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尧
大学非宁静无以致远
■刘 尧
从多家媒体报道获悉:2011年12月8日,暨南大学宣布正式启动“宁静致远工程”(以下简称“工程”)。“工程”通过思想、制度、队伍、保障和协同创新五大系统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旨在全校范围内创造一种安于教学、静心研究、致力育人、崇尚奉献的校园文化;以德为先、唯才是举、见贤思齐的舆论文化;鼓励创新、允许失败的精神文化;待遇适当、能体现尊严和体面的物质文化;公平、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制度文化。胡军校长表示:“我们期望以宁静之心态,行致远之举动。”“这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暨南大学百年办学思想的传承,也是对大学之道的回归,对良好学风的一种呼唤。”“工程”得到广东省领导的赞许,省教育厅以此为契机召开了“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与队伍建设”学术论坛。
笔者认为,在我国大学“浮躁风”不断蔓延,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躁动浮夸、以至弄虚作假等现象时有发生的今天,暨南大学清醒地意识到“浮躁风”有悖大学精神与大学使命,率先启动本意使大学“宁静致远”的“工程”显得弥足珍贵。但这种轰轰烈烈宣传和推进的“工程”做法,令人喜忧参半、五味杂陈。喜的是,浮躁的大学终于有了“非宁静无以致远”的理性自觉与清醒。忧的是,在各项急功近利的“工程”充斥的大学,再把“宁静致远”当成“工程”来建设,恐怕会南辕北辙,不仅难以使大学“宁静致远”,反而离“急功近利”愈来愈近了。这种做法类似于为了精简机构,而专门成立精简机构办公室一样,步入了越想宁静致远越浮躁功利的逻辑怪圈,显然难以达到“工程”设计者的良好愿望与建设目标。
我很赞成熊丙奇2007年在《工程思维有碍一流大学建设》一文中,批评一些大学领导津津乐道的“像抓工程项目那样,抓大学发展,抓学科建设,抓科学研究,抓教学质量”的“工程思维”。这样的“工程思维”,让大学处处充满“进度”焦虑和指标压力,大家所见是项目、课题、经费、论文,而看不见学者的淡定、研究的从容。大学文化与大学精神都被格式化为“工程建设”的工具,而不是体现在每个有鲜明个性的人身上。
雅克2010年在《教育的事能否少点工程思维》一文中认为,用“工程思维”来办教育弊端太多。“工程思维”中屡遭诟病的具体思维、单向思维,头痛治头,脚痛治脚,缺乏整体、系统统筹等等都是推进教育改革的大忌。教育一旦被作为工程,主管领导就难免急功近利的心态,需要立马看见效益。比如说现在实施的“教育创新工程”,很多地方刚启动没几天,就开始组织媒体记者大力宣传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其实也不奇怪,作为工程就是要讲进度、报进展,而且要讲规模效益,更要定期或限期完成。
陈平原2012年在《大学如何“宁静”,怎样“致远”》一文中认为,“学问不是评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是经过20年、30年、40年,心甘情愿坐冷板凳、呕心沥血做出来的……大家现在被各种评比、评奖、评估搞得鸡飞狗跳,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学问。这很可惜。”各大学的“高标准严要求”,使得年轻学者手忙脚乱,心气浮躁,根本没有时间想问题或从容读书。记得我们当年刚留校,系里给一学期时间,让你好好听课、备课,这都是“从长计议”。不像现在,巴不得你今天报到,明天就走上讲台。若都急功近利,会出大问题的。
大学本来就应该是“宁静致远”的,也必须处于“宁静致远”的状态。然而,对于“宁静何以能致远”的道理未必人人都能“参透”。“宁静致远”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和汉朝末年诸葛亮的《诫子书》。它告诉人们,只有不追求热闹,心境安宁清静,才能达到远大目标。“宁静”是“致远”的前提,“致远”是“宁静”的目标。大学的“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大学的“致远”也不是随遇而安,而是在平心静气、聚精会神、心无旁骛的超越功利杂念的价值追求中探寻规律、求索真理。
《大学》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确定志向;志向确定才能心静不乱;心静不乱才能神思安稳;神思安稳才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有所收获。爱迪生发明电灯之前,静静地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在找到碳化竹丝之前,他默默地尝试了1600多次耐热材料和600多种植物纤维。实践也一再证明,真理常常是在宁静的专心致志探索后取得的。
大学的宁静致远,不是要脱离社会,不考虑社会需求,而要在这个充斥着物质欲望的消费时代,自觉地检视自己对知识、对社会以及对自身的责任与担当。大学的宁静致远,不是封闭自满,也不是静止停滞,而是时刻关注自身、关注时代、关注世界,超越现实、抵制诱惑、引领社会进步。大学的宁静致远,是一种哲学、一种品格、一种境界。大学在滚滚红尘中,拒绝练就江湖油滑的性格,不虚荣与贪婪,用一颗宁静的心默默地履行一份属于自己的责任,努力着执着着,脚踏实地,兢兢业业。
大学如何宁静致远,不是仰仗轰轰烈烈的“工程”,而是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犹如玫瑰花香在空气中静静地流动,让人迷,让人醉;犹如兰花默默地绽放,给人以沉静,让人淡,让人悟……套用徐志摩《再别康桥》的诗句来说就是,轻轻地宁静走了,正如宁静轻轻地来;宁静轻轻地招手,做别大学的浮躁。宁静致远的大学,犹如春花般静美秋叶般绚烂,默默开放却从不张扬,美的自然、淡雅、从容……保持着一份清醒与理性,自觉坚守着自己的使命,守护着历久弥新的大学精神,激发着师生追求高深知识的热情。
(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