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义军
编写一部反映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历史的专著,是东北抗联老战士和东北人民盼望已久的大事。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和领导的东北各族人民的抗日武装。这支抗日队伍,在极端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抗战达14年之久,功勋卓著,饮誉中外。早在1938年,中共中央就致电称赞抗联是 “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领导人又多次指出抗联的14年白山黑水游击战是 “中国共产党光荣历史不可分的一部分”。
1991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 《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 (以下简称 《抗联史》)一书,是迄今为止比较权威的一部著作,它是由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史学工作者共同编撰的。
在20世纪60年代初,东北三省的地方党史研究机构即分工协作,对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整理。十年动乱期间,这项工作被迫中断。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叶剑英、陈云等提倡,胡耀邦、姚依林等建议,1980年1月,中央发出9号文件,决定成立中央党史委员会和党史编审委员会,负责审定党史编辑计划;同时决定成立中央党史研究室,作为研究和编写党史的专门机构。1980年5月,又成立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在中央党史研究室的牵头下,《抗联史》一书的编写工作重新恢复起来。
1980年8月5日,中央党史研究室邀集辽、吉、黑三省的有关人员座谈了关于编写《抗联史》的相关问题。出席会议的有辽宁省社会科学院院长陈放,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石静山,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史所副所长金宇钟,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副主任马齐彬、缪楚黄等十人。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廖盖隆在会上谈了编写《抗联史》的重要性,并就编书的组织领导、工作计划等问题,提出了初步设想。与会人员进行了讨论,一致同意以下各点:
一、编写《抗联史》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东北抗日联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英勇斗争的光辉一页,不仅在东北,而且在中国革命史上都有重要地位。抗日联军的斗争凝聚着中、朝两国同志的鲜血,按照历史的本来面目,准确地记述抗日联军的这段史实和历史功绩,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后,在东北局的领导下,三省同志曾经为准备编写《抗联史》做过不少工作,搜集了比较丰富的资料。在十年动乱中,工作虽然中断,但材料基本被保存了下来。粉碎“四人帮”后,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编写《抗联史》,三省同志又进行了一些工作,编写《抗联史》是有条件的。
三、要完成编写《抗联史》的任务,关键在于三省省委的领导,组织三省的同志分工协作,任何一个省想单独进行这项工作都会遇到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困难和问题,势必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
四、为了编写《抗联史》,建议成立领导小组,由辽、吉、黑三省文教书记组成,在三省省委领导下,采取协商一致的原则进行工作。它的任务是:批准编写计划,组织队伍,研究重大疑难问题,审定书稿。鉴于于林同志过去担任东北局宣传部部长时曾经领导过这项工作,建议由他做小组会议召集人。在领导小组之下,三省各派一名能够胜任《抗联史》的正副主编的人员组成精干的办事机构,定期集会,具体制订和落实编写计划。各省都要抽调几个到十几个专业编写工作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五、《抗联史》的编写工作力争三年完成。可分两步进行:第一步在三省领导小组的统一规划下,各省分工负责编写抗联组成以前的抗日斗争史、后史(抗联组成以后抗日斗争史及东北抗联教导旅时期的抗日斗争史)和各军的活动史。第二步,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集中时间,集中三省少数编书骨干,编写《抗联史》。
在编写《抗联史》过程中,各省可根据自己的力量,或联合出一些副产品,如《东北抗日联军烈士传》 《东北抗日联军大事记》 《东北抗日联军史资料选编》,以及回忆录等。不宜公开出版的,可以内部发行。
六、在编写过程中,如遇重大问题难以解决,可以与中央党史研究室联系,以便提请中央有关部门帮助解决。
七、编书所需经费,由辽、吉、黑三省负责解决。具体分担数字由三省领导小组协商确定。
以上意见,廖盖隆整理后,并以他的名义于8月6日写成材料,上报冯文彬、胡乔木和胡耀邦。冯文彬阅后批示:“拟同意,不列正式编制。”胡乔木阅后批示:“同意文彬同志意见。”8月13日,胡耀邦阅后批示:“同意。”
此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部分史学工作者组成的东北抗日联军史编写组按照座谈会的意见分工合作。
在编写过程中,遇到了一些疑难问题,比如对东北抗日联军一些领导人的评价问题,有的研究人员还囿于旧观念,感到很为难。
随着研究环境的逐渐宽松,史料的征集和研究的深入,研究人员冲破了固有观念的束缚,有了新认识。
1982年6月8日,中共中央组织部要求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对赵尚志的党籍问题进行调查,实事求是地作出结论。
经过认真复查,黑龙江省委撤销了1940年1月北满省委《关于开除赵尚志党籍的决定》,推倒了强加给赵尚志的一切不实之词,恢复党籍。这给深入研究和编写《抗联史》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82年8月20日至24日,东北三省党史资料征集工作会议在沈阳举行。会议确定了“抓紧抢救‘活资料’,努力挖掘‘死资料’”的原则,为编写《抗联史》提供了基础资料运用的便利条件。
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推出了一批副产品,其中包括《东北抗日义勇军史》《东北抗日义勇军人物志》 《东北抗日联军史料》,以及东北抗联第一军至第十一军军史、人物传记和论文集等20余部,共400余万字。
这些著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东北抗联的英勇斗争史。
在编写《抗联史》的过程中,胡乔木提出:
(一)不要宣传,不要发任何消息(包括在刊物上)、照片等。等完全编审完毕后再正式出版。事前不事声张。
(二)行文和工作中不要有任何针对性,不要有任何辩论、评论、讨论等。
(三)严格实事求是,不许有任何偏向性,对朝鲜同志的贡献要充满热情。
(四)反复核实审校。不要争时间。
到1986年底,在三省党史工作者的努力下写成了初稿,并征求各方面的意见,1987年底修改定稿。
1989年1月4日,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就《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的出版问题给杨尚昆、胡乔木、薄一波写了报告,报告如下:尚昆、乔木、一波同志:
送上东北三省省委编史领导小组 《关于〈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出版问题的请示报告》,请审阅。
该书是在东北三省省委领导下,由三省党史工作者写作编写的。在编写过程中,我室有关研究人员曾先后两次参与审读书稿。我们同意东北三省省委编史领导小组的报告中关于东北党组织内部斗争问题和涉及朝鲜方面问题的处理意见,拟同意该书公开出版。
由于该书许多内容涉及朝鲜和金日成同志,我们曾为此多次征求中联部的意见。1988年12月,中联部来电话表示,从当前国际形势和中朝关系的发展趋势看,该书可以公开出版。
1989年8月15日,胡乔木在报告上批示:拟同意报告所提意见。现党史研究室催复。即请尚昆同志阅示。主要是关于金日成的提法,报告意见已经中联部同意。
8月17日,杨尚昆批示:同意乔木同志意见。
薄一波也圈阅表示同意。
1991年,《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