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信息社会中人的基本信息素质

2012-12-22 05:42:58
新东方 2012年6期
关键词:信息源效用信息

罗 芹

人的信息素质,实质上就是人与信息的关系问题。人生活在信息海洋之中,每时每刻,生活中、工作中、各种社会交往活动中,人们都在接收信息、处理信息,也生成信息、输出信息。特别在当前复杂的社会信息环境中,各种信息海量涌现、纷繁复杂、真假并存;信息技术手段先进便捷,获取、储存信息或生成、传播信息都很容易。面对汹涌的信息潮流,很多人处于盲目被动、不知所措的状态之中。一般来说,现在多数人对待信息的态度或策略是不自觉的,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没有意识到信息的作用既有对人们有利的一面,也有对人们有害的一面;人们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也是随意的、盲目的。如何应对各种信息对我们心理、行为、生活、工作的影响,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信息哲学问题。从当代信息社会的特征出发,人们应该从六个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质。

一、能决定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种类和程度

这是信息素质的首要问题,就是要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人的行为是从“需求”开始的,当明确了“需要什么、需要多少”,才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反过来说,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需求,一个人的行为才是自觉的而不是盲目的,才可能是有效的而不是无效的。一个人的信息需求包括质和量两个方面,“信息种类”是质的方面,即需要什么信息。“信息程度”是量的方面,即需要多少信息。一个人如何分析、明确自己的信息需求,这要根据自己的心理需要、思维需要、生活需要、工作需要来确定。信息是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一种资源,“什么信息”和“什么需要”之间存在对应关系。

需要的就去追求、获取,不需要的就不去追求、不去获取,这是人的心理行为基本规律,也应该成为人们信息活动的基本原则。盲目地去追求、获取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是一种愚蠢的行为。在信息需求问题上,很多人没有清醒明确的自觉意识,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是什么、需要多少信息,并不清楚,常常存在“盲目获取”或“来者不拒”的情况。在社会生活中,一个人如果没有清醒明确的信息需求意识,就会被大量与自己无关或者有害的信息所冲击,无法抗拒、无法排除,浪费了时间、消耗了注意力,也会浪费其他一些资源。

在人的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资源中,物质性的资源是可以储存、可以节约的,不用就不会消耗,少用就可以节约,而时间和注意力是一种不可储存、无法节约的无形资源,只能分配使用,用在这件事情上,就不可能用在其他事情上。时间和注意力还是一种“不可不使用”的资源,不用在这件事情上,就必然用在其他事情上,不可能把时间和注意力储存起来,等待以后使用。人们常说有些人“无所事事”,实际上他并不是什么事情也不做,只是他做的是无意义的或无聊的事情,他也在消耗时间和注意力。人们对有形资源的消耗很在意,而对无形资源的消耗却往往忽视,浪费了100元钱可能很心疼,而浪费了一天的时间和注意力,可能就根本不在意。

获取信息、处理信息,需要投入其他一些资源,但对个人来说,主要就是消耗时间和注意力资源。一个人的时间和注意力是有限的,感觉通道、心理空间、思维容量是有限的,如果被大量无关、无用信息(包含有害信息)冲击感官、充塞头脑、扰乱心理,必然忽视对有用、有益信息的获取、储存和加工处理,对自己的生活、工作造成有害影响。

我们生活在一个纷繁复杂的信息生态环境中,人与信息之间产生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人影响信息生态环境,也受信息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具有清晰明确的信息需求意识,自觉拒斥无关、无用或有害信息,积极获取有关、有用、有益信息。特别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充斥着大量无用、无聊的信息,躲也躲不开。既然躲不开,就要学会理性对待,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不要在意,转眼就过去了。这些信息会冲击你的感官,但不要让它们冲击你的心理、扰乱你的思维。有些人对生活中的流言蜚语、是非长短很关注、很在意,殊不知,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扰乱了自己的心理和思维,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害无益。

