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与定向标

2012-12-22 05:42:58
新东方 2012年6期
关键词:升级道路转型

曹 峰

众所周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在诸多领域尤其是经济建设领域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甚至震惊的辉煌成就。然而,客观地说,经过几十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我国的经济社会要继续往前稳步发展,就必须有步骤地实现“转型升级”——这已成为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共识。然而,“转型升级”并非仅仅是产业本身所进行的更新换代,它涉及到产业与其他行业和领域的共同建设与发展问题。本文就“转型升级”与文化建设的关系进行一些梳理,重点阐释文化建设在“转型升级”过程中所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意在为我国当前进行的“产业升级”寻找思想文化上的“软件”支持。

一、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原动力

表面上看,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偏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软件”建设与转型升级作为一种偏生产、实践等方面的“硬件”建设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即便具有很大的关联,那也是我们熟悉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逻辑关联:也就是说,是转型升级的物质性在先,文化建设的思想性在后。但是相比较而言,转型升级是一种偏物质的生产活动,它的实践过程需要人的精神力量去引导和推导;文化建设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偏精神文化的生产活动,相对来说,它是一种“纯度”很高的精神文化力量生产。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物质生产和精神文化生产具有了某种“主谓颠倒”的关系——文化建设从而成为了转型升级(主要是物质生产)的原始动力。就此,本文从以下中外两方面的经验来加以说明:

第一,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这是中国建国之后最重要、最成功的一次“转型升级”。改革开放以前,经过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严重“左倾”路线的负面、消极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在决定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重要历史关头,是理论、精神的力量成就了中国改革开放之“转型升级”。正如列宁所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1]311借用列宁的话,反观中国近几十年发展的历程,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改革开放的理论,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运动。”改革开放就是在这样的理论大背景支撑中不断地“摸索前进”的。所有这一切,本质上看,都属于文化建设的范畴,是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做法。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是文化建设作为一种“原动力”,直接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第二,欧洲工业革命的经验。放眼国外,“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原动力”这个论断同样适用于近代欧洲发展的实际历程。我们知道,欧洲工业革命之前,欧洲的文化经历了重大的转型:首先是起源于意大利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其次是最初起源于法国、旋即席卷西欧大陆的思想启蒙运动。不管是文艺复兴运动还是启蒙运动,它们都体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文化特点:那就是实现了从“神义论”向“人义论”的范式转换。这种思想文化的“范式转换”,直接构成了科学技术发展的一种原始的“人本”动力,这个也是胡塞尔所强调的科学技术发展具有深层次的“生活世界”起源。也就是说,没有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文化建设”作为“先导”,欧洲工业革命的成功是难以想象的。另外,根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文艺复兴之后,欧洲宗教改革直接促生了“资本主义精神”,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财富和资本的大量积累,其中最重要的原始动力则是文化范畴之内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此可见,工业革命的产生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具有极其深厚的文化根源,某种程度上看,文化建设成了欧洲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始动力,至少从逻辑上看,文化建设相对于欧洲工业革命具有“先在性”和“优先性”。

由此看到,中外的经验均表明一点:文化建设是转型升级的一种“原动力”。

二、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定向标

对于经济社会、产业的转型升级来说,文化建设这种精神性的因素除了具有“原动力”外,还具有“定向标”的作用。也就是说,文化建设对于转型升级具有一种导向性的作用,某种程度上讲,有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作为先导,直接就决定了转型升级具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向、甚至是转型升级的成功与失败。

第一,苏联解体的教训。回顾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的历程,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其一,国内经济长期萧条甚至严重衰退。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主要消费品长期短缺、供应严重短缺等。其二,政治体制僵化,集权独裁严重。自斯大林执政晚期开始,官僚化、集权独裁逐渐发展成苏联政治经济系统的“毒瘤”。当时,只有“转型升级”才可能挽救苏联日益衰颓的局面,这成了当时苏共高层有识之士的共识。因此,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被推到了历史的“风尖浪口”上。如前所述,一切大的改革、“转型升级”都需要思想文化建设作为先导。对此,戈尔巴乔夫所推行的是所谓“新思维”以及“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建设。具体地说,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模糊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界限,盲目乐观地估计了全世界“人类利益”共同体的来临,“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直接否定了马列主义作为苏共及国家的指导思想地位,默认指导思想多元化,等等。戈尔巴乔夫倡导的这一系列“文化建设”运动,直接为深陷困境和危机的苏联之转型升级、发展定向。但这是一种将国家、民族、执政党引入歧途甚至是死胡同的错误定向,随之而来的是政治上的多党制及议会制度、经济上的私有化(默认资本主义)、军事上的非党化及非政治化,等等。由此,苏共在执政70年之后,遭遇了亡党亡国的惨痛教训: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解体、独立出来的各国(其中最大的国家是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并没有走上正轨,反而堕入了更加严重的衰退困境当中。由此,文化建设对于社会转型升级的关键性定向作用,从苏联的教训中可见一斑。

第二,中国道路成功的启示。按照一般的理解和共识,“所谓‘中国道路’,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2]52客观地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开始一直延续至今的中国转型发展道路,其中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众所周知,在中国道路成型之前,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处境,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3]370因此,改革开放、发展经济进而改善人民生活,这就是文革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最重要的“转型升级”。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引述邓小平同志话中的前半句,即“坚持社会主义”,这是摆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前面的一个基础或者前提。换句话说,在现今被称为成功发展模式的“中国道路”中,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或者民主社会主义)是它的“定向标”,这是发展中不能动摇的一个核心。对这个前提的坚持,具体地说,又表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主流意识形态的坚守)的引领上面,因为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话,也就没有今天作为中国道路核心之维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巨大发展与成功,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就中国发展问题多次重申的一个根本立场:“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4]173由此可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个根本定向标,缺乏了这个定向标,中国道路也就不是不再是中国道路,今天中国道路的成功从根本上说也是难以想象的,因为,缺乏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文化意义上(意识形态上)的引领,作为中国道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就失去了它的价值方向——“社会主义”。简言之,从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中,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定向标作用。

