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苍学俊 潘 华 严 谨
近10年来,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取得了空前的增长,汽车及零部件产量已跃居世界首位,汽车保有量首次突破1亿辆。我国已经快速进入汽车社会,伴随而来的汽车装饰装潢、维修服务等需求也快速增长,预计2012年我国汽车售后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5 000亿元人民币。同时,汽车质量投诉也在快速增长,尤其是涉及售后服务问题,近年来的投诉一直呈持续增长态势,2009年综合投诉仅占到41.9%,2010年迅速上升至61.6%,而2011年度已达到67.5%。由此可见,零部件产品质量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瓶颈。
从产品进入市场渠道上来划分,汽车零部件产品可以分为配套市场零部件和售后市场零部件两类。再根据进入市场领域不同,各自又可分成两个小类(见表1)。
表1 汽车零部件产品市场渠道分类
从产品认证管理上来划分,汽车零部件可以分为强制性认证部件、自愿性认证部件、无认证部件 (见表2)。
表2 认证部件产品种类
一辆汽车所涵盖的零部件一般都在1万个以上,上述强制性认证和自愿性认证涵盖的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车辆内饰和外饰、电子电控部件等大部分都不在认证范围以内。
ODM、OEM和OES部件由整车企业进行认可,产品质量责任明确由整车企业承担,但是这三类零部件价格昂贵,约为非整车认可零部件平均价格的3~5倍。
一般中低档汽车的消费者在保修期外,大多选择AM零部件进行维修保养,而AM零部件大部分是非认证产品,多由技术力量弱、质量管理差、责任意识低的小企业甚至小作坊生产。目前,我国现有产品质量监管体系还没有覆盖汽配市场上大量的AM零部件产品,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是现有认证体系覆盖不到,二是技术标准缺失,三是市场监督缺乏法律依据。AM零部件量大面广,与消费者切身利益紧密相关,产品质量状况堪忧。
长期以来,售后市场零部件质量问题一直不被重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这一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AM零部件产品量大面广,除了少数涉及安全环保等强制性认证产品以外,多数是装饰装潢、汽车附件等非强制性认证部件。对如此庞大的AM零部件产品和市场进行监管,不仅需要巨大的行政资源、相应的法律和技术依据,还需要承担监管带来的行政责任风险。因此,政府难以完全承担AM零部件产品的质量监管。
对AM零部件质量的管理,应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市场机制中最重要的就是供需机制和竞争机制。市场对AM零部件的需求主要受产品质量、产品价格这两个因素的影响,市场供给主要受产品价格和生产资源的影响。其中,价格是影响供需平衡的重要因素,产品质量是决定AM零部件价格的决定因素(据相关研究成果,当消费者对感知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后,价格敏感度会大幅提高)。由此可见,产品质量是影响AM零部件供需平衡的关键因素,也是影响竞争的重要因素。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AM零部件产品质量完全可以通过市场作用来保障。
目前,我国AM零部件市场中,产品质量的要素作用体现得还很不明显,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汽车社会刚刚开始形成,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认知正逐步走向成熟;二是我国缺失具有公信力的AM零部件质量评价体系,消费者难以对产品形成感知质量;三是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对五花八门的产品质量承诺和相关评价不认同,难以形成固定的感知质量。
自愿性产品认证是产品生产者自愿实施的产品满足使用性能的一种评定,它由产品型式检验认可、质量体系检查评定、对获证后产品监督检验、对获证企业质量保证条件监督检查等四个环节构成,可以有效地对产品的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定,并将评定结果公布于众。因此,通过发挥认证机构、检测机构、消费者协会和生产商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建立健全AM零部件产品的自愿性认证,打造权威的AM零部件质量评价体系,形成消费者认可的AM零部件产品感知质量,是保障AM零部件产品质量的关键。