二、能分析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成本和利益

这个问题与上述“信息需求”相联系,是信息的“效用”问题。人们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怎样获取信息,都要考虑信息的效用问题,这是一个信息经济学问题。考虑“信息效用”有两个角度。一个角度是信息满足人们信息需要的程度,满足程度高,信息效用就大,满足程度低,信息效用就小。这是对信息效用的主观评价。另一个角度是信息成本与信息所产生的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人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同时获得一定的效果,成本和效果的比较即“效果/成本”,就是“效用”。这个比值大就是效用大,比值小就是效用小。效果大于成本是正效用,效果小于成本是负效用。从这个角度看,“效用”是一个比较性概念,也是一种客观的尺度。这里的“成本”和“效果”是广义的,包括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物质成本和精神成本),有形效果和无形效果(物质效果和精神效果)。同其他活动相比,人的信息活动需要投入大量的无形成本(时间和精力)。人们对可以计量的有形成本(物资、资金等)很重视,而往往对无法计量的无形成本(时间、精力等)不重视。

信息活动是人们的一项重要活动,获取信息、储存信息和处理信息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包括一定的物质成本,更重要的是时间和注意力成本。人们获取信息是有目的的,或者是解决生活、工作中的问题,或者是满足心理需要和思维活动的需要,这些都是人们从信息中得到的“效果”。在获取、储存、处理信息时,要考虑“成本”和“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如果人们用很大的成本去获取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帮助不大或者无用,那是值不得的,这些信息的效用是很低的,甚至是负效用。特别是花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取那些无关、无用、无聊的信息,就更是没意义了。有一个人很自豪地对他的朋友说,他花费了几个晚上的时间,在网络上搜索,终于搞清楚了美国前总统布什的小女儿上小学的时间在哪年、哪月、哪日,那一天是谁送她去上学的。真不知是夸奖这个人的信息技巧高超、精神执着呢,还是说他无聊。不知道他获得这条信息,对他有什么意义。在人们所处的信息环境中,充斥着大量“信息垃圾”,浪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获取这些信息垃圾,被这些信息所累,那真是很无聊的事情。有一个隐蔽的问题值得注意,当信息源很丰富、信息技术很先进的时候,人们获取信息非常方便快捷,不需要付出多少物质性资源,但却把人们拖入大量消耗时间和注意力资源的陷阱中。

三、能有效而迅速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这是获取信息的方法和手段问题,是在信息活动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信息能力。明确了自己“需要什么信息、需要多少信息”,接着就要考虑“从哪里获取信息、怎样获取信息”。有效获取信息,就是要掌握收集信息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迅速获取信息,就是要提高收集信息的时效性。收集信息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你所需要的信息不会自然呈现出来,不会主动跑到你面前,需要你去寻找、去搜集。有些人虽然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信息,但不主动去搜集,而是等待信息,这是不可能及时得到自己所需要信息的。

“从哪里获取信息”就是要了解和掌握信息源。对一般人来说,信息源有四类,即报刊资料和书籍、网络信息、会议和文件、实际信息。你要解决一个问题,相关的信息可以从这四个方面获得。其中要注意,会议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是一种群体思维活动,是一个传播、处理、生成、输出信息的过程。现在人们对会议很厌烦,会议不能乱开滥开,但从获取信息的角度来看,只要转变心态,愉快地参加会议,认真听取会议内容,是可以获得很多信息的。文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载体,能给我们提供正式的、权威的信息。实际信息是存在于生活工作中的具体信息,这些信息没有形成信息文本或进入信息载体,需要进行调查采访才能获得。在某个领域长期进行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往往会培养出一种对相关“信息源”的直觉,能够迅速有效地判断信息源所在。