从以上正反两个方面的论述中,我们看到,文化建设为转型升级设定了发展方向和归宿,它关系到转型升级的道路生成、价值定向等重大问题,没有文化建设作为前提,一切的转型升级很大程度上讲只能是盲目的、迷失方向的行动。

三、转型升级过程中文化建设的方向

如前所述,文化建设对于转型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和引领作用,是转型升级的原动力和定向标,以下就我国当前转型升级过程中应注重的文化建设方向谈几点建议。

第一,注重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建设。所谓社会主义价值文化,是指社会主义国家的价值立场、原则文化,具体地说,社会主义的价值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来考虑问题,以他们的合理诉求作为一切事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任何的转型升级,都牵涉到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而对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则直接决定了转型升级的价值导向和性质,当前进行的转型升级也一样。笔者认为,在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建设方面,主要是做好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体制机制工作。也就是说,必须制定出一些相应的法规、制度或措施等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让普通老百姓能够享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能够具有基本尊严的生活。因为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肯定有一部分职工利益受损,甚至有一部分人可能会因此失去原有的工作机会和岗位等。当然,这样问题,主要是在企业里面出现。而相应地,各级政府应该要出台相应的制度和措施配套,这样既保护了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和积极性,也保护了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利益和诉求。这是转型升级能够行之有效、稳定社会大局和人心的基本前提,也直接决定了转型升级的社会主义价值方向。

第二,注重和谐企业文化建设。众所周知,当前的转型升级,主要就是指产业的转型升级,具体地说是传统产业的更新换代甚至重新洗牌。当前,随着全球化浪潮、金融危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逐渐开放等,中国很多传统产业企业的生存举步维艰,因此转型升级已成为这些企业继续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本文在此强调的是,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该特别注重和谐企业文化的建设。诚然,追求利润、效益,是每个企业生存的前提,这本无可置疑。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尤其是民营小企业,对于员工的日常生活、精神需求等关注相对较少,这就直接影响了员工的积极性及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宿感等。因此,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企业应该关注这个方面的文化建设,特别是企业内部的和谐文化创造方面,应该有所作为。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和谐文化至少涉及到两个层面,其一是关注员工之间的和谐人际交往关系,其二是关注每个员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等,这两个层面的和谐企业文化是“稳住军心”的心理基础。否则,企业的转型升级将失去员工人心的支持,军心涣散,导致在“用工荒”的窘况中裹足不前,难以获得在激烈竞争中的最后胜利。

第三,注重科技文化建设。本文所谓的科技文化,主要是指对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衍生出正面和负面影响的理性认知以及应对等。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将其好处发挥得恰到好处,那么转型升级就能顺利达到预期目的;如果其负面的影响不能恰当地受到限制,那么转型升级对于人来说就可能是灾难性的。因此,当前我国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避免科技可能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的这些“价值虚无化”和“空心化”现象的出现。这就要求政府、企业和社会应该对科技有一种正确的引导,教育和引导民众特别是企业员工对科技进行全面理性的认识,并能自觉地抵制科技可能带来的负面诱惑甚至是控制等,尽量发挥科技给转型升级带来的积极影响,严格控制和化解其可能给社会和个体带来的种种负面影响。

第四,注重生态文化建设。我国尤其是广东当前的产业转型升级,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传统产业大量的资源消耗以及对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诚然,这也是全世界其他很多发达国家曾走过的道路,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先污染后治理”,从而导致了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系统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新一轮的转型升级中,“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了我国各界的共识。因为,没有生态系统的平衡以及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本质上讲是本末倒置的,最终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从而违背了发展的初衷:为了人更好地生活。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涉及的生态文明或者生态文化建设,必须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要考虑到政府、企业和民众等多个层面利益,而不仅仅是对企业的“限排、限放”。作为政府应该倡导生态文化,但更重要的是制定相关制度鼓励企业参与生态文化建设;作为企业应该积极响应生态文化建设,从资源消耗、生产方式和过程等环节贯彻生态保护精神;作为民众应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精神上认知、认同并在行动中贯彻生态文化,等等。只有这样,当前的转型升级,才可能真正减轻生态环境所承受的压力,同时也才可能真正保证转型升级的社会效益以及人本价值。

总之,纵观中外的经验、教训,以及中国的现实,文化建设是任何转型升级(包括产业升级)的原动力和定向标,有什么样的文化建设作为先导,就必然有什么样的转型升级作为后续。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转型升级的问题上也应体现出本质上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转型升级”而具有自身独立的价值和特殊性,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这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言:“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在它的文化、科学技术水平应该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先进,这才称得起社会主义,称得起先进的社会制度。”[5]200因此,文化建设作为转型升级的思想前导,在我国也应该体现出自身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道路,而应该考虑到本文提及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尊重人的价值、发挥科技的利好抑制其负面影响、注重生态价值,等等。只有这样,当前的转型升级才可能是具有明确的方向,并具有激发人心的原动力。

[1]列宁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左宪民.“北京共识”与中国道路的价值意蕴解析[J].科学社会主义,2009(1).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升级道路转型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0
道听途说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青年歌声(2020年12期)2020-12-23 06:30:00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金桥(2020年12期)2020-04-13 05:51:14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回暖与升级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