由于自愿性认证是非强制性的,政府必须引导、鼓励认证机构推出相关的自愿性认证,树立自愿性认证品牌,吸引更多产品实施自愿性认证。要注重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如消费者协会号召消费者购买认证产品、制造商协会号召企业对自身产品实施认证等。要注重发挥市场要素的配置作用,推动全认证汽配市场的设立,引导保险公司只对认证部件进行维修理赔。要注重调动市场各方积极性,引导制造商、中间商(经销商和汽配市场)、购买方(修理店和最终消费者)三者在提高产品质量、营造诚信体系上达成共识,形成自律机制。
在AM零部件的自愿性认证中,产品型式检验、获证后产品监督检验都需要有相关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目前,我国AM零部件产品技术标准还难以满足要求:一是大量标准缺失,现有汽车零部件强制性标准有五十多个,推荐性标准近两百个,主要涉及安全环保部件,大多数AM零部件缺乏国家或行业标准;二是标准技术条款不适用,现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主要是从生产者角度对制造工艺、技术要求进行规定,而不是从消费者角度对使用感受进行规定;三是判定不适用,现行标准主要是根据标准中入门级的限值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而未体现对产品质量水平的分级评价。
解决技术标准空白和不适用的问题,需要依靠技术中介组织,推出适用于AM零部件产品自愿性认证的技术标准。从形式上,AM零部件标准可以是认证机构实施规则、行业协会标准、某个技术机构标准或者企业联盟标准,但必须具备以下几个要素:
公信力和影响力——制定过程要具有广泛参与性,推动其成为技术机构和企业的联盟标准;
简便性和适用性——适应现有检测,而技术条件应尽量对多数产品共性要求进行规定;
评价而不判定——限值只对产品质量进行分级评价,而不进行合格与否的判定;
注重消费者体验——产品质量评价结果必须与消费者体验相关,必要时可以加入主观评价。
技术条款和评价限值主要由关键几何尺寸、影响关键机械性能材料、消费者体验相关技术要求,具体见表3。
表3 AM零部件检验技术标准要素
在欧美等汽车产业发展成熟的国家和地区,开展对AM零部件质量管理研究已非常深入和广泛。仅售后维修服务件就有国家售后服务件标准、售后服务行业标准、机动车企业联盟标准、保险公司认证体系、国家认证体系等。国家、企业、学术团体、管理专家从不同角度系统地对汽车售后市场的管理开展研究,并形成了成熟的理论体系——欧盟体系和北美体系,影响并主导着欧美等国的汽车售后服务市场。
以美国为例,美国AM零部件市场主要实施CAPA认证。CAPA成立于1987年,由美国数家主要保险公司出资成立。CAPA是汽车零部件认证组织 (The Certified Automotive Parts Association)的缩写,CAPA认证主要由制造质量体系和工厂条件核查及零部件产品质量水平核查两部分构成,得到了美国售后零部件行业的广泛认可。CAPA的评价标准主要分为CAPA101标准(主要用于评价金属部件)、CAPA201标准(主要用于评价塑料部件)和CAPA301标准(主要用于评价汽车灯具)。这些标准中的大部分内容和相关试验方法参照了ASTM标准和SAE标准。虽然CAPA认证是一种自愿性认证,只是保险公司推出的对保险理赔维修零部件的质量认证,但是对零部件市场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它有效地推动了售后零部件产品质量水平的提升。美国是一个高度市场化和汽车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对AM零部件的质量管理经验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国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亿辆,并在持续快速增长,汽车售后服务市场已经达5 000亿元规模。我国目前对AM零部件的管理存在空白,造成了售后市场质量投诉激增。为推动AM零部件质量水平的提升,我们应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解决技术标准空白和不适用问题,进而推动权威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
[1]中国质量协会用户委员会车人网清华汽车工程研究院.2011年度中国汽车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投诉分析报告(CAAS)[EB/OL].北京:中国工业报,[2012-3-16].http://www.chooseauto.com.cn/zixun/hangye/131472.shtml.
[2]陈国平.消费者感知价格与质量的关系及其应用[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9,9:69-70.
[3]汪张林.我国产品质量管理立法的反思与重构[J].质量探索,2008,10:30-31.
[4]朱玉龙.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作用完善社会化质量保证机制——学习《质量振兴纲要》札记之八[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1997,10:17-19.