“怎样获取信息”是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和途径问题,包括收集并阅读有关报刊资料,网络搜索,参加有关会议,阅读有关文件,进行实际调查采访。做研究工作,除了报刊信息、网络信息、会议信息、文件信息之外,要特别重视实际调查,获取实际信息。因为其他信息源提供的信息,实际上是别人记录、储存、加工处理过的信息,而不是原始信息,这些信息往往包含着别人的观点和思想。自然科学研究中,进行观察和实验,就是要获取原始信息。研究社会问题,从调查中得到的原始信息,具有重要的价值。只有获得原始信息,并对其进行分析处理,才能产生原创性的观点和思想。在科学研究中,要产生具有原创性的成果,有两点特别重要,就是“新信息”和“新方法”。人们更多注意的是“新方法”,其实“新信息”也是很重要的。你掌握了别人没有掌握的独特“新信息”,即独特的原始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研究,才可能产生原创性成果。可以说,原始性信息是产生原创性成果的基础。当然,如果“原始性信息”加上“原创性方法”,那就更好了,这是原创性的最高境界。

四、能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遴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

这是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鉴别筛选的问题。在我们所获取的信息中,可能包含一些虚假的、片面的、不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剔除,对我们分析研究问题是不利的。因此,在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之后,并不是马上就能利用这些信息来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此之前,必须对所收集信息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判断。信息的可靠性问题,包含信息是否真实、是否全面、是否准确这三个方面。在所收集的信息中,真实性可疑的信息,要经过复查,剔除虚假信息,保留真实信息;片面的信息,要进一步补充完善,使其全面;不准确的信息,要经过核实,使其准确。

信息来自信息源,是由信息源产生并发送出来的,信息源的特征决定信息的特征。在评价信息时,人们习惯于只对信息本身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信息源的评价。信息源本身存在一个是否可靠的问题,信息源的可靠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信息的可靠性。评价信息源,就是要对提供信息的机构、人、刊物、渠道等的可靠性进行分析判断。从正式、权威的机构得到的信息,比从非正式、非权威机构得到的信息要可靠。从权威、专业的学术刊物获得的信息,比从一般、非专业的刊物获得的信息,可靠性是不同的。从专家那里得到的信息,比从非专家那里得到的信息,要可靠得多。比如,一位医疗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告诉你的医疗知识,你会很相信,而一位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告诉你的医疗知识,你就很怀疑了。反之,著名文学评论家告诉你的文学评论知识很可靠,而老医生告诉你的文学评论知识就不是很可靠了。

人的身份、地位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你到一个单位调查,一般工作人员告诉你的情况,与这个单位的领导告诉你的情况,可靠性是有差别的。成熟程度不同的人提供的信息,可靠性是不一样的。你问一个中学生相关的信息,同问一个研究生相关的信息,可靠性是不同的。人格特征也影响信息的可靠性,一贯诚实正直的人告诉你的信息,总是比那些一贯狡猾欺诈的人告诉你的信息,要真实可信。在生活中,那些平时喜欢搬弄是非、传播流言的人,人们对他们所传播的信息总是怀疑的。所以,对信息进行评价,既要对信息内容本身进行评价,也要对相关信息源进行评价。

对于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来说,即使经过分析评价,获得了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这些信息还只是“原材料”。原材料只有经过加工处理,才能形成产品。信息只有经过加工处理,才会产生新的意义和价值。就像生产产品要有一定的技术工艺手段一样,加工处理信息也要有理论依据和方法,这就是经过长期学习、实践,所形成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包括理论知识、科学方法、实践经验、价值标准以及所掌握的各种事实和情况,等等。把所获得的信息与这些内容联系起来,经过分析思考,才能够产生对生活和工作有价值的结论。一条信息,孤立地看,它就只是一条消息,传达了某种事实和情况,仅此而已。但如果把它与我们所掌握的其他事实和情况联系起来,应用我们的知识和经验来分析,就可以得出一系列的新结论。

善于分析信息的人,从“一句话”中就可以得出很多内容。当年日本人从《人民日报》的一则简短消息、一张照片中,经过分析,就知道中国在开发大型油田、油田(大庆油田)位置在哪里,并作出相应的决策。1976年,墨西哥爱基比火山大爆发,报纸上简要刊登了这一消息。美国有关部门对这个消息进行了一系列分析研究,对第二年美国粮食生产计划进行调整,从而获得了巨大的利益。在这些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中,都联系了很多其他事实和情况,应用了各种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在生活工作中,对各种消息要“在意”,不是仅仅在意消息本身的内容,而是在意从消息中分析、推理得出的结论。

