老子主张:顺应自然之道是人生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顺应自然之道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应是为公为民,实现为公为民的人生目标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这些思想对当今领导者的为人为官及为政之道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人生观;为公为民;借鉴

老子特别重视人生、重视自然,尤其重视人生与自然的统一关系。《道德经》八十一章,包含着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哲学等方面十分丰富的思想内容,其核心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人生而展开,全篇深入地探讨并论述了人生的“深根故柢,长生久视”之道。

一、顺应自然之道是人生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向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人的一生要顺应自然之道。什么是自然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之道是先于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而客观存在的。“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道德经》第25章)“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同上14章)自然之道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对道的整体看不见听不到也摸不着,只有在具体事物的变化中才能找到认识道的头绪和方法。第二,自然之道是世界万物与人类社会产生的总根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42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子,象帝之先。”(4章)“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21章)在自然之道的恍惚变动中化育出世界万物。第三,道生万物,毫无自利目的。“是以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32章)为公天下,利及万民,自然而为,成为天下为公的楷模,既不居功自傲又不自我夸赞,与任何人也无争无求。

人的一生为什么要顺应自然之道呢?老子在《道德经》中深刻论述了其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然之道的规则决定人生的规则,人生的活动要与道的要求一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25章)人道地道天道皆同于自然之道,人的行为要效法自然之道,顺道而为。《道德经》中提出天法道,人与天一样成为四大之一,这一思想观点在我国重天轻人的春秋时期是思想史上的重大突破和重大贡献。第二,人与道具有统一性。人能够认识道,也能够按照道的要求活动。“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23章)道是可知的,人们凭借对道的认识,顺道而行,完全可以达到同道同德的境界。第三,顺道而行与逆道而为的人生结局是截然相反的。“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为将恐蹶。”(39章)得道则生,失道则灭。由此可见,顺应自然之道在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多么重要。

二、顺应自然之道的人生目标和人生追求应是为公为民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效法自然之道的人生应是为公为民的人生。

在为公方面,第一,为人处事的言语行为要做到完全没有丝毫的个人自利目的。“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2章)“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17章)一心为公,不辞辛劳,不为己利,不居事功,并把自己的行为看作是自然应当的行为。这样的人生境界是很高尚的。第二,为公的范围普遍,对象广泛,要象水润万物一样公利天下,“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利万物而不争”。(8章)善利万物,至公至正,帮人成功,助人发展,及时服务。第三,为公并非一时一事,而是长期坚持、恒久一生。“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7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16章)包容天下,全面为公,不畏艰难,奋不顾身。生命不息,为公不止。

为公的具体表现就是为民众谋求利益。在为民众谋利益方面有以下几项要求:

第一,心系民众,按老百姓的要求和愿望做事情。“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浑焉。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49章)对民众一视同仁,不分亲疏,一律亲爱友善,谦虚宽厚,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满足他们的要求和愿望。第二,一心为民众谋利益,并且施不图报。“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面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66章)“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79章)在民众面前绝不能以救世主的面目出现,而应当以谦下求教的态度对待他们。把为民众谋利益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一心为他们做事情,只给不取,也不要求民众回报什么。第三,为民众谋利益,不居功自傲,不主宰民众,不笼络人心。“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34章)奉行天道为公的原则,创造衣养万民的利益,得到民众的称赞,应当完全出于为公利民的本心而没有其他任何目的。第四,顺道利民,以民众为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8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39章)民众生活在社会的最下层,象水处在低下的位置,而万物的生长离不开水,国家和社会也离不开民众。民众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和根本,顺道为公为民才是人生追求的根本目标。

三、实现顺道为公为民的人生目标要采取恰当的方法和措施

老子的《道德经》不仅论述了人生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而且指出了人生坚持为公为民目标应采取的恰当方法和措施。

第一,为公利民要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只有在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中才能更有利于从事为公为民的活动。“执大象,天下往。往而无害,安平太。”(35章)“治大国者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不作恶)。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60章)按照道的要求,造福天下,为民众创造出平和安泰的社会生活环境。一切为公为民的行为都要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如在大锅里烹煮小鱼一样不能搅动,一搅动小鱼就碎了。社会平和安定,坏人无法作恶,得到最大利惠的是广大民众。第二,为公为民要一切从实际出发,面对现实,从能够做成功的事情着手。“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63章)做事情要认真思考,顺应客观,因势利导。解决困难的问题应当先从比较容易做的事情开始,实现大的目标先从细小处着手。不要好大喜功,不要轻易许诺,不要把问题看得太简单太容易,要有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态度。轻视问题,骄傲自负,往往会失败。第三,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要预见到事物可能出现的倾向,未雨绸缪,尽量减少损失。“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防患于未然,止祸于未乱,把可能造成重大损失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纠正一切违反自然之道的错误行为,慎终如始,在道的规则允许的范围内活动,不要主观妄为。第四,为公为民要郑重其事,严肃沉静,认真对待。“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15章)为公为民的事业是庄严的事业,为公为民的人生是厚重的人生。把自然之道的要求与为公为民的事业统一起来,既需要空旷如谷、宽容大度的胸襟,谦虚谨慎、庄重严肃的态度,又需要微妙玄通远见卓识的智慧,还需要有能使浊而徐清、衰而徐生、蔽而新成的能力。

老子的《道德经》认为,为了提高为公为民的能力和水平,要加强学习和修养。

第一,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学习修养的标准是认识道和把握道。“孔德之容,唯道是从”(21章),“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38章)学习的知识本领要深刻扎实管用、要彻底抛弃世俗礼仪的虚华,真正掌握自然之道的规则和要求,成为尊道贵德之人。第二,要戒除浮躁空谈和学习修养上的一切个人目的。“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56章)排除亲疏、利害、贵贱等一切杂念,全身心地按道的要求进行学习和修养,才能达到学道有德的目的。第三,在学习修养中要获得真知灼见,绝不可犯不懂装懂的错误。“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71章)知道自己学会了什么,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这种学习态度最好。自己本来没有学会反而不懂装懂,是学习上的大毛病。只有把不懂装懂的毛病认真克服掉,知道自己在学习上的薄弱之处,才能真正学会应学的知识。第四,在学习修养上要持之以恒,刻苦钻研,边学习边实践,才能有所成就。“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忘;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德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41章)学习上的艰难在于自然之道很难被认识和理解。本来明显的道好像暗昧不明,本来向前进的道好像后退,本来平坦的道好像很坎坷;有最高道德的人好像空如山谷,有宽广道德的人好像没达到要求,有刚健之德的人好像偷安,有质朴之德的人好像很浑浊。最洁白的好像含有污垢,最大的正方形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要到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听不到单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象。大道幽隐变化不可以名状,只有坚持不懈孜孜以求的人才能理解道的奥秘。

B223.1

A

1002-7408(2012)12-0109-03

陈克荣(1965-),女,山东枣庄人,中共枣庄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哲学、领导学。

[责任编辑:黎 峰]

猜你喜欢
枣庄道德经圣人
What Does ChatGPT Say:The DAO from Algorithmic Intelligence to Linguistic Intelligence
山东枣庄:大白鹅“叫开”致富门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枣庄学院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
不以己善示人
《易说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