五、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

这是一个人的信息素质能力中最重要的方面。人们获取信息,总是追求某种效用,就是要达到某种目的。人们获取信息的目的有两种。一种是广泛目的,为了丰富知识、积累经验、提高能力,这就是一般的学习活动,所获取的信息主要是理论性、知识性的信息。另一种是特定目的,就是要解决生活工作中的某个具体问题。作为个人,有自己生活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作为团体的一员,有团体要求自己解决的具体问题。比如某人要找工作,就要获取所处环境中的就业信息。某人要治疗一种严重的疾病,就要获取有关的医疗信息。解决工作中的一个难题,就要了解相关的具体情况。研究一个课题,就要收集与课题相关的信息。

如何利用信息解决具体问题?不同的人、不同的问题,有不同的具体办法。从一般方法来说,按照逻辑顺序,有以下几点基本要求。第一,明确问题,特别要明确所要达到的特定目的是什么,问题不明确、目的不具体,就不知道如何去做。第二,明确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就是要明确具体的“信息需求”,这一点不明确,就不知道去收集什么信息。第三,知道从哪里、通过什么渠道获得这些信息。在生活中人们常常有这种状态,“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东西,但却不知道从哪里获得这种东西”,在信息问题上也常常有这种状态。第四,对信息进行分析鉴别,剔除虚假、片面、不准确的信息,获得真实、全面、准确的信息。第五,把所收集的信息与具体问题联系起来,与自己的知识、经验及掌握的其他事实情况联系起来,应用科学的信息处理方法和信息技术,对信息进行深入分析推理。

六、能够分析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在使用信息中遵守法律和社会道德

这里包含两个问题,一个是信息技术的社会影响问题;一个是信息伦理问题。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应用,必然产生一系列的社会影响,导致一系列的社会后果。信息技术也像其他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和后果是双重的。有人把信息技术比喻为社会活动的“催化剂”,但这种“催化剂”既会催化出好的后果,也会催化出坏的后果。在这个问题上,人们往往只看到前者,而忽视后者。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着信息活动,信息技术渗透在人们的所有活动中。当代先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提高了人们收集、储存、传递、处理、生产信息的效率,从而极大提高了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军事等各种活动的效率,促进社会迅速发展进步,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如不良信息的传播、大量垃圾信息的产生、个人隐私权受侵犯、信息安全受威胁,等等,这些影响对人类正常有效的活动是有害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信息活动不是随意、任意的,要遵循一定的行为规范。人们在收集、传递、处理、生成信息过程中,都涉及到一些法律和道德问题,人的信息行为要受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约束,不能危害社会、伤害别人。比如,不能制造、传播对社会有害的信息;不能获取涉及秘密的信息;不能侵犯他人的隐私;不能利用信息技术从事违法活动,等等。如果说,前面论述的五个方面是关于信息素质能力的技术和方法层面的问题,那么第六方面则涉及到信息素质的哲学层面的问题,即信息伦理问题。我们除了要提高分析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之外,还要具备信息哲学素养,对信息活动涉及到的法律、伦理、哲学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并规范自己的信息行为。

[1]界屋太一.知识价值革命[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2]冯国瑞.信息科学与认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王文举.信息学概论[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

[4]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7.

[5]胡心智,等.信息哲学[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2.

[6]罗时进.信息学概论[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7]赵泉.信息管理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8]胡克瑾.信息资源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9]张基温.大学生信息素养知识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信息源效用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信息源选择多样性研究:概念内涵与测度方法*
图书馆论坛(2023年2期)2023-03-10 05:46:38
睡眠者效应
睡眠者效应
新媒体时代,记者如何正确使用信息源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5:02
小学美术课堂板书的四种效用
少儿美术(2019年7期)2019-12-14 08:06:22
订阅信息
中华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纳米硫酸钡及其对聚合物的改性效用
中国塑料(2016年9期)2016-06-13 03:18:48
几种常见叶面肥在大蒜田效用试验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4
玉米田不同控释肥料效用研讨
现代农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40:42
展会信息
中